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課件

  《蘭亭集序》優秀課件

蘭亭集序課件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爲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後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後世譽之爲書聖。

王羲之

《世說新語·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牀上坦腹臥,如不聞。’

郗公雲:‘此正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王羲之逸事

《晉書·王羲之傳》:“羲之嘗在聚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爲五字。老姥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逸事

翻譯文句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2、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以之興懷。

寫景狀物

記會 樂

暢敘幽情

所遇既倦

蘭亭集序 慨嘆 所欣已陳 痛

終期於盡

昔感合一

明意 虛誕妄作 悲

重溫名篇

思考:樂之由、痛之因、悲之源

問題一: 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在何處?

問題二:

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現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問題三:

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悲”什麼?

問題一: 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在何處?

地勝: 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帶左右

環境優美之樂

事趣:流觴曲水 一觴一詠

相聚詩酒之樂

時美: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氣候宜人之樂

人傑:羣賢畢至 少長鹹集

名士相聚之樂

興雅:仰觀俯察 遊目騁懷

生活美好之樂

古之“曲水流觴”處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由

景緻

蘭亭盛會

敘宴集盛況

問題二:

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現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痛之三: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毋容抗拒

(終期於盡)

痛之一:生命本體永難滿足的內在慾望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停無法掌控

(所欣已陳)

發人生感慨

問題三:

第三段俯仰古今,其“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悲”什麼?

明作序要旨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爲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爲,就像浮萍之於海水,隨波盪漾,飄到哪裏就是哪裏。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爲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

“一死生”“齊彭殤”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爲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正因爲我們 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我們“悲”古人因爲我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這裏的"悲"不同於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課文而思考: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分離訣別更容易使人傷懷!再說相聚是困難的、短暫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長久的。本來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使人聯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爲千古名篇。

總結全文:

練習: 每人寫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感悟,一起交流。

示例:

因爲短暫,人生中一切歡樂和美好的東西更顯得珍貴。

一個人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在沉浮人世的同時也能跳出來加以審視。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把成功和失敗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相對性質,因而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

——周國平

作業:

請將你寫的一句話擴展爲一篇以“與王羲之對話”爲話題的隨筆

標籤:蘭亭集序 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