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望嶽

人教版《望嶽》教學設計

望嶽3.21W

一、教學目標

人教版《望嶽》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註釋解釋全詩大意,並能說出某些關鍵詞的意義或用法。

【過程與方法】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資訊的內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壯豪邁用詞背後的凌雲壯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盛唐時期歷史的瞭解,並培養出對唐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資訊的內涵,深化理解作者雄壯豪邁用詞背後的凌雲壯志。

【教學難點】透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盛唐時期歷史的瞭解,並培養出對唐詩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引導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泰山美景的圖片,並請去過的同學敘述一下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經過幾輪互動以後,教師總結:“看來每個人去泰山後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那我們來看看唐朝的大詩人杜甫去泰山時有怎樣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課《望嶽》。

2、用多媒體出示杜甫個人資訊如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稱爲“詩聖”。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定如下問題,請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

結合註釋講述本詩大意,並透過互動引導學生說出: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峯頂。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了明暗,宛如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滌盪胸中溝壑,飛鳥翩翩歸巢。等到登上泰山頂峯,俯瞰羣山,豪情滿懷。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定如下任務: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

透過互通引導學生總結出:

青山、明暗、雲、歸鳥—————描繪出雄偉壯麗的泰山美景,以及年輕人的豪情壯志。

2、這首詩名爲《望嶽》,請問作者是怎麼望的?

經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此兩句是遠看。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此兩句是近看。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此兩句是細望。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此兩句是俯望。

作者透過不同角度的描寫,立體地勾勒出泰山的壯美。

3、這首詩的美景中有實有虛,請問哪句實寫,哪句虛寫?

經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前六句爲實寫,寫景中抒情,後兩句是虛寫,襯托出作者滿腔的凌雲壯志。

(四)拓展延伸

對比閱讀《望嶽》《春望》,結合背景來比較兩首詩在情感上有何異同。

經過小組互動,閱讀分析和互動,得出以下結論:1。在內容上,《望嶽》寫於作者年輕時,當時國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着報效國家的豪邁情懷,這一點在詩歌中表露無疑。《春望》是安史之亂髮生以後,戰亂時期,民不聊生,詩歌中更多地展現了人民的疾苦與憂國憂民的沉重情懷;2。表現手法不同,寫作《望嶽》時,作者正年輕,寫作語言流暢輕快,風格偏於浪漫主義;《春望》寫作時,作者年紀已大,又逢亂世,寫作風格已發展成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總結文章內容,請同學將上述對比閱讀中的收穫,圍繞一個點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