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離騷

《離騷》教學構思

離騷2.41W

《離騷》透過詩人戰鬥的歷程和悲劇的結局,反映了楚國政治舞臺上進步與反動勢力的尖銳鬥爭,暴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和反動勢力的囂張。

《離騷》教學構思

第一步營造氛圍:

1、結合屈原兩次被貶的原因及經過,突現其才華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曠世之才,卻被小人陷害,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樣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詩人的才華和正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小人的憎恨,對詩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爲與文字對話作好準備。

2、介紹後人憑弔屈原的對聯,進一步渲染悲劇氣氛,爲學習文字蓄勢:

向學生介紹後人憑弔屈子的幾副對聯,如“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等,讓學生從對聯中概括憑弔者的感情。學生很快從對聯中抓住“悲”字,體味到後人的悲嘆和惋惜之情。

3、介紹屈子名句,展示詩人情懷:

讓學生將課下蒐集的屈原的名句拿來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衆人皆醉我獨醒,衆人皆濁我獨清”等,透過這些名句的介紹、玩味來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崇高人格。在營造足了氛圍之後,開始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採用問題發現法,鼓勵學生自主認知。

鼓勵學生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講給大家聽,講句意,講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於督促學生主動去探討課文內涵。因爲分析對象爲自主選擇,避免了被動狀態。在師生互動的狀態中完成對詩句內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學生認知,梳理詩人情感。

要求學生找出詩中表現情感的詞,並總結每一種情感針對的對象及產生的原因。內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艱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憂──國運艱難 憤──奸佞當道這一步,就是對學生自主認知的進一步整合。透過這樣一個整合,照顧自主認知不主動的一部分同學,也照顧善於課後領悟、複習的同學,同時,讓學生更深入地體味詩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領起,以“情”貫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字中蘊涵的情感之後,順勢引導學生鑑賞詩歌的人情美,將教學深化一步。

這段引導不妨這樣設計:“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詩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產生的美感,是真摯、純潔、高尚、無私、誠實、善良的,而這首詩中詩人表達了強烈的憂憤、怨恨之情,那麼它的人情美是怎麼體現的?”這樣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高尚情懷,憂憤、怨恨之情不是僅因個人遭遇產生的,更是因爲楚國民生的艱難,那一聲“長太息”中蘊藉了詩人太多的.憂和痛。

第三步沿情尋志:

1、探究人格:

在對詩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後,繼續深入,鑑賞詩中蘊涵的人格美,達到沿情尋志的目的。在此,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屈原‘入則與王圖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這樣的才華,不被楚懷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爲什麼選擇汨羅江作爲他的歸宿?”關鍵在於詩人的清高、忠心、執著決定了這樣一個歸宿。清高使他不願向世俗低頭,他不違背爲臣的原則,執著的信念,使他對理想不言放棄。在理想不能實現的時候,他選擇了汨羅江。

2、追尋理想:

這一步的實施,先引導學生藉助文前的閱讀提示,學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這時,老師向學生介紹屈原的“美政”思想:“聖君賢相”和“民本”。整個教學過程,層層遞進,以情貫穿,以美提升,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將人文精神落到實處。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對聯:“湘流應識九歌心”。整個教學用三個課時,重鋪墊,重設疑,精心設計導語,注重步步深入,既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內涵,感受悲劇色彩,又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淨化。

拓展閱讀:《離騷》主要內容

《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抒情長詩,歷來以其可與日月爭輝的光芒照耀詩壇。它有着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象,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思想和藝術上的魅力並重,令無數人爲之傾倒。同時,它也是我們瞭解屈原偉大思想與生平的最重要的歷史資料。課文節選的這部分主要敘述作者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周圍衆人的猜疑和造謠中傷,君主也疏遠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決不就此退縮,和蠅營狗苟的小人們同流合污,一方面設想自己要隱退,同時更加努力培養自己的美好的德行。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達最直接、強烈的段落。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爲下面情緒的抒發定下了基調。“餘雖好修姱以羈兮,……又申之以攬茝”,寫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圍羣小之間的尖銳衝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賢愚忠奸的昏庸。對此,作者堅定地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標籤:離騷 構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