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蘭亭集序

【精品】蘭亭集序說課稿3篇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蘭亭集序說課稿3篇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蘭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一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爲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山水遊記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繫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蘭亭集序》作爲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二、說目標

《蘭亭集序》體現了魏晉時期散文抒情色彩濃郁的特點,文章文風清淡,語言靜雅,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根據課文的文言文的特點和藝術特色,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據學生學習的要求,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爲:

(1)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於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爲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與講授法進行教學。

五、說學法

爲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探究,培養學生研讀文言文的思維方法。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六、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好的匯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爲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因此我採用情景設定的方式引出課題。

利用多媒體播放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和《蘭亭集序》的圖片,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指引。我會用略帶神祕感的導語引起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視。

“書法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字美感的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部富有傳奇色彩的書法作品。它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它是所有熱愛書法的人心中的至寶,傳說它的真跡已經隨着唐太宗眠於地下,可是流傳下來的拓本也是人們心中的珍藏。它就是文質兼美的《蘭亭集序》。”

(二)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透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與節奏,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讓學生自由朗讀一遍,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在誦讀之前提出學習要求,讓學生在自由誦讀的過程中標劃出重點字詞和知識難點,作爲之後要解決的問題。在學生齊讀時教師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三)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在透過誦讀初步感知文意後,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修、畢、鹹、修,長、高、引、信”等重點實詞。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嘗試自己總結文言文閱讀的規律。對於學生自己處理不了的難點,教師做重點直到。

(四)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自主解決了文言知識後,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文字的行文思路和內涵意義進行探究。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讓學生在每一段中找出表達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在明確文意的情況下,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學生應該能總結出作者的感情是體現在“樂、痛、悲”這三個字上。但是,由於學生生活閱歷上的侷限,他們很難理解作者在遊樂的時候爲什麼會生出“悲痛”之感,這也是學生理解文意的難點。根據這個情況,就可以設計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探究,激發學生的思維。

問題一:作者的樂由何來?(要求學生結合文字思考,回答)

問題二:作者爲什麼而“悲”?

問題三:作者“由樂轉悲”是怎樣情緒過渡的?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一、二兩個問題是對文字的分析比較容易解決。問題三需要老師結合着學生的生活實際加以引導。透過生活中的已有的體驗去感受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感慨。

(五)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六)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最後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於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

作業:(1)背誦全文(2)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3)蒐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2

1、教材簡析

《蘭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序文,也是敘議結合的遊記散文。它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譽中國書法史的名作,被稱爲“天下第一行書”,它的作者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王羲之。作爲一篇書序,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透過閱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認爲,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同時要求,應學會運用工具書讀淺易文言文。根據這些理念,我確定了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全文,瞭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2)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分析作者狀物抒情的特點。

(3)情感目標: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觀。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4、重難點

本文雖是一篇書序,卻“以抒情的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因此我是這樣確定的重難點的:

重點: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鑑賞。

依據:

①教材中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要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朗讀和背誦。”

②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透過鑑賞可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難點:如何正確看待作者的生死觀?

依據:是寫美景的,作者爲何產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思想特點?我們該有怎樣的生命價值觀?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在瞭解課文內容後,深入思考、討論,並結合社會實際和作者生平來理解。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本文是古代文學中的名篇佳作,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引導探究、拓展訓練等方法進行教學。

本文格調清奇,行文流暢,琅琅上口,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客觀上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但由於高一學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於作者生活年代較爲久遠,學生對作者生死觀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師應重點突破。但同時要注意,《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語文課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上應努力透過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實現葉聖陶先生提倡的“教是爲了不教”的目標。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獲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蘭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纔可能獲得語感,在此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正確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這篇言簡而意深,透過文字,彷彿看到了蘭亭優美的自然風光,和那些參與聚會的文人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有利於激發情感。

3、探究法與討論法結合:以學生自我實現、學生間自我討論爲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別是在對作者生死觀的分析上,學生可以透過討論,互相補充觀點,不斷深入挖掘主題。這種方法更能讓學生“學會學習”,討論探究後所獲得的知識要比被動接受的老師灌輸的知識記憶深刻得多。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

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教學步驟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分成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之樂。

具體教學程序:

1、激情匯入,介紹作者,瞭解作品背景。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一個好的導語設計無疑就是點燃火把的火種。在教學之前,我從課本插圖開始,從王羲之在書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匯入課文。

2、指導朗讀。

①播放課文磁帶錄音(再出示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②正音,指導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語氣、節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語調舒緩,體現作者的歡快的感情;二三段緩慢低沉,讀出“痛”、“悲”。

③自由讀。

本文駢散結合,行文流暢,學生比較感興趣,但是生字詞比較多,而且感情起伏較大,因此朗讀指導是一個必要的環節。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①瞭解序的題材特點。

②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及變化?

由樂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引導學生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爲線索,走近蘭亭,走進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③分小組討論,概括段落要點。

敘宴集盛況 發人生感慨 明作序要旨

4、賞析第一、二段,體會作者之樂。

①找出這兩段中心句——“信可樂也”。

②分析樂從何來。

聯繫王實甫的《西廂記》裏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樂也。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具體分析這四美。

5、佈置作業。

①結合課後習題一背誦課文(指導背誦方法) ②深入分析課文

六、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這堂課的板書如下: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羣賢必至,少長鹹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樂

欣於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爲陳跡

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死生亦大矣 悲

(二)會後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後之覽者

各位老師,我今天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二十分鐘的陪伴!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3

(一) 故事匯入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件謎一樣的珍寶,它就是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關於這幅絕世珍品的下落,傳說很多,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墓中。我們在責怪這位自私皇帝的同時,還能感到一絲欣慰,因爲尚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等摹寫的蘭亭帖流傳於世。我們在鑑賞書法美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欣賞其文描寫的蘭亭勝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二)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後,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透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爲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遊,並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鹹: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爲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於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爲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裏解釋爲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讚頌或敘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餘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並透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爲直觀和便於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鬆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佈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後練習二。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透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爲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