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教學實錄

《水調歌頭》(蘇軾)是中學語文教學教材中的經典名篇,按照王榮生先生的選文類型鑑別方法,這屬於“定篇”範疇。那麼對於學生來說,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浸入這些詩文,並按權威者的指示,對那些被闡釋過的詩文加以內化(瞭解和欣賞)。張新慧老師的這節課便是依據這樣的認識高度來設計實施的。

水調歌頭教學實錄

和很多成功的課例一樣,張老師這節課的教學環節非常簡明清晰,也就這麼三個教學環節:

1.合作探究,讀懂詞意。

2.想象畫面,讀懂意境。

3.思考發現,讀懂詞心。

如果你對小學語文名師稍有了解,你肯定知道在王崧舟老師《長相思》一課中採用的也是這樣的教學設計。由此可見,依據體式來確定教學內容並進而進行教學設計是一種多麼普遍的專業技能,小學如此,初中如此,高中也如此。一個初中語文老師要是能稍微涉獵一下小學語文和高中語文,那對自身的語文教學其實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每個教學環節中,張老師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下面請聽我一一道來。

第一個環節“合作探究,讀懂詞意”,要讓學生領悟詞作的全部內涵,讀懂詞意是首要條件。自己以前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不是一句一句地翻譯給學生聽,就是讓他們自己看註釋,這兩種方式其實都不可取。張老師是怎麼操作的呢?他給學生屏顯了學習要求,學生做什麼和怎麼做在屏幕上是一目瞭然的。屏顯的內容是這樣的“1.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詞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標記出來。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學們把自己不懂的拿到小組內相互質疑,研究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取得一致意見的在書上作批註,沒有形成統一意見的,小組提出來全班交流”。這個方法以後一定要用到文言詩文的教學中。

第二個環節“想象畫面,讀懂意境”,張老師在這個環節中做得很好的地方是他既尊重學生們的想象,又給學生的想象劃定了一個區域,這個區域就是文字的內涵,使學生沒有出現遠離文字過度發揮的`壞毛病。讓學生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我透過_________這幅畫面,彷彿看到了詞人東坡_________。

第三個環節“思考發現,讀懂詞心”,引導學生相互質疑、答疑,讓學生在不斷的溝通交流中深化對詞作的認識。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之後,提出的問題都頗有難度,如“爲什麼詩人心中有愁緒問天卻不問人”,“爲什麼詞人慾乘風歸去,最後又說何似在人間”,“與弟弟子由分別,蘇軾爲什麼如此悲傷”,在這樣的思考和發現中,學生對詞作的理解也就愈發深刻了。最後學生都明白了蘇軾雖然“身在詩意的仕途”,“心卻繫着全天下的人們”。

這堂課確定的教學內容對於農村初中的學生來說並不合適,但透過對該課例的品味與分析,還是感覺很有收穫,儘管它不能立刻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