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勸學

《孫權勸學》語文說課稿

勸學2.66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孫權勸學》語文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孫權勸學》語文說課稿

《孫權勸學》語文說課稿1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孫權勸學》,下面我將按照說教材、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這幾個環節來加以說明,懇請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一、說教材

《孫權勸學》選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這個單元選取的文章都是有關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爲人類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物的生動事蹟。《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鑑》,文章透過寫孫權勸導呂蒙學習及呂蒙接受勸告認真學習後發生的變化,點明瞭學習對於健全人格的作用.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一是讓學生感受呂蒙從一介武夫變爲一名儒將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對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讓學生能掌握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方法。《孫權勸學》安排在這裏,是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學習歷史人物的同時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該課放在名人單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對人物的體會必不可少;對文言文的教學還應重視落實字詞和朗讀,可以說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所以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並能運用文中的成語

(2)能力目標:揣摩人物的語言,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理解“讀書求知的可貴”

根據上述目標,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後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確立爲教學重點;把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確立爲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我主要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比如齊讀、誦讀、自讀、對話朗讀等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其次,我採用探究交流的方法,以分組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於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我爲學生設計這樣的學習方法:多讀書,提問題,善交流,勤思考.要以學生爲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解決難詞難句、重要字詞,並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說過程(見教學設計)

首先我用講述故事的方法匯入,這樣既引發了學生的好奇,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又介紹了寫作背景,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教學的第二個環節重點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採用個讀、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1教師示範朗讀的方式,讓學生聽清讀音,注意句讀。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3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指出讀音和句讀方面的錯誤。4學生齊讀。

第三個環節:合作探究,披文入情。這一環節我給學生安排了兩個步驟:一是品味探究,二是人物分析。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決。

(一)品味探究

1、找出孫權勸說呂蒙的語句,說說孫權是怎樣勸說呂蒙的。(先力陳必要,再現身說法。)

2、小組討論這些句子該用什麼語氣讀,爲什麼用這種語氣讀?

引導明確: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於要求,又充滿期望。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其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3、呂蒙讀書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是透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的?

4、爲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參考:困爲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民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5、請解釋“吳下阿蒙”。(“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由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孫權勸學》語文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孫權勸學》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講授內容。文言文《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奉勸下“乃始就學”,其本領很快就有驚人的上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本文注意以對話體現人物,講授過程中引導學生重複朗讀,領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語言時的口氣、樣子容貌形狀和神態。

二、講授目的簡析

“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解釋和東西書明白根本內容。背誦好詩文80篇。”這是新課程尺度對初中文言文講授的根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中,誇大初中閱讀講授的重點是“造就學生具有感覺、明白、欣賞和評價的本領”。文言文講授作爲閱讀講授的重要部分,應與當代文講授配合《孫權勸學》作爲一篇簡練的文言文,是讓學生積聚文言知識,造就閱讀文言文字領的好文章。其簡練生動的翰墨,本性光顯的對話,極富特色。從課本的編排體系來看,把它放在七年級下冊的第三單位中,緊扣住單元講授中對學生學習名人的風格、態度與精力這一要求,同時新課本將文言文疏散在每一單元中,也有利學生循規蹈矩地學習與積聚文言知識,進步本身的文言閱讀本領。有鑑於此,我把本文的講授目簡直定爲: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內容。

2、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過程與方法:

1、朗讀體驗。讓“讀”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故事情節、人物個性。

2、探究交流。透過質疑、小組討論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疏通文意。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讀書的重要性,勉勵學生重視讀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三、教學設想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想體現一種新的文言文教學思路。新課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應該怎麼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堅持“吟誦爲本、注重基礎、品味探究、拓展延伸”的十六字方針。“吟誦爲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興趣,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讀必須讀出“古味古韻”。本節課我將透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朗讀把對文字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礎”,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透過掃清字詞障礙,增強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而把文言文當美文來學,讓學生增強文學欣賞能力。“拓展延伸”,即讓學生能根據文章的情節、內容、人物性格等資訊進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對文字進行創造性閱讀。本文作者爲了突出“孫權勸學”,對材料進行了剪輯處理,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爲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條件。

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體驗、探究,讓學生自主的與文字、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整個課堂,教師預設大致程序,許多具體內容教師可根據課堂生成靈活駕馭和調控。

四、教學過程

第一、激趣匯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師由《三國演義》說起,引出孫權,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教師在介紹時採用說書的方式,激活學生的興奮點。

第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

1、教師範讀,教師聲情並茂的吟誦把學生帶入情景,加深學生對文字的體驗。

2、學生自由讀,對照註釋讀通課文。培養學生看註釋的習慣。

3、單個學生表演讀,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點評。同時讓學生給學生的朗讀挑刺,學生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可被充分激發。

4、友情提示,歸納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字的方法。

透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課文的朗讀要求。對難句的朗讀老師要抓住契機調動學生進行探究,不可輕易放過。在此環節中,教師充分發揮激發引導作用,讓學生聲情並茂,搖頭晃腦,拿腔拿調的讀,讀出古韻古味。

第三、再讀課文,讀懂文意:

1、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參照課下注釋或藉助工具書,把預習中的疑難交由小組討論,疏通文意。

2、小組代表提出組內的疑難問題進行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補充。

3、透過翻譯句子,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4、友情提示,歸納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第四、三讀課文,讀出語氣。

1、學生齊讀課文,透過思考問題,完成從疏通文意到分析課文的過渡。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明確重點,進入品味人物語言的過程。

2、抓住本文的切入點,《孫權勸學》中的“勸”,以此爲基礎進行分析。讓學生找出文中孫權勸呂蒙的語句,並讀一讀,體會語氣。

3、教師引導學生解決難點,體會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4、學生運用教師教的方法,品味魯肅與呂蒙的對話。

學生模仿人物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態、語氣等進行朗讀,揣摩品味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學生讀的時候要引導他們細細品味文章語言。這樣,學生在自主的體驗探究中就可以輕鬆的突破本課重點,學習並掌握富有情趣的對話描寫

第五、綜合感悟,回顧反思

1、文中出現的這幾個人物,你最喜歡哪一個?爲什麼?

2、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透過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從人物的身上談談自己所得到的啓示。透過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個總結。

第六、佈置作業:

(一)、你知道本文有哪兩個成語嗎?請解釋並造句。

(二)、想象一下呂蒙學習的過程是怎樣的?他怎樣學有所成的?寫一個簡短的想象文。

接受美學認爲,讀者對文字的閱讀不應是被動的,而應參與到對文字的再創作活動之中。文中有多處空白,爲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話省略了許多未說的內容;“蒙乃始就學”,如何學,本文沒說,儘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去補充。

《孫權勸學》是一篇自讀課,故事性很強,本節課教學重點放在了朗讀上,透過範讀、自由讀、齊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這節課中得以充分體現。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孫權勸學》語文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目標《孫權勸學》選自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是一個名人單元。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自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教學這一篇課文,應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以及給我們的啓發意義。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在反覆誦讀中,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該課總得來說在名人單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對人物的體會必不可少,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應重視落實字詞和朗讀的培養,可以說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1知識目標: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瞭解一些文言的實詞、虛詞的意思。能力目標: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情感目標:理解“讀書求知的可貴”(開卷有益)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1、總得來說,“教學千法,朗讀爲本。”朗讀法的運用不可缺少,同時應在課堂中教學形式多樣,齊讀、誦讀、自讀、對話朗讀等等相結合。文言文教學新課程標準提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思想,但是卻不能忽略了“雙基”教育,這對文言文教學可謂是一大挑戰,注重朗讀,以讀會意,可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同時給予文言文準確的定位很重要。對學生來說能夠閱讀淺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這是學習它的目的,要注重學生字、詞、句的積累,因爲它是學生舉一返三,閱讀的基礎。2。、情境設定法,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課文。

3、討論法,這是學生掌握運用,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來自行解決問題。教師則引而不發,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透過探索,可能發現真理。

三、學法的指點與指導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採用串講法,師授生法,字字落實。重視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樣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處的結合起來,是語文教學課堂應訓練和實踐的。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從教與學兩方面進行點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具體: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方面的共同發展。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詞法方面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並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詞的方法。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題,對求知的正面宣傳和教育意義。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分三步:初讀—精讀—品讀。以讀貫穿始終。

(1)匯入新課: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卻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說他了,那麼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引發好奇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2)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讀百遍,其義自現。”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個讀、聽讀、競賽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爲樂。(在朗讀的基礎上,簡單回顧。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培養質疑問難的情緒。),所以可以設定第三個問題。1、齊讀課文,對文中的生字、詞、句進行解疑。2、請部分學生朗讀,找出認爲特別需要重視的文言字詞。a.如:豈,難道。辭,推託,當塗:當道,當權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道授業的學官,等等。b.呂蒙面對孫權的勸說,有沒有接受?他後來的結果怎樣,你從哪裏看出來?

不可不學———辭+就學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協作質疑(朗讀課文,同學之間合作、討論、探究)學起于思,思起於疑,要有懷疑精神。透過對文章的品讀,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藉助註釋、資料,運用自學法閱讀課文,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我們從一前一後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變化。1文章題爲“孫權勸學”重在“勸”字,他是如何來規勸的。2呂蒙的改變,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魯肅的論議:(一問一答)

(4)品味賞析

精讀課文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揣摩當時人物的語言、神態以及對待讀書的態度,進一步明確文章的主題。可以說這是一種思考閱讀,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1呂蒙乃一介武夫,要勸說他學習是何等困難,在這過程中孫權對此又是何等態度?(請學生進行對話朗讀,體味孫權當時的心態。呂蒙的話課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據課文進行改編)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嚴肅、懇切 卿言多務,孰若孤———責備 乃始就學——不情願

1、文章中沒涉及呂蒙求學的過程,卻讓我們見證了他極大的變化,主要是誰的神情、態度讓我看到了這一切(朗讀呂蒙和魯肅的對話,體會說話人當時的神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讚)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魯肅爲什麼與呂蒙“結友而別”?

2、孫權的話與魯肅的話情調有何不同?孫權比較低嚴肅、認真(君臣之分)魯肅則有調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透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已經能夠體會到文章的深層次內容和意義,對於自身的讀書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可以說有了教育意義。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覆誦讀和品析語言,對課文內容應相當熟悉,可以開展類似於背誦比賽這樣的遊戲,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有利用記憶的鞏固。

(三)拓展遷移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學以致用。這兩個問題是爲了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對已學的知識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遷移,做到鞏固新的,複習舊的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可以感受讀書事實正反兩面的例子,也可以從兩文的寫法特點上進行比較。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和掌握學習方法都是一種鍛鍊。①與《傷仲永》進行比較閱讀,合作探究這兩篇文章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②既然讀書如此重要,請同學們列舉和讀書有關的的名言警句。

(四)師生小結

可以在學生總結的前提下,老師進行補充,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提高,拓展學生的縱深思維。形式也可以是“當庭陳訟式”、“新聞採訪式”。讓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業佈置,比如抄寫字詞解釋,可以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另外作業的佈置主要是爲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孫權 不情願 魯肅

勸 自豪 論議

嚴肅 驚讚

責備

呂蒙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