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觀滄海

《觀滄海》教學設計三篇

觀滄海2.62W

篇一:《觀滄海》教學設計

《觀滄海》教學設計三篇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 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 學習透過朗讀、想像閱讀詩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 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 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朗讀、想像。

(三)教學難點

透過想像體會詩歌意境的具體方法。

教學過程

[錄音機播放:海潮聲,輕柔音樂聲]

此處的匯入設計,用詩化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本堂課的學習情境——詩歌閱讀中;同時,也是作爲一個例子,讓學生感性地瞭解一種詩歌閱讀的方法——朗讀,想像,進而體會詩的意境。這裏的設計也明確地揭示出本堂課的思路:以學法來指導課文閱讀。

同學們,聽,這是什麼聲音?……

[板書:海]

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於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着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麼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遊大海。

[板書:觀滄海]

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______________

[板書: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首先,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師範讀)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準確。

請同學們一齊朗讀,並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配樂朗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給予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發揮的空間,激起學生嘗試探求的積極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麼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並把它描繪出來。喜歡圖畫的同學,畫幅畫;喜歡寫作的同學,用三五個句子進行描繪。

四位同學一組,互相交流。然後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教師巡視,預選。)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老師選出第一種類型的作品一份——圖畫類,是否扣住詩歌文辭的描述。在投影儀上顯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說。)

××同學,你爲什麼要畫這些景物呢?……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能準確體現詩歌文辭本身的描述。

[板書:以文辭爲本]

(老師選出第二類作品一份——文字類,是否有拓展性想像。在投影儀上顯示) 請同學們說說,這段文字在 “以文辭爲本”這一點上做得怎樣?……

設計此問題,目的在於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及時進行反饋和矯正。“在最初學習時給予連續強化,學習速度會比較快。”(斯納金程序教學理論)

那麼,你們喜歡他哪些語句的描述呢?請說說理由。 (老師引導同學着重賞評修辭的運用、描寫的角度等,體會語句的生動形象性。)

……

這些句子詩中有沒有寫到?……

××同學,你怎麼會想出這個情景來的?

……

我們還可以透過哪些方法去豐富我們的想像世界?……

老師有意識地選擇學生的作品,圍繞學習目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思考、討論、評點,有了一個初步認識以後,老師只用三句簡單的話,在水到渠成時,將想像的三個要求點出,在學生頭腦中刻下一個清晰的認識,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此部分設計緊扣原詩,從詩歌內容、詩歌意象到詩歌的意境情感作逐步深入的探究理解,同時貫徹以學法的指導,兩條線交融,相得益彰。在經過學生思考後來揭示問題的本質,能夠變被動爲主動,使學生有效地接受知識。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會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去拓展想像。這種經驗積累,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以電視、書籍、網絡等其他渠道獲得的。如果我們把這些積累寫進你的想像,這段文字、這幅畫面會不會更豐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詩的畫面成爲立體感強、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活的景。

[板書:借積累延展]

(老師選出第三類作品———圖畫或文字類,是否能表現出詩的意境。在投影儀上顯示。)

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一下:(1)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豐富?(2)這段文字 (或畫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夠準確表現這首詩的意境?詩表現的是怎樣的意境?請舉例說明。

……

爲什麼詩人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礴、意境宏麗的詩?……

不錯,是融入了詩人的豪情。官渡之戰,他平定了袁紹之亂。寫此詩時,他正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平定少數民族之亂。註釋中的烏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漸實現統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動着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和宏偉抱負。大家想想,放眼面對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觸景生情,意氣風發?以情入景,才能寫下如此大氣的詩篇。

我們想像意境,要領會詩人的情感,並設身處地,與之產生共鳴,才能正確體會意境。 [板書:與詩情共鳴]

下面,請一位同學爲我們朗讀一下詩歌,大家根據閱讀詩歌的方法——以文辭爲本,借積累延展,與詩情共鳴,再作一次想像。

在指導學生掌握詩歌閱讀的方法之後,留給學生修改的時間,這樣就能及時反饋學生對本課要點的掌握程度,真正達到 “一課一得”的目標。

現在,大家是不是能扣住詩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憶起自己面對大海的感觸,如果將自己當做曹操,是不是能體會他當時的豪情?下面,請大家在樂曲的伴奏聲中修改你剛纔的描述。時間3分鐘。(音樂伴奏)

請同學們課堂交流。……

同學們都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詩的意境。請大

家自由輕聲誦讀詩歌兩遍,要求: (1)讀出感情;(2)儘量記憶。

現在,請大家站起來。

[多媒體鏡頭:波濤洶涌撲面而來的大海,澎湃的海潮聲]

現在,你就是一代梟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風吹動你的戰袍,衣袂飄飛,放眼觀望蒼茫無際的大海,不覺豪情滿懷,一起放聲吟誦 《觀滄海》。

爲學生創設朗讀、體會的情境,在語言、音樂、畫面的渲染下,再次誦讀這首詩,使情緒達到頂點,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鼓勵學生以點帶面、觸類旁通地掌握知識,實現學習的遷移和知識的實際運用。

這堂課,大家藉助反覆的朗讀、充分的想像,成功地體會了 《觀滄海》這首詩的意境。這是閱讀詩歌的方法之一。中國詩歌寶庫中羣星璀璨。你們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馳騁於更廣闊的詩歌天地,領略中國古典詩歌美妙的韻致。

作 業

賞讀 《夜上受降城聞笛》,寫下對這首詩的想像和理解。文體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峯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作業提示及參考答案:

本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將課內學習到的方法進行舉一反三的鞏固和遷移運用,使學生初步具備獨立鑑賞詩歌的能力。選擇 《夜上受降城聞笛》這首詩,是因爲此詩形象性較強,便於學生展開想像;意象較鮮明,學生對本詩的意境易準確把握。

本詩抒寫戍邊將士鄉情。前兩句寫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有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潔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寫聲,在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末句寫情,此景此音,喚起徵人的不盡鄉愁。學生在把握詩的基本意義和詩的情感的基礎上,可展開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參考答案略。

附:板書設計:

觀 滄 海

曹 操

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以文辭爲本

↓ → 滄海

借積累延展

↓ ↓

與詩情共鳴 → 氣勢磅礴,意境宏麗

設計說明

古典詩詞大量引入教材,使學生更多地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學的韻致,但相比於浩瀚的古詩來說,這些也只是滄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學法指導,是變 “學會”爲 “會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要著。本堂課在這方面作出了嘗試,學生將 《觀滄海》一詩作爲範例,透過探索掌握一種欣賞、領悟詩歌的方法,並藉助這種一般方法,獨立地進行更廣泛的詩歌欣賞。使用範例講授一種學習內容就像一個物體發出聲音使另一個同步頻率的物體也發出聲音那樣,能讓那些在課堂上沒有教過的同類內容或課外大量的內容爲學生所認識,或者引起學生自發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熱情。

傳統教學追求知識的系統性,盡力讓學生掌握一大堆所謂具有系統性的材料,其結果,學生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教學中獲得系統的認識,反而在頭腦中充塞了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材料。本堂課的教學追求深而不是廣,教學突出重點,抓住難點,讓某些枝節一帶而過,使重點知識能在同學頭腦中紮根,達到一課一得的效果。

在教學中,學生依靠本首詩歌對閱讀方法的尋找,一開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試探,透過老師的啓發,經過思考、討論、明確,一直追蹤到問題的實質,並進一步來糾正自己的 “誤”,實踐 “正”。這樣的 “試誤學習”,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並獲得成功體驗。

篇二:《觀滄海》教學設計

從小,海就是我的夢。於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着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麼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遊大海。

[板書:觀滄海]

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______________

[板書: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首先,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師範讀)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準確。

請同學們一齊朗讀,並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配樂朗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給予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發揮的空間,激起學生嘗試探求的積極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麼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並把它描繪出來。喜歡圖畫的同學,畫幅畫;喜歡寫作的同學,用三五個句子進行描繪。

四位同學一組,互相交流。然後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教師巡視,預選。)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老師選出第一種類型的作品一份——圖畫類,是否扣住詩歌文辭的描述。在投影儀上顯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說。)

××同學,你爲什麼要畫這些景物呢?……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能準確體現詩歌文辭本身的描述。

[板書:以文辭爲本]

(老師選出第二類作品一份——文字類,是否有拓展性想像。在投影儀上顯示)

請同學們說說,這段文字在 “以文辭爲本”這一點上做得怎樣?……

設計此問題,目的在於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及時進行反饋和矯正。“在最初學習時給予連續強化,學習速度會比較快。”(斯納金程序教學理論)

那麼,你們喜歡他哪些語句的描述呢?請說說理由。 (老師引導同學着重賞評修辭的運用、描寫的角度等,體會語句的生動形象性。)

……

這些句子詩中有沒有寫到?……

××同學,你怎麼會想出這個情景來的?

……

我們還可以透過哪些方法去豐富我們的想像世界?……

老師有意識地選擇學生的作品,圍繞學習目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思考、討論、評點,有了一個初步認識以後,老師只用三句簡單的話,在水到渠成時,將想像的三個要求點出,在學生頭腦中刻下一個清晰的認識,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此部分設計緊扣原詩,從詩歌內容、詩歌意象到詩歌的意境情感作逐步深入的探究理解,同時貫徹以學法的指導,兩條線交融,相得益彰。在經過學生思考後來揭示問題的本質,能夠變被動爲主動,使學生有效地接受知識。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會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去拓展想像。這種經驗積累,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以電視、書籍、網絡等其他渠道獲得的。如果我們把這些積累寫進你的想像,這段文字、這幅畫面會不會更豐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詩的畫面成爲立體感強、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活的景。

[板書:借積累延展]

(老師選出第三類作品———圖畫或文字類,是否能表現出詩的意境。在投影儀上顯示。)

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一下:(1)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豐富?(2)這段文字 (或畫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夠準確表現這首詩的意境?詩表現的是怎樣的意境?請舉例說明。

……

爲什麼詩人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礴、意境宏麗的詩?……

不錯,是融入了詩人的豪情。官渡之戰,他平定了袁紹之亂。寫此詩時,他正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平定少數民族之亂。註釋中的烏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漸實現統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動着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和宏偉抱負。大家想想,放眼面對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觸景生情,意氣風發?以情入景,才能寫下如此大氣的詩篇。

我們想像意境,要領會詩人的情感,並設身處地,與之產生共鳴,才能正確體會意境。

[板書:與詩情共鳴]

下面,請一位同學爲我們朗讀一下詩歌,大家根據閱讀詩歌的方法——以文辭爲本,借積累延展,與詩情共鳴,再作一次想像。 在指導學生掌握詩歌閱讀的方法之後,留給學生修改的時間,這樣就能及時反饋學生對本課要點的掌握程度,真正達到 “一課一得”的目標。

現在,大家是不是能扣住詩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憶起自己面對大海的感觸,如果將自己當做曹操,是不是能體會他當時的豪情?下面,請大家在樂曲的伴奏聲中修改你剛纔的描述。時間3分鐘。(音樂伴奏)

請同學們課堂交流。……

同學們都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詩的意境。請大家自由輕聲誦讀詩歌兩遍,要求: (1)讀出感情;(2)儘量記憶。

現在,請大家站起來。

[多媒體鏡頭:波濤洶涌撲面而來的大海,澎湃的海潮聲]

現在,你就是一代梟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風吹動你的戰袍,衣袂飄飛,放眼觀望蒼茫無際的大海,不覺豪情滿懷,一起放聲吟誦 《觀滄海》。

爲學生創設朗讀、體會的情境,在語言、音樂、畫面的渲染下,再次誦讀這首詩,使情緒達到頂點,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鼓勵學生以點帶面、觸類旁通地掌握知識,實現學習的遷移和知識的實際運用。

這堂課,大家藉助反覆的朗讀、充分的想像,成功地體會了 《觀滄海》這首詩的意境。這是閱讀詩歌的方法之一。中國詩歌寶庫中羣星璀璨。你們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馳騁於更廣闊的詩歌天地,領略中國古典詩歌美妙的韻致。

作 業

賞讀 《夜上受降城聞笛》,寫下對這首詩的想像和理解。文體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峯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作業提示及參考答案:

本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將課內學習到的方法進行舉一反三的鞏固和遷移運用,使學生初步具備獨立鑑賞詩歌的能力。選擇 《夜上受降城聞笛》這首詩,是因爲此詩形象性較強,便於學生展開想像;意象較鮮明,學生對本詩的意境易準確把握。

本詩抒寫戍邊將士鄉情。前兩句寫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有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潔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寫聲,在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末句寫情,此景此音,喚起徵人的不盡鄉愁。學生在把握詩的基本意義和詩的情感的基礎上,可展開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參考答案略。

附:板書設計:

觀 滄 海

曹 操

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以文辭爲本

↓ → 滄海

借積累延展

↓ ↓

與詩情共鳴 → 氣勢磅礴,意境宏麗

設計說明

古典詩詞大量引入教材,使學生更多地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學的韻致,但相比於浩瀚的古詩來說,這些也只是滄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學法指導,是變 “學會”爲 “會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要著。本堂課在這方面作出了嘗試,學生將 《觀滄海》一詩作爲範例,透過探索掌握一種欣賞、領悟詩歌的方法,並藉助這種一般方法,獨立地進行更廣泛的詩歌欣賞。使用範例講授一種學習內容就像一個物體發出聲音使另一個同步頻率的物體也發出聲音那樣,能讓那些在課堂上沒有教過的同類內容或課外大量的內容爲學生所認識,或者引起學生自發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熱情。

傳統教學追求知識的系統性,盡力讓學生掌握一大堆所謂具有系統性的材料,其結果,學生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教學中獲得系統的認識,反而在頭腦中充塞了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材料。本堂課的教學追求深而不是廣,教學突出重點,抓住難點,讓某些枝節一帶而過,使重點知識能在同學頭腦中紮根,達到一課一得的`效果。

在教學中,學生依靠本首詩歌對閱讀方法的尋找,一開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試探,透過老師的啓發,經過思考、討論、明確,一直追蹤到問題的實質,並進一步來糾正自己的 “誤”,實踐 “正”。這樣的 “試誤學習”,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並獲得成功體驗。

課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學生帶入詩境,多次誦讀、背景音樂的烘托、畫面的衝擊、寬鬆愉悅的交流氛圍,營造了優化的教學情感氛圍,學生的認知效率得以提高。

篇三:《觀滄海》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觀滄海》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古體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氣勢雄偉,尤爲壯觀。詩人以此來展示自己闊大的胸襟和豪邁樂觀地進取精神,抒發自己渴望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詩人寫山島的盎然生機,寄託了他的昂揚鬥志;寫滄海的波瀾壯闊,表達了他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寫滄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並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隱藏在對景物地描寫之中。託物言志、寫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體現了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學習本詩,重在朗讀背誦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託物言志、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所以這堂課我注重把握以下兩點:

1、力求學習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

2、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接受知識、鍛鍊能力。

二、學習目標:

1、瞭解曹操,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運用“首字背誦法” 背誦古詩。

三、學習重點:

朗讀和背誦課文,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解釋課題。

盛夏早已過去,寒冬即將來臨。沐浴着冬天這亮麗的陽光,讓我們綻放出學習的熱情,走進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時空跟隨詩人一起去觀賞滄茫的大海! (根據天氣狀況設計導語,使語文生活化、詩意化,激發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積累文學常識。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並簡要評析。我想這樣:讓學生讀詩,既是走進文字,感知大

意,也是檢查字音。

2、檢查字音。

碣石澹澹 竦峙 蕭瑟譙郡 毫州烏桓

3、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宜選擇主要的,與本詩有關的內容扼要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任丞相,封爲魏王。其子曹丕代漢稱帝,追尊他爲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其中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但是他從不消極,總是積極進取,把統一中國作爲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最大追求。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衆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優秀的詩篇,其詩歌以“慷慨悲壯”的藝術風格而留名於後世。

寫作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討伐烏桓;八月即大獲全勝;九月,班師凱旋。歸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山觀海,看到了雄偉壯觀的滄海景象,觸景生情,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佳作《觀滄海》。詩中寫山島的盎然生機,寄託了他的昂揚

鬥志;寫滄海的波瀾壯闊,表達了他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寫滄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氣吞山河的氣魄。今天,我們學習《觀滄海》來認識瞭解曹操,其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學習他這種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

這是一首四言古體詩,選自《樂府詩集》。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在檢查複習中積累文學常識)

〈三〉、指導朗讀課文。

學習詩歌重在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 X/ X X 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五言句X X/ X X/ X或者( X X/ X/ X X )

七言句X X/ X X/ X X/ X或者(X X/ X X/ X/ X X )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教師要範讀,把時間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要跟上去!放到最後一個環節也可以,“讀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字的基礎之上的。 曹操以強大的優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統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四〉、疏通詩文大意。注重自學,很好!七年級的學生教師要適當指導,和九年級不一樣。

1、學生根據資料、小字註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訂正詩文大意。

(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知識,這樣記憶深刻,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合作探究,解答問題。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後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盪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涌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2、這些景物給詩人帶來了怎樣的思想觸動?

明確:山島的繁茂,激發了他的昂揚鬥志,自己應該像深秋之草木那樣仍然煥發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蕩,給他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堅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動盪的局面應該有人穩定大局;滄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個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3、“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什麼意思?你認爲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什麼樣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透過描寫滄海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詩人寬闊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負,抒發了他渴望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六〉、鞏固練習

練習題有點簡單。公開課可以不要這一環節。

1、這是一首( )詩,選自( )。作者是( ),他是( )時期著名的( )、( )、( )。其詩歌的藝術風格是()。

2、詩人觀賞滄海的立足點在哪裏?詩中那一個字能夠統領下文?

3、哪些詩句是描寫的想象之景?你認爲詩中哪些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4、詩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種:寫景抒情、敘事抒情、議論抒情。本詩屬於哪一種抒情方式?

5、你認爲這首詩歌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七〉、朗讀背誦

1、個性朗讀。自由選用速讀、變換節奏讀、方言讀、唱讀等方式進行特色朗讀。(目的是多角度識記詩詞,增加趣味性)

2、“首字背誦法”背誦全詩。 觀滄海 曹操

東- - -,以- - -。

水- - -,山- - -。

樹- - -,百- - -。

秋- - -,洪- - -。

日- - -,若- - -。

星- - -,若- - -。

幸- - -,歌- - -。

〈八〉、拓展運用。

課後古詩詞背誦,完成以下任務:劃分節奏,名句賞析,抒情方式、首字背誦。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爲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裏要有對名句的簡要賞析。最好從一兩個角度進行

比較閱讀。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主題:老當益壯,積極進取)

〈九〉布臵作業。

蒐集有關曹操的資料。

板書設計

觀滄海曹操

烏桓

浩蕩的海水節奏:X X/ X X

聳立的山島 感情基調:激昂

碣石山“觀” 繁茂的草木 寫作特點:虛實結合

掀起的洪波動靜結合 (深秋的日月) 寫景抒情

許都託物言志

(許昌) 譙郡

(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