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中考題及答案

一、課內文言文閱讀(10分)

小石潭記中考題及答案

【甲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念(思念、想念)無與爲樂者     水尤清冽(涼)

B.悽神(感到心情淒涼)寒骨      乃記之而去(離開)

C.相與(互相)步於中庭        悄愴(憂傷的樣子)幽邃

D.但少閒(清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蓋(蓋子)竹柏影也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潭中魚可百許頭       高可二黍許

B.如鳴珮環,心樂之      輟耕之壟上

C.全石以爲底         以其境過清

D.乃記之而去         學而不思則罔

9.下列各項中,對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甲文以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語言樸素而含有深長的意味。

B.柳宗元貶官後,爲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寫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移步換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點來寫的。

D.以上甲乙兩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貶官後所寫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兩個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⑵乃入見。問:“何以戰?”

【答案】6.C(“智”應解爲“以……爲聰明”,即意動用法。)

7.B (A中“念”應理解爲“考慮、想到”;C中“相與”應理解爲“共同、一起”;D中的“蓋”應理解爲“原來是、大概是”。)

8.A(A的兩個“可”都是“大約”之意;B的“之”分別是代詞和動詞;C的“以”分別是“用”和“因爲”;D的“而”分別表示順接和轉折。)

9.D(D項中甲文表達的是樂觀豁達,乙文則表達悲涼悽苦的思想感情。)

10.(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重點詞語爲:鬥、蛇、明滅)(2)(曹劌)於是進宮拜見魯莊公,問:“憑什麼作戰?”(重點句式:賓語前置,重點詞語:乃、見、以)(每句2分,根據重點詞語和句式考慮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