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鶴、孟、陵、辭、唯”,會寫“孟、浩、陵、辭、唯”5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註釋、插圖、想象、誦讀,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法匯入新課

古時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別後就很難再見面,所以那時候朋友要遠行,是一定要送別的,送別後還會作詩詞紀念。這種詩被稱爲送別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送別詩,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設計意圖】談話匯入新課,親切自然,同時不露痕跡地交代要學的古詩是一首送別詩。

(二)瞭解題目、瞭解作者

1.讀準課題中四個生字“鶴、孟、陵、浩”,重點讀音是“陵”後鼻音,引導學生想辦法記憶字形。

2.寫一寫“陵”字。廣陵還叫什麼?課題中還有一位詩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嗎?透過讓學生彙報查找的資料瞭解兩位著名詩人間的情誼。

3.注意恰當的停頓,理解“之”的意思。讀懂題目。滲透學習古詩的方法。解題目、知作者。這樣我們就能知道詩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要求,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隨堂練習。對於“陵”字的指導既複習了漢字的識記方法,又給予了學生寫法的指導。

廣陵和揚州的關係大多數學生不明確,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明確了廣陵就是揚州,爲學生理解詩句掃清了障礙。同時學生課下查資料,課上交流,使學生知道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關係,爲兩人情深不忍離別做了鋪墊。

(三)初讀古詩

那是怎樣的情景呢,我們來讀這首詩。

1.誰來讀,聲音要洪亮,要把字音讀準。(課件顯示古詩)其他同學注意聽,看看他有沒有讀錯的字。

2.再讀強調停頓。

3.讀古詩,不但要讀準音,還要注意停頓,更要讀出它的味道來。

你自己練習讀一讀,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四)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透過不同形式的有層次讀,讓學生讀出古詩的味道。充分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從而增強語感,促進思維。

(五)學習前兩行詩句,瞭解學詩方法

同學們讀着讀着就讀出了味道,不過我想你們可能還會有沒讀懂的地方,學生質疑。

1.(西辭、煙花三月)

(出示地圖長江兩岸 西辭 黃鶴樓,直接理解“西辭”意思)

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景?理解了重點詞,這兩行詩意一定懂了。

(板書:明詩意)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的質疑,順學而導,想象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景。用四個字的詞語說一說,進行詞語拓展練習。

2.想象,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詩人可能和老朋友孟浩然幹什麼?(欣賞美景、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今天,卻要忍受離別之苦,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和心情讀出來嗎?

生讀前兩句,這是多麼讓人傷心無奈呀?讓我們感同身受,更加珍惜朋友間的真情。(板書:悟詩境)誰再來讀一遍?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需要想象的介入,引導學生開展想象,詩人在如此美麗時節卻要忍受離別之苦,帶着這樣的心情入情入境的誦讀,學生自然就會體悟詩的意境,同時領悟到詩句的學習方法

(六)運用方法,學習後兩行詩句

就像這樣的學習後兩句(先抓住重點詞弄明白詩意,不懂的地方可以看註釋,看圖,還不懂就提出來),和同座說一說,然後彙報。誰來讀這兩句?

1.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船漸行漸遠,李白仍然站着,望着,他多麼捨不得孟浩然呀?誰再來讀?猜一猜,大約站着望了多長時間?你這樣送過朋友嗎?這是多麼深的情意呀!誰再來讀後兩句?

2.在唐朝盛世,長江是交通要道,按理說,江南三月,長江上一定是千帆競渡,可李白爲什麼說是“孤帆”呢?板書:孤帆盡。

板書:情意長。誰再來讀一讀?

3.這僅僅是在說帆船孤嗎?

小結:這小小的一個“孤”字,就把詩人的離愁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是多麼深的情誼呀!誰來讀?

【設計意圖】利用前兩句的學習方法,學生自主學習後兩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開展想象,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體悟情感。

(七)創設意境,昇華情感

1.有一首歌詞源自這首詩。我們來閉上眼睛聽一聽,看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和情景,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2.孟浩然的船一槳一槳地划着,最後沒有了蹤影,可是,李白還在望啊、望呀,誰再來讀全詩,再次感受那依依不捨之情?

3.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這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讓我們把這美好的情感,把這千古佳句永遠留在心中吧,誰來背一背?

小結:我們在學古詩時要解詩題、知作者,還要明詩意、悟詩境,以後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學習古詩。

【設計意圖】音樂拓展了想象,在音樂中,學生豐滿了意象,還原古詩描繪的場景畫面,這樣古詩中的文字鮮活起來,加之讓學生一遍一遍誦讀,使學生身臨其境,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

拓展閱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爲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着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着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裏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着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裏進行的。李白心裏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爲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着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着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爲了點題,更因爲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爲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爲“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着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着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爲傳神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