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勸學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

勸學5.59K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1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乙)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小題1】解釋文中劃線的詞語

①但當涉獵( ),見往事耳 ②父異( )焉

③日扳( )仲永環謁於邑人 ④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 )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2)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小題3】孫權指導呂蒙讀書的方法和目的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

方法:

目的:

【小題4】呂蒙跟方仲永求學經歷有什麼區別,你從這兩個故事中明白了什麼?

【小題5】檯球“神童”丁俊暉,現已成了世界級體育明星,關於他父親讓一個處在求學“黃金”時期的少年“不使學”,而是棄“學”從“體” 。他的這一做法隨之成爲頗有爭議的熱門話題。請你談談你對此事的看法。

答案:

【小題1】(1)粗略的閱讀 (2)對… 感到詫異 (3) 同“攀”,牽,引 (4)當時專管經學傳授的官

注意(2)爲形容詞的意動用法,(3)爲通假字。

【小題2】略

【小題3】方法:但當涉獵(1分) 目的:見往事耳(1分)

【小題4】方仲永天資聰穎不學習,由天才變成普通人;呂蒙由於學習勤奮,學有所成。學習使人進步等(2分)

【小題5】略

解析:

【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認知能力。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各個加點詞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從從課文中遷移過來。

【小題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捨去的主語才行。

【小題3】本題考查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孫權”所說的內容來分析讀書的方法以及目的即可。

【小題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主題的能力。根據“呂蒙”與“方仲永”最後的結局來談明白的道理即可。

【小題5】本題是一道開放題。聯繫文章的內容說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2

炳燭①夜讀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②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註釋】①炳燭:點燭。 ②盲臣:師曠爲盲人,故自稱爲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議論,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下面句子中的於和晉平公問於師曠的於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C.於廳事之東北角

B.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遊於是乎始

2.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加點詞。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戲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魯肅過尋陽________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經:指儒家經典。博士:指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可不譯。)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晉平公擔心學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呂蒙不願學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每處所填不超過5字)

5.兩文都是談學習的,共涉及四個人,讀完後你得到什麼啓發?

參考答案

1.C

2.①遲、晚 ②怎麼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

3.(1)年少而學,(就)如同初升的太陽。

(2)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爲博士嗎?(大意相近即可)

4.年紀大;事務多。(意思正確即可)

5.從熱愛學習、珍惜時間、善於引導、虛心聽取他人的合理建議等方面闡述均可。(語意明確、句子通順、所答內容與文段有關即可)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3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蒙乃始就學/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B.見往事耳/胡不見我於王

C.但當涉獵/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D.孰若孤/孰視之

2、翻譯文中畫線句子(3分)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3、從呂蒙的變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啓發請結合《傷仲永》一文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4分)

答:

參考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C )(3分)

A.蒙乃始就學/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從事/完成)B.見往事耳/胡不見我於王(瞭解/引見)

C.但當涉獵/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只) D.孰若孤/孰視之(誰/通“熟”仔細)

2、翻譯文中畫線句子(3分)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

3、從呂蒙的變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啓發請結合《傷仲永》一文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4分)

答:開卷有益,只要學習,就會有收穫(1分);只要樂於學習,善於學習,就會尋找一切機會去學習,最終有所成就(1分)。再聰明的人,如果放棄學習,終將一事無成(1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1分)。(答對三點3分,語言通順1分。)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4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解釋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 )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

(3)及魯肅過尋陽( )

2、翻譯下列句子。

(1)蒙辭以軍中多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本文給你的啓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2)瀏覽/粗略地閱讀。

(3)到了————的時候。

2、(1)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

(2)士別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了。

3、1)透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2)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爲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4)要善於聽取他人的建議或意見5)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廣泛涉獵就會學有所成。6) 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催動附近的人也要學習,讓社會也一起進步。7) 做人不能太驕傲,要謙虛。8)勸人要講究策略。9)不能找藉口輕言放棄。10)只要發奮學習,就能積學修業,學有所成。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5

(二)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12-16題。(10分)

【甲】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孫權勸學》

【乙】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送東陽馬生序》

1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學

(2)不敢稍逾約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結友而別足膚皸裂而不知B.自以爲大有所益益慕聖賢之道

C.大兄何見事之晚乎當餘之從師也D.蒙辭以軍中多務未嘗稍降辭色

1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1)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15.甲、乙兩文同爲勸學,孫權先指出,繼而現身說法,勸說呂蒙多讀書;宋濂則直接從自身學習經歷說起,敘述和勤奮學習的經歷,以此勉勵馬生刻苦讀書。(2分)

16.說說你從呂蒙和宋濂的讀書經歷中悟出的學習道理。(2分)

(二)文言文閱讀(10分)

12.(1)於是,就。(2)超過約定的期限。(2分)

13.C(2分)

14.(1)我難道想咬你鑽研經書當博士嗎?(1分)(2)因此,人們都(或多)(願意)把書借給我(1分)。(共2分)

15.學(學習、讀書)的必要(重要)性(1分);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1分)。(共2分)

16.示例1:學習勤奮刻苦,博覽羣書,求師誠心。

示例2:求學過程中必須不斷克服並戰勝困難,終將取得成功。(只要答出一點即可,2分)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6

《孫權勸學》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長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傷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2)或以錢幣乞之

(3)不能稱前時之聞 (4)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蒙辭以軍中多務。或以錢幣乞之。B.但當涉獵但聞屏障中撫尺

C.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賢於材人遠矣D.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小題3:將下列句子翻譯爲現代漢語。

(1)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2)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小題4:讀了上面兩篇短文,對於學習,你有什麼看法?請結合其中一篇短文談談。

參考答案:

小題1:(1)對……感到詫異(2)有的人(3)相當、相稱 (4)通“攀”,牽,引

小題1: C

小題1:(1)只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2)(他)最終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爲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或:他最終成爲一個普通人,是因爲受到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

小題1:提示:看法要正確、態度要鮮明,還要結合兩篇短文之一來談。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一詞多義,詞義要結合具體句子理解。A項兩個都是“用”;B項兩個都是“只”;C項前一個“到”,後一個“比”;D兩個都是“漸漸”。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爲主,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省略的成分應補充上。

小題1:此題爲開放性試題。表明你的看法,並說明理由即可。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7

三、古詩文閱讀

11、(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勸學(節選)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

勸學

先王之教,莫榮於孝,莫顯於忠。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願也。然而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願,此生於不知理義。不知理義,生於不學。學者師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爲聖人。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於道。其人苟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於得聖人。聖人生於疾學。不疾學而能爲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凡說者兌之也①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同“縋”,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

故爲師之務,在於勝(同“循”)理,在於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驕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

【注】①說:說教。兌:悅。②堇:毒草,根有劇毒。③遇合:師徒相遇而和洽。

(1)對下列語句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直中繩 中:合於

B.而絕江河 絕:橫渡

C.遺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 彰:彰顯

D.王公大人弗敢驕也 驕:驕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A、吾嘗跂而望矣

B、蟹六跪而二螯

C、學者師達而有材

D、懷腐而欲香也

(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

B、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

C、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

D、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

(4)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例: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A、句讀之不知

B、師不必賢於弟子

C、蚓無爪牙之利

D、不拘於時

(5)下列選項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荀子《勸學》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箇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段尾部分則歸結“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並清楚地點明瞭該段的中心思想。

B、《呂氏春秋》認爲,國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顯榮”,而要實現這些,只有透過學習。

C.荀子《勸學》認爲要學習更要思考,文章透過“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結論“君子善假於物”。

D、《呂氏春秋》認爲,說教應當使人心悅誠服,否則就像給溺水者綁上石頭,用毒藥救人一樣,會使得世道越來越亂,不賢達的君主越來越昏聵。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③聖人生於疾學。不疾學而能爲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答案:

三、古詩文閱讀

11、【解答】(1)D.“驕”,動詞,應譯作“怠慢”。譯文:王公大人們就不敢怠慢他們了。

(2)例句“而”是連詞,錶轉折關係,可譯作“卻”。

A、“而”是連詞,表順承關係,可不譯。

B、“而”是連詞,表並列關係,可譯作“並且,又”。

C、“而”是連詞,表並列關係,可譯作“並且,又”。

D、“而”是連詞,錶轉折關係,可譯作“卻”。

故選D。

(3)“今世之說者”,是“主語+者”的判斷句,因此“者”後應斷開,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句式結構相同,語意並列,因此其間均不能斷開,由此排除B。故選A。譯文:凡是進行說教,應使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是生硬地說教。當今世上的說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反倒生硬地進行說教。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卻硬要說教,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頭綁在身上讓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卻把毒藥給他喝一樣。

(4)例句是狀語後置句,“寒於水”應是“於水寒”。譯文: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A、賓語前置句,應是“不知句讀”。譯文:不懂得斷句。

B、狀語後置句,應是“師不必於弟子賢”。譯文:老師不一定就比弟子賢能。

C、定語後置句,“爪牙之利”應是“利爪牙”。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

D、被動句,“於”是介詞,表示被動。譯文:不被當時不從師學習風氣約束。

故選B。

(5)B、“國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說法錯誤。文中說的是“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東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

(6)①“博學”,古今異義,廣泛學習;“參”,動詞,檢驗;“省”,動詞,反省;“知”,通“智”,智慧。譯文: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爲沒有過失了。

②“生”,通“性”,本性,天性;“異”,不同;“假”,動詞,藉助。譯文: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③“疾”,形容詞,勤奮努力;“魁士”,大學者;“未之嘗有也”,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應是“未嘗有之”,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人。譯文:聖人是在努力學習中產生的。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爲賢士名人的,還沒出現過這樣的人。

答案:

(1)D

(2)D

(3)A

(4)B

(5)B

(6)①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爲沒有過失了。

②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③聖人是在努力學習中產生的。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爲賢士名人的,還沒出現過這樣的人。

參考譯文:

《勸學》(節選)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爲經過加工使它成爲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爲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着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裏興起;匯積水流成爲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爲它用心浮躁。

《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沒有什麼比孝更榮耀,沒有什麼比忠更顯達。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東西。顯達和榮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願意獲得的東西。然而,做君主與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們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們所希望的顯榮,這是由於不懂得理義造成的。不懂得理義,是由於不學習的緣故。從師學習的人,如果他的老師通達並且又有才能,我沒聽說過這樣的人不成爲聖人的。只要有聖人在,天下就會治理得好。聖人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受到尊重,聖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聖王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尊重老師就不會計較他們的貴賤貧富了。像這樣,(這個從師學習的人)名號就顯達了,德行就彰明瞭。所以,老師施行教誨時也不計較學生的輕重尊卑貧富,而看重他們是否接受理義。他們倘若能夠接受理義,對他們的教誨就沒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實現,這種情況在得到聖人之後纔會發生。聖人是在努力學習中產生的。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爲賢士名人的,還沒出現過這樣的人。努力學習關鍵在於尊重老師,老師受到尊重,他的話就會被人信從,他的道義就會被人稱道了。因此,(別人不尊重他,沒有請他)而自動前往教人的老師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師,隨隨便便)呼喚老師來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師不會被人聽信,輕視老師的人不會聽從教誨。老師如果採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會被人聽信的方法去勉強教育人,儘管想使自己的道義施行、使自身尊貴,不也差得遠嗎?從師學習的人採取不願受教化、不聽教誨的態度,自己隨意行事,想使自己名聲顯赫、自身平安,這就如同懷揣腐臭的東西卻希望芳香,進入水中卻厭惡沾溼一樣。凡是進行說教,應使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是生硬地說教。當今世上的說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反倒生硬地進行說教。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卻硬要說教,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頭綁在身上讓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卻把毒藥給他喝一樣,(這樣)使世道越來越亂;不賢達的君主越發昏惑的情形,從此就出現了。

所以當老師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於明辨事理,在於推行道義。事理明辨了,道義確立了,那麼老師的地位就尊貴了,王公大人們就不敢怠慢他們了,直到至高無上的天子,去朝見這樣的老師也不會感到慚愧。凡是君臣際遇,相互間的和諧不可強求,如果丟掉事理放棄道義,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東西,卻想要別人尊敬他,不也太難了嗎?所以老師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義,然後才能尊貴。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8

閱讀【甲】【乙】兩部分文字,完成7——11題。(18分)

【甲】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潯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乙】

趙襄王①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②,三易③馬而三後。襄王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④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速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⑤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⑥後也。”

【註釋】

①趙襄王:趙襄子。御:駕車。王子期:古時善於駕車的人。②逐:追趕,這裏指駕車賽馬。③易:更換。④調:協調。⑤誘:引導。⑥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

7、解釋文中加點詞語。(4分)

(1)但當涉獵(2)即更刮目相待(3)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4)術未盡也

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2)此君之所以後也。

9、甲文中的呂蒙才略驚人長進的原因是什麼?乙文中的趙襄王落後的原因是什麼?(均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10、從甲、乙兩文中你獲得了哪些啓示?(談兩點即可)(4分)

答案:

7、粗略地閱讀 重新 向 窮盡,完盡。

8、 魯肅於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爲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這就是大王您落後的原因啊。

9、 蒙乃始就學。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

10、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增長才幹,有所作爲。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貫注,目標明確,纔可能取得成功。

11 、(鮮花)在重要性上終究遜了一籌; 是我生命中的真愛。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9

(一)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議論,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二)炳燭夜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①乎?”平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②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註釋】①炳燭:點燭。②盲臣:師曠爲盲人,故自稱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題1】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加線詞。(6分)

(1)卿今當塗掌事( ) (2)但當涉獵 ( )

(3)蒙辭以軍中多務 ( ) (4)及魯肅過尋陽( )

(5)恐已暮矣 ( ) (6)盲臣安敢戲君乎 ( )

【小題2】《孫權勸學》中有兩個成語,請寫出成語並解釋含義。(3分)

【小題3】將下面的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

【小題4】根據語段內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後,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麼?

(2)呂蒙不願學的理由和晉平公擔心學不好的理由分別是什麼?

【小題5】兩文都是談學習的,共涉及四個人,讀完後你得到什麼啓發?(2分)

答案

【小題1】當權,當道 粗略地閱讀 用 到 擔心 怎麼、哪裏

【小題2】吳下阿蒙(0.5分) 解釋: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後泛指缺少學識才乾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1分)

刮目相待(0.5分) 解釋: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1分)

【小題3】①讀書人分別幾天,就應當用新眼光來看待(我),長兄爲什麼認清事物這麼晚啊!

②小時候喜歡學習,猶如白天剛剛出來的太陽。

【小題4】(1)拜蒙母 與蒙結友(1分) 一方面說明了魯肅爲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1分)另一方面也是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2)軍中多務(事務多) 恐已暮矣(年紀大)

【小題5】從熱愛學習,珍惜時間,善於引導,虛心聽取他人的合理建議等方面闡述即可。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 “當塗、以、過”結合語境即可推斷出意思,分別譯爲“當權”“用”。“到,經過”。“涉獵”與現代漢語的意思一致,應譯爲“粗略地閱讀”。“安”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用法的詞語,譯爲“怎麼”。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爲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爲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小題2】試題分析:平時的學習中應有積累,不僅知道其出處,更應知道其意思。一個是“吳下阿蒙”,出自“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後泛指缺少學識才乾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另一個是“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出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成語的理解能力。

點評:對於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語更要重視,不僅知道出自哪個句子,還要知道它們在原文中的意思和現在的用法,做到知其意且會運用。

【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士、三日、少”等,“士”在句中應譯爲“讀書人”,“三日”不是實指,應譯爲“幾天”。“少”應讀四聲,譯作“小時候”。瞭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4】試題分析:第一問在原文中提取“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回答或用自己的話概括均可。第一問第二步,從魯肅的行爲可知,呂蒙才略的長進驚人,魯肅發自內心地被呂蒙的才略所折服,願意與之結交。第二問在原文中提取語句作答即可,第一篇中可提取“軍中多務”,第二篇可提取人物的語言“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當然也可在理解的基礎上概括作答。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提取資訊及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點評:做這類題目時,一定要審清題幹,看清題幹共幾步,按步作答。能用原文語句回答的首選使用原文語句。需要概括作答的,要結合對原文內容的理解,根據關鍵語句,擬出切題的答案。

【小題5】試題分析:分析題幹“兩文都是談學習的,共涉及四個人”可知,我們應從學習的角度談體會。理解題乾和文章內容可知,從四個人的身上可得到不同的啓示,如從呂蒙、晉平公的身上,我們可以得到要熱愛學習、珍惜時間、虛心聽取他人建議的啓示,從師曠、孫權的身上可得到要善於引導別人的啓示。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點評:要大膽表述自己的感悟,根據原文內容,從人物的言談、行爲,事件的結果等當中得到啓示,借用原文中的資訊,組織成自己的語言,把個人的想法和感受表述出來。注意切題做答,語句通順。

《勸學》閱讀練習及答案10

六、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勸學

荀子

①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③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14.寫出本文中的兩個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其曲中規(________________)②而絕江河(_____________)

16.翻譯下面的句子。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吾嘗終日而思矣/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B.青,取之於藍/則羣聚而笑之

C.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猶且從師而問焉

D.故木受繩則直/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18.分析第①段的結構、思路。

答案:

14. 青出於藍勝於藍;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15. 符合、契合橫渡、渡過

16.蚯蚓(雖然)沒有鋒利的爪牙和強勁的筋骨(“但是能夠”或“卻能)在地上吃泥土,在地下飲水,是因爲它用心專一。

17.B

18.先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然後用兩個比喻論證不斷學習的好處:可以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前人超越老師;可以改變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最後得出結論:只要廣泛學習和不斷反思就能讓自己“知明而行無過”。(或意譯爲:聰明、智慧/和道德高尚或行爲正確、行爲無過錯等。)

【分析】

1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成語含義的能力。

①由句子“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可得出成語“青出於藍勝於藍”,意思是:比喻人經過學習或教育之後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意思是: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引申爲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畏艱難,不怕曲折,堅忍不拔地幹下去,才能最終達到目的。“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意思是:只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引申爲: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1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①“其曲中規”的意思是: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所以“中”的意思是“符合、契合”。

②“而絕江河”的意思是:卻可以橫渡江河。所以“絕”的意思是“橫渡、渡過”。

16.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賦分點:“爪牙”,古義異義,爪子和牙齒。“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爲“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用”,因爲。“一”,專一。

17.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個“而”,表修飾關係的連詞;第二個“而”,表順承關係的連詞。

B。兩個“之”,都是代詞。

C。第一個“之”,兼詞,“於之”,在這裏;第二個“之”,代詞,指老師。

D。第一個“則”,就;第二個“則”,轉折關係的連詞,卻。

故選B。

18.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先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然後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和“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這兩個比喻論證不斷學習的好處。“青,青於藍;冰,寒於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有所發展和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前人超越老師;輮木爲輪,說明後天的影響能過改變事物的本質,可以改變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比喻學習對於後天的成長起決定作用。最後得出結論“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只要廣泛學習和不斷反思就能讓自己“知明而行無過”。

翻譯: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爲經過加工使它成爲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爲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着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裏興起;匯積水流成爲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爲它用心浮躁。

標籤:閱讀 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