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勸學

《孫權勸學》的說課稿

勸學9.5K

一、教材分析

《孫權勸學》的說課稿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目標

《孫權勸學》選自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是一個名人單元。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自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教學這一篇課文,應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以及給我們的啓發意義。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在反覆誦讀中,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該課總得來說在名人單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對人物的體會必不可少,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應重視落實字詞和朗讀的培養,可以說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

(1)知識目標: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瞭解一些文言的實詞、虛詞的意思。

(2)能力目標: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理解“讀書求知的可貴”(開卷有益)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1、總得來說,“教學千法,朗讀爲本。”朗讀法的運用不可缺少,同時應在課堂中教學形式多樣,齊讀、誦讀、自讀、對話朗讀等等相結合。文言文教學新課程標準提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思想,但是卻不能忽略了“雙基”教育,這對文言文教學可謂是一大挑戰,注重朗讀,以讀會意,可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同時給予文言文準確的定位很重要。對學生來說能夠閱讀淺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這是學習它的目的,要注重學生字、詞、句的積累,因爲它是學生舉一返三,閱讀的基礎。

2、情境設定法,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課文。

3、討論法,這是學生掌握運用,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來自行解決問題。教師則引而不發,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透過探索,可能發現真理。

三、學法的指點與指導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採用串講法,師授生法,字字落實。重視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樣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處的結合起來,是語文教學課堂應訓練和實踐的。

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從教與學兩方面進行點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學法具體: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方面的共同發展。

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詞法方面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並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詞的方法。

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題,對求知的正面宣傳和教育意義。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主要分三步:初讀—精讀—品讀。以讀貫穿始終。

(1)匯入新課: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卻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說他了,那麼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引發好奇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2)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讀百遍,其義自現。”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個讀、聽讀、競賽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爲樂。(在朗讀的基礎上,簡單回顧。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培養質疑問難的情緒。),所以可以設定第三個問題。

1、齊讀課文,對文中的生字、詞、句進行解疑。

2、請部分學生朗讀,找出認爲特別需要重視的文言字詞。

a.如:豈,難道。辭,推託,當塗:當道,當權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道授業的學官,等等。

b.呂蒙面對孫權的勸說,有沒有接受?他後來的結果怎樣,你從哪裏看出來?

不可不學———辭+就學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協作質疑

(朗讀課文,同學之間合作、討論、探究)學起于思,思起於疑,要有懷疑精神。透過對文章的品讀,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藉助註釋、資料,運用自學法閱讀課文,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我們從一前一後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變化。

1、文章題爲“孫權勸學”重在“勸”字,他是如何來規勸的。

2、呂蒙的改變,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魯肅的論議:(一問一答)

(4)品味賞析

精讀課文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揣摩當時人物的語言、神態以及對待讀書的態度,進一步明確文章的主題。可以說這是一種思考閱讀,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1、呂蒙乃一介武夫,要勸說他學習是何等困難,在這過程中孫權對此又是何等態度?

(請學生進行對話朗讀,體味孫權當時的心態。呂蒙的話課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據課文進行改編)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嚴肅、懇切

卿言多務,孰若孤———責備

乃始就學——不情願

2、文章中沒涉及呂蒙求學的過程,卻讓我們見證了他極大的變化,主要是誰的神情、態度讓我看到了這一切(朗讀呂蒙和魯肅的對話,體會說話人當時的神態)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讚)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魯肅爲什麼與呂蒙“結友而別”?

3、孫權的話與魯肅的話情調有何不同?

孫權比較低嚴肅、認真(君臣之分)

魯肅則有調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透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已經能夠體會到文章的深層次內容和意義,對於自身的讀書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可以說有了教育意義。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覆誦讀和品析語言,對課文內容應相當熟悉,可以開展類似於背誦比賽這樣的遊戲,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有利用記憶的鞏固。

(三)拓展遷移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學以致用。這兩個問題是爲了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對已學的知識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遷移,做到鞏固新的,複習舊的,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可以感受讀書事實正反兩面的例子,也可以從兩文的寫法特點上進行比較。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和掌握學習方法都是一種鍛鍊。

①與《傷仲永》進行比較閱讀,合作探究這兩篇文章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②既然讀書如此重要,請同學們列舉和讀書有關的的名言警句。

(四)師生小結,可以在學生總結的前提下,老師進行補充,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提高,拓展學生的縱深思維。形式也可以是“當庭陳訟式”、“新聞採訪式”。讓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五)作業佈置,比如抄寫字詞解釋,可以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另外作業的佈置主要是爲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