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勸學

勸學的教案參考

勸學2.21W

教學構想:

勸學的教案參考

文言文教學,尤其是高一文言文教學,要把重點放在交給學生學習文言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的習慣上。故此,教學本課時,首先夯實文言基礎,有意識地引導 學生進行文言基礎知識的歸類梳理,其次用誦讀帶動對語言的品味,用誦讀啓迪學生的思維,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實現文言文教學“在讀中學,在學中讀”的 目標。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實虛詞等知識。

2.透過誦讀,把握文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 :

1、積累重要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透過誦讀,理清文章脈絡。

難點: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任務

主要是學生自學預習。

要求

1.流暢的朗讀文章;

2.藉助課下一註釋翻譯全文;

3.提交個人疑難,小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小組長征集起來,第二課時全班共同討論。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清代著名文學家彭端淑在《爲學》中說:人之爲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宋代名士歐陽修在《誨學說》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穿越時空隧道,聆聽兩千多年前荀子老先生諄諄告誡吧!

一、朗讀課文。可以讓三位同學分段朗讀。

二、讓同學們互相糾正讀音,並評比朗讀效果比較好的同學。

三、全班齊讀課文。

四、展示疑難 質疑探究

1、展示疑難 (課前讓學生分組分類板書)

實詞





虛詞





難句





內容探究





1、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3 、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吾嘗終日而思矣





而 5、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鍥而舍之





7、鍥而不捨





8、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一也





聖心備焉





1、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3、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4、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5、 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1、 我們除了學習荀子的“學不可以已”的觀點之外,還要學習本文的哪些觀點?





2、本文的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解疑。首先解決黑板上的實虛詞問題。

3、教師評改並補充重要實虛詞義項。

補充:實詞主要給同學們講明名詞作狀語的情況:名詞作狀語是文言文中實詞活用現象的一種。其語法意義是,文言語句中的名詞對它後面的動詞、形容詞起修飾或限制作用,而不與動詞、形容詞構成主謂關係。

文言文中名詞作狀語,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表動作、行爲的特徵或狀態,是具體的事物名稱,用比喻來描繪事物的形狀或動作的狀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描繪“蔽”的狀態,“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2)、表動作行爲發生的處所或方位、動作產生的方式或憑藉的.工具,是地點名詞或工具名詞,翻譯時前面需加介詞。如:“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中“箕畚”表動作產生憑藉的工具,用“箕畚”。

(3)、表動作行爲發生的時間、頻率或漸進的狀態,是時間名詞,修飾動詞或形容詞。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漸進的狀態,“每天”。成語:日積月累、日新月異等。

(4)、表動作行爲的趨向,一般是方位名詞或地點名詞。如:西望夏口,東望武昌。現在還在用的成語如: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等

(5)、表示對人的態度,活用作狀語的名詞與賓語構成比較,是將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當作狀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對待,“把……當作一樣”。如:“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兄”修飾動詞“事(侍奉、服侍)”,表對“之(他)”的態度“像兄一樣”。

而:除了一上做連詞時的六鐘意思:轉折、遞進、順承、修飾、因果和並列之外還有《論語》中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的“而”表示假設關係。

“用”是介詞“因爲”的意思,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一毛一,用之所趨異也。”與現代漢語的“用心良苦”的“用”做動詞作比較

焉:⑴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在其中)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焉:從這裏。)

⑵疑問代詞:哪裏,怎麼。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⑶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例:

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②聖心備焉。

(4)代詞,表指代,相當於“之”。例:

①心不在焉。

②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於己爲有悔。

4、詞不離句,小組討論交流板書的難句,

5、讓小組代表板書難句的翻譯。

6、師生共同找出難句中關鍵詞和特殊句式,分解疑難。

定語後置句

所謂定語後置句,就是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與漢語一般的語序相反。古漢語的定語後置句則是一種語法現象。那麼,這種定語後置句有哪些具體的形態呢?

(1) “中心詞+之+定語+者”

這可以看作古漢語定語後置句式的標準格式。

①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爲學》)(富和尚不能到達,窮和尚卻到了那裏)

③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發出鏗鏘的聲音的石頭,到處的石頭都是這樣的)

(2) “中心詞+定語+者”

①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門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給荊軻送行。)

②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荊軻刺秦王》)

(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們,不能攜帶一件武器。)

③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賦》)

(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簫的,他便按照歌的節奏唱和起來。)

(3) “中心詞+之+定語”

①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處在高高的朝廷,就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在偏遠的江湖[即民間],就擔憂他的國君。)

②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

(任憑小船飄去,越過那茫茫的江面。)

③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健強的筋骨)

可以看出,這類例子中的定語一般是由形容詞擔任,反過來說,由形容詞擔任的修飾性*定語如果後置,通常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

7、有感情的齊讀課文,疏通文意。

補充:從板書的疑難句子可以看出,問題主要出在第四段。故我們從第二題入手,先解決第二題,從整體感知文意。

8、小組討論、交流、解疑內容探究第二題。

小組代表發言: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第二段提出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和改變自己;

第三段寫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四段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善於積累、持之以恆、用心專一。

9、全班齊讀第四段。

補充:分析第四段,可以從第一層入手看作者分別用兩正兩反四個比喻來說明積累的好處。

10、讓同學們齊讀本層,體會正反對比的作用。從而很好理解下文的六個比喻。

11、討論交流內容探究第一題。

12、小組代表發言,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討論。

13、在學習方法和態度上我們還要繼承和發揚,讓我們大聲朗讀下面的文字,喊出我們的心聲和決心:

學習要“日積月累”切忌“一曝十寒”;

學習要“持之以恆”切忌“半途而廢”;

學習要“用心專一”切忌“三心二意”;

學習要“精誠合作”切忌“獨學無友”;

……

14、合作學習的好處究竟在哪裏呢,請你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用比喻修辭說明。

15、學生展示:例

(1)合作學習就如用柴火生火,衆人拾柴火焰高。

(2)合作學習讓我們之間加深瞭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就像魚離不開水一樣。

……

16、齊讀第四段,結束本課。

第三課時

1.檢查課文背誦默寫情況

2.做課後習題及學案上的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