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說課稿

在新課程標準的規範之下,我的說課流程如下

蘭亭集序說課稿

1、教學設計思路

2、教 材 分析

3、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分析

4、教法和學法指導

5、教學程序的設計

6、板 書 設 計

7、作 業 布 置

 一、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思路

本課是一節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的閱讀鑑賞課,整體設計兩個過程:一是反覆誦讀,感知文章駢散結合的特點;二是透過對文字深入分析來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在這兩個過程中讓學生領會閱讀鑑賞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透過閱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作爲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的《蘭亭集序》恰好能讓學生在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讓學生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時已學習過淺顯的山水遊記類散文,對閱讀這類文章,不但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繫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已有所體會,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閱讀方法,能夠爲學習本文做好基本的語文素養儲備。但由於生活閱歷較淺,高一的學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達的生死觀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掌握“修、期、雖、以”等詞的多義性,(2)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

(3)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透過反覆誦讀、藉助註釋和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轉悲的感情變化,體會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掌握“修、期、雖、以”等詞的多義性,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四、教法學法設計

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疏通文意,而且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陶冶性情,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啓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流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對象所採取的研究態度。”具體而言,就是引導學生在激趣和質疑中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採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並相互解答;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2、初讀文字 整體感知

3、緩讀領會 疏通文意

4、快讀文章 理清思路

5、品讀課文 探究意蘊

6、當堂訓練 能力提升

7、課堂小結 深化意蘊

1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和《蘭亭集序》的圖片,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指引。我會用略帶神祕感的導語引起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視。

設計意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匯入情境的創設,是激趣的第一個重點,也是創設學習氛圍的重要環節。 藉助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展示,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進入情境的目的。

2 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小聲跟讀,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與節奏,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3緩讀領會 疏通文意

在經過誦讀初步感知文意的基礎上,學生分小組的形式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修、畢、鹹、引、信”等重點實詞。

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嘗試自己總結文言文閱讀的規律。對於學生自己處理不了的疑難點,教師做重點指導。

4快讀課文 理清思路

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表達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在明確文意的情況下,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學生應該能總結出作者的感情是體現在“樂、痛、悲”這三個字上

5品讀課文 探究意蘊

學生自主解決了文言知識,理清了行文思路後,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文字內涵意義進行探究。我設計的問題是:

作者因何而樂?爲何而痛?緣何而悲?找出你感觸最深的語句,讀一讀,品一品,探究其中蘊涵的感情。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對於一、二兩個問題,學生只要對文字認真地分析就能解決。問題三需要老師結合着學生的實際加以引導,爲此我預設了以下幾個小問題:

1、作者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嗎?

2、從第幾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3、這樣的人生感嘆不僅前有古人,現有今人,而且還後有來者。從文中那句話可以看出? 4、作者“深深悲嘆爲哪樁”?

5、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和當時人們對生死的普遍認識有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如果有,從那一句話可以看出?

6、作者爲什麼會在文章中間深沉地呼喊出這樣一句呢?

6當堂訓練 能力提升

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悲嘆人生的往往是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學過本文,你還能想到歷史上的哪些人物,像王羲之一樣在悲嘆人生的同時,卻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請選一兩位你熟悉的,仿照例句爲他們寫一兩段話。(人物參考:曹操、李白、)

示例:王羲之在文章中悲嘆“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但其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勃《滕王閣序》)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透過積極思考和動手仿寫,一方面加深學生對王羲之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7、課堂小結 深化意蘊

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時光的對於人生的一聲深深的悲嘆,體驗了古人關於生死問題的思考。是的,我們人類確實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我們的精神卻可以光照千古!“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王羲之雖然已經作古千年,但他的《蘭亭集序》卻永遠散發着迷人的魅力,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麼,我們,又該爲我們的後人留下點什麼呢?這是同學們讀《蘭亭集序》應該留下的永遠的思考。

六、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爲

蘭 亭 集 序

王 羲 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環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欣於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爲陳跡

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死生亦大矣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後之覽者 ,亦猶今之視昔

簡潔直觀的板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從而更好地背誦全文

七、佈置作業

 積累內化(1)背誦全文(2)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3)蒐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1、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於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2、對課文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