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人教版《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

篇一:人教版《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析:

人教版《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及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段生動地勾畫出香爐峯瀑布在陽光照耀下飛奔直下的動人情景,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表現了他對祖國河山的深切熱愛。詩的開頭寫香爐峯的壯麗奇觀,爲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絢麗的背景。

在陽光照射下香爐峯上生起了紫色的雲煙。接着筆鋒一轉進入主題,“遙看瀑布掛前川”,這是作者遠望瀑布的情景:白色的瀑布從峯頂上的紫煙中噴涌而出,直掛在蒼翠的香爐峯前面,在陽光、紫煙、綠茵的掩映下,瀑布既顯得雪白如練,又是銀光閃爍。整個景色非常豐富多彩,清麗奇巧。緊接着詩人以誇張比喻的手法極寫了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勢之速、聲響之洪、氣勢之磅礴、色澤之鮮明完全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全詩氣勢雄偉壯闊,構思奇特,可謂古今之絕唱。

教材選編這首唐詩的主要意圖,一是豐富學生古詩的積累,從唐詩中受到薰陶感染,培養語感;二是透過理解詩歌內容,瞭解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大自然之奇美,是圍繞單元主題所選的精心之作。

二、學情簡析:

隨着“書香校園、誦讀經典”系列活動的開展,二年級小學生均可以背誦二十首左右的古詩。《望廬山瀑布》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夠背誦,但由於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學生對於對詩意不能完整把握,詩人的情感和詩中的意境更是知之甚少,或停留在表面。學生很少接觸過瀑布面對與瀑布的壯美不容易體會。

三、設計理念

中國古典詩詞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貫穿與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之中。《語文課標準》對1——2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有一條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從這一目標,我們體會到在低年級古詩的教學要儘量避免逐字逐句的教學,要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開展想象,理解詩意,領悟內蘊。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透過詩體圖畫,聲效啓迪,背景音樂爲學生創設美的情景,引導他們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培養語感,領悟古詩中所蘊涵的意味。透過教師一次次的引導及指導,讓學生一步步地走進“詩”意,使他們達到身臨其境的妙感。

三、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反覆誦讀,理解詩意。

四、教學難點:

想象畫面,品詞賞句,體會古詩意境及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五、教學目標:

1、認識“廬、瀑、爐、疑”四個生字。會寫“爐”等三個字。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

3、積累古詩,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六、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查找李白資料,積累李杜詩篇。

2、教師: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積累讀,匯入揭示詩題。

1、課前活動:我會背古詩。(學生展示會背的古詩。)

2、瞭解詩人,解題讀題。(相機認識生字“廬”“瀑”)

3、觀看視頻,匯入新課。

媒體使用:播放廬山風景畫卷,師配樂解說:廬山,是我國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於江西省北部,一山飛峙,斜落而俯視長江,山青水秀,景色泛勝。這兒的山,這兒的霧,這兒的'飛流瀑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詩人蘇軾漫遊廬山時曾感嘆: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師問:你能用怎樣的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廬山?

5、過渡:廬山是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畫卷,是大自然造物的傑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在遊覽廬山後題寫的詩作《望廬山瀑布》。

設計意圖:展示背誦,開始新課。給學生充分的成就感。學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誦李白詩歌的氣氛中開啓詩題,在媒體的音畫效果中,走進廬山身臨其境,情景交融爲本詩學習做好準備。

(二)初試讀,識字讀通詩句。

1、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2、學習生字,交流方法成果。指導寫字“爐”字。

3、展示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初步讀出古詩的節奏和味道。

4、範讀引領:讓我們來仔細聽聽播音員的朗讀吧。

媒體使用:出示本課的生字,形式多樣,直觀豐富地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生讀順全詩之後,播放範讀音頻,爲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提供示範引領。

設計意圖:第一次初讀過程中,以讀通讀順爲基本要求;這一環節學習重點是識字寫字,完成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一。在此基礎上,學生達到正確、通順地朗讀古詩,初步感知古詩大意。

(三)細研讀,入境理解詩意。

1、自學解詩:合作交流,相互討論,說說詩句的意思。

2、小組彙報:你讀懂了什麼?

3、畫中悟詩情。

在情境理解中,教師簡筆成畫。難點教學預設如下:

(1)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①香爐:這裏香爐指的是廬山上的香爐峯。形狀上尖下圓,經常有云霧籠罩,就像正在焚香的香爐一樣,所以人們爲它取名香爐峯。

②相機理解“生紫煙”、“遙看”、“掛前川”這些詞。

③小結:這短短的七個字就爲我們勾畫出一幅人間仙境般的美景。

(2)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①師:故意將瀑布畫成彎的。問:老師吧瀑布畫得漂亮嗎?

②生:提出質疑,引出“飛流直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急、很快。

③師繼續作畫,抓“直”,我該畫多長呢?(三千尺)

④師:瀑布真的是從三千尺的地方落下來嗎?我們這一層樓房大約有十尺,這樣計算,三

(3)千尺也該有三百多層吧,這世界第一高樓也沒這麼高呢?那詩人爲什麼要這麼寫呢?

①引導理解:“三千尺”是誇張的說法,也是李白詩歌的風格。引導學生聯繫舊知,如“挑花潭水深千尺”等加以理解。

②小結:這就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阿!他的筆下才會出現這麼奇麗的誇張啊!讓我們齊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③指導朗讀,體會瀑布之壯美。

4、誦讀小結。

設計意圖: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透過詩畫結合,入情入境,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使這一層次的研讀能達到感情表現的要求和提升。

(四)品味讀,想象領悟詩韻。

1、配樂誦讀,創境想象。

2、觀看瀑布,激發聯想:此刻你就站在這樣的瀑布前,陶醉在這樣壯美的大自然中:

你好像看到了——你似乎聽到了——

你彷彿感覺到——你在內心讚歎到——

3、熟讀成誦,積累名句。

媒體使用:優美的古箏音樂,使學生的吟誦更富韻味。教師範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然後播放瀑布圖片。讓學生的想象轉化爲現實,避免以課件畫面先入爲主而失卻文字體驗的遺憾,這樣,更好的使多媒體和詩情畫意融爲一體,既體會到詩詞之風韻,又領略自然之壯美。

設計意圖:欣賞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配樂朗讀,感受景美詩美情美,激發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突破難點,巧妙結旨,用心誦讀,熟讀成誦。

(五)拓展讀,昇華激發詩情。

1、教師小結全詩。

在精練的28個字當中給我們無盡的想象空間。紅日、青峯、紫煙和白瀑,色澤鮮明,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有景有情。

2、拓展閱讀李白名句,進一步瞭解這位浪漫主義大詩人。

3、拓展實踐。

自學預習:總結古詩學法,引導學生用本課積累的“讀—說—畫—背”的方法學習另一首古詩《絕句》。

篇二:人教版《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小學。

2、學科: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望廬山瀑布》。

3、課時:第二課時

4、學生課前準備:

(1)讀通,讀順古詩。

(2)認識1個生字,會寫6個字。

(3)讓學生自主收集有關李白的古詩。

(4)準備自學卡片

二、教學課題。

(一)教養方面:

1、理解”瀑”這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感悟詩情,重點體會”生””飛””掛””落”等詞的妙用。

3、填寫自學卡片,交流討論內容。

(二)教育方面:

1、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2、體會古詩的意境,理解朗讀古詩的節奏美。

(三)發展方面: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學語文《望廬山瀑布》是小學二年級下冊文章。這首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佳作。全詩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並借景抒情。所以,在讓學生領會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的同時,也應讓學生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望廬山瀑布》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教學重點是感悟詩情,重點體會”生,飛,掛,落”等詞的妙用。教學難點是體會古詩的意境美和古詩的韻律美。

四、教學方法。

本首古詩語言精闢,朗朗上口。讀起來給人以氣勢恢宏之感。爲了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我在朗讀教學中採用了範讀、評價讀、師生合作讀、配樂讀、開火車讀等等。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聽讀,自讀,帶着情感讀的提高過程。我在教學中還創設了一定的語言意境,讓生自學古詩,並填寫自學卡。吟詩,誦詩。讓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律美和節奏美。很多學生都能讀出不同的感受來。透過這種感受進而來理解古詩詩句的意思,讓學生真正走進古詩的美好意境。

當討論交流完古詩詩意後,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一名學生朗誦古詩,其他學生想畫面。最後出示葉聖陶的現代詩<<瀑布>>來作較學習。設定了這樣一文字情境:當我站在瀑布腳下,我看到了____,想到了________。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導學:

1、同學們,請拿出手跟老師寫一個生字,師板書:瀑。來吧,讀一讀,你怎樣能記住這個字。師解釋"瀑"的來歷

“瀑”左邊是三點水,右邊是一個”暴”字,這個字有突然而又猛烈之意,那麼這從山下突然而猛烈地流下來的水就形成了這”瀑”字。在自然界裏,就是一大美景。瀑布。出示瀑布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瀑布的樣子。

2、今天,我們來學一首有關瀑布的詩,一起讀詩題《望廬山瀑布》

教學意圖:透過“瀑”字引出瀑布這首詩,利用配樂範讀,讓學生走進詩的意境中,瞭解了瀑布的樣子。

(二)自學:

1、整體感悟:老師來讀古詩,然後你評價一下老師的朗讀注意了什麼?(生回答:注意了節奏,重輕音)

畫出節奏,重輕音,生自已再讀古詩。(教學意圖:透過教師範讀來指導朗讀,並讓學生學習朗讀古詩需注意的問題。)

2、出示自學問題:你看,我們都會朗讀古詩了,誰來美美地讀一讀。(生讀)

讀古詩,不僅要讀出節奏,重輕音。更要讀出自已的感受,讀出自已的韻味。下面你就自已讀讀古詩,看看你能讀懂什麼?找一找,劃一劃關鍵的字,詞,句。並把自已的感受寫在交流卡上。

生自學三分鐘,師巡視學生自學,指導填寫自學卡片。

教學意圖:培養好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每一個教師必做的一項工作,指導方法更是如此。

(三)點學:

過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透過自已的學習來了解這首詩的大意。下面,請同學們各抒已見吧!

1、我讀懂了“日照香廬生紫煙”,太陽照在香爐峯上,升騰起紫色的煙霧。師問:這裏描寫的景物有哪些,生一邊說師一邊板畫。請同學們看黑板老師的畫,你認爲這景色怎麼樣?生:美麗,壯觀。師讓學生把自的感受送進去,讀一讀。師點撥:這裏有一個“生”字,當什麼講。爲什麼不用“升”這個字呢?

2、我讀懂了“遙看瀑布掛前川”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白練一樣掛在山的前邊。師點撥:詩人站的角度在哪?這裏的“掛”字當什麼講,可以換哪些詞?師演示“掛”,一個掛字把瀑布寫活了,一個掛字讓我們看到了這瀑布的壯美。請你再有感情地讀一讀。(生配樂朗讀)

3、我讀懂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從很高很高的山崖上飛瀉下來。點撥:你認爲這瀑布有哪些特點?水流快,瀑布很大。從哪些詞都看出來?生回答:“飛”字,師板書:飛。真的有“三千尺”嗎?生:沒有。作者把瀑布的大誇張化了。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做誇張。請我讀出自已的感受來。

4、我讀懂了“疑是銀河落九天”讓你懷疑好像是銀何從九天上落下來。理解“九天”天的最高的一層。你認爲這瀑布怎樣?讀出你的感受來。

總結:孩子們,你認爲這廬山壯觀嗎?你認爲這瀑布美嗎?那就請你閉上眼睛,我讓一名學生配樂讀詩,你們想像一下這美好的景色吧!

引出《瀑布》現代詩:(師配樂朗讀)還沒有看見瀑布,先聽見瀑布的聲音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鬆林。山路忽然一轉,啊!這般景象沒法比喻,千丈青山襯着一道白銀,站在瀑布腳下仰望,好偉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時時來一陣風,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你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了瀑布的樣子了嗎?

設定情境:站在瀑布腳下,我看到了————,啊,——————真————————! 四:拓展延伸:同學們,學了這首詩,你們一定體會到了“生,掛,飛,落”等詞的妙用,不僅如此,更感到作者運用了大膽誇張,比喻想像手法的精闢,快來看一看,李白的另外一首詩:<<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從這首詩裏找一找作者都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來寫的?

(五)總結:是啊,這詩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魂寶,這千百年來傳頌的佳作,讓我們賞心

悅目,而我們學古詩不僅要會讀,更要走進詩的意境,去畫,去寫,去誦,而且還可以把它唱出來,我們來聽聽吧!播放詩歌《望廬山瀑布》

(六)板書: 望廬山瀑布

板畫廬山瀑布 生

六、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是一首古詩,在實際教學中,古詩教學是一個難點。講多了,意境沒了,講少了,體會不到意境之美。所以在這堂課中我主要以讀爲手段來讓學生進行自學與彙報學習,並在彙報交流中,我點撥引導了重點的字,詞以及作者運用的精妙的手法。板書採用板畫形式並把重要的詞“生,飛,掛,落”寫在了板畫中,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透過板畫來理解詩意,更讓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用詞精妙。但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就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來不夠強,不能很好的說完整話,有時還帶有口頭語。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強調。而且還感覺到自已還有一點強勢,有時讓學生按照自已的思路去學習,破壞了他們自主思考的空間。

改進措施:

1、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領學生進入文字意境。

2、在教學中應適當運用教學手勢來幫助理解內容。

3、注意強調學生說話時的完整性和流暢性。不要帶口頭語。

4、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的自學方法應給予指導。

篇三:人教版《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爐“、“銀”、“流”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

3、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二、教學重點:

1、認識4個生字,會寫“爐“、“銀”、“流”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

三、教學難點:

1、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

2、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四、教學準備:

1、教師:生字卡、掛圖、課件、錄音機。

2、學生:預習課文、讀《靜夜思》(李白)、蒐集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五、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趣匯入。

1、複習李白《靜夜思》和《贈汪倫》。(課件《靜夜思》和《贈汪倫》)

導語:這是大詩人李白寫的詩,誰會背呢?今天,我們又學習一首李白寫瀑布的詩。

2、師引述:

我國唐代有個詩人叫李白。這首詩是詩人李白五十歲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叫《望廬山瀑布》(板書課題),齊讀題、釋題。釋題後問:大家想知道他寫了什麼嗎?

3、看圖說話:(出示掛圖)

瞧,這就是李白作詩時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出示廬山風景片,解說其秀麗的風光)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過渡語:詩人究竟寫了些什麼?我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1、聽錄音朗讀課文。

2、自由讀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3、出示生字卡(廬、瀑、爐、疑、銀、煙、流)誰會拼?(個別讀、小組讀、全班讀、同桌互讀互查)

4、讓學生觀察範字(銀、煙、流),交流識字寫字的經驗。

5、有重點地指導識記(“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於金字旁的豎提。板書生字)

6、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7、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課件《望廬山瀑布》)

8、自學古詩: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課件註釋)

9、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師巡迴指導。

10、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三)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中想像:古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師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你最想說什麼呢?

5、感情朗讀:(課件《望廬山瀑布》)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情朗讀古詩。透過聽錄音讀、跟讀、範讀、賽讀、評讀、自由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四)熟讀成誦,情境背詩。

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小組背,表演背,齊背(配音古箏,師引述望廬山瀑布)

(五)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李白寫的古詩,讀或背給同桌聽。課件 :早發白帝城

(六)小結。

是的,廬山瀑布以其雄偉壯觀吸引了我們,下面我們再來欣賞那磅礴的氣勢。

(七)佈置作業

1、抄生字“銀、煙、流”每個寫一行。

2、背誦、默寫《望廬山瀑布》。

(八)板書設計。

《望廬山瀑布》

見:香爐 紫煙 瀑布掛前川

聽:飛流直下三千尺對祖國山河熱愛

感: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