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語文《答謝中書書》課堂實錄

導語:陶弘景所寫的《答謝中書書》雖然語言樸素,但是卻道出了祖國大自然真真切切的美。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答謝中書書》課堂實錄,歡迎閱讀!

語文《答謝中書書》課堂實錄

語文《答謝中書書》課堂實錄篇一:

教學目標:

1、透過品讀關鍵字詞學習本文描寫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透過瞭解背景及同類詩歌初步認知山川對以陶弘景爲代表的中國文人精神的影響。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1

難點:2

教學準備:

熟讀課文,依據註釋口頭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在第六單元單元提示中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名言,而仁與智是我們中國古代讀書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正因爲如此,山水不僅僅是可供遊玩的地方,也成爲了古代讀書人的精神家園,自然就經常出現在讀書人的筆下。正如作者在文章開篇所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但本文所描寫的“山川之美”卻與這些“共談”的內容不一樣,因爲在文章末尾他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來與其奇者”。這裏的“奇”是什麼意思?

生:奇觀。

師:如此解釋沒有錯,但我覺得這個“奇”字是相對開頭的“共”字而言的。也就是說,突出了作者所見與“共談”者所見的區別,那大家覺得該如何解釋“奇”呢?

生:與衆不同。(板書)

師:那麼作者究竟能從“古來共談”的山水中看出什麼與衆不同之處呢?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問過他。陶弘景的好友蕭衍在當了皇帝之後,曾邀請他離開隱居之地來輔佐自己,但被謝絕。於是蕭衍就寫了一封信詢問他爲何隱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陶弘景就以這句話爲詩的開頭,寫了一首詩回答皇帝。詩曰:“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但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學生齊讀)在詩中,他認爲山川之美在何處?

生(齊答):嶺上多白雲。

師:陶弘景用縹緲的白雲來描繪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並說這種美“但可自怡悅”,只有自己可以欣賞,就讓他的認識有些撲朔迷離。好在我們即將要學的這篇文章詳細描繪了山川中的美景,我們可以藉此瞭解作者所看到的與衆不同的“山川之美”。

二、初讀課文,賞奇文。

師:請大家朗讀課文,圈出作者所描寫的景物。

(學生齊讀)

師:哪位同學來說一說文中所描繪的景物?

生:“高峯”“清流”。

師:“清流”是什麼意思?

生:清澈的水流。

師:很好,這裏的“流”是一個名詞。請繼續。

生:“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曉霧”

師:請注意,在這裏作者重點是描寫“曉霧”,還是描寫後面的內容?

生:後面的內容。

師:所以此處作者描寫的是什麼?

生:“猿鳥”“沉鱗”

師:此處的“沉鱗”指什麼?

生:魚。

師:“鱗”指魚,但爲什麼稱之爲“沉鱗”?

生:魚潛游在水中。

師:也就是平時看不見的地方。作者在前面寫景物,此處又寫了動物

師:現在我們看看這些景物本身有沒有與衆不同之處?

生(齊答):沒有。

師:的確,凡是寫到與山水有關的散文,這些景物幾乎都要出現。這說明,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本身沒有什麼與衆不同之處。可見,作者所說的“奇”體現在哪裏?

生:描寫的方法上。

師:很好,我們就把作者描寫的方法補充上去。

生(在老師的提示上一齊回答)“入雲”“見底”“交輝”“俱備”“亂鳴”“競躍”。

師: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詞語的與衆不同之處在哪裏。當然,我們首先應當理解這些語句的含義。下面就請同學依次翻譯一下這些語句。

生1:高高的山峯聳入雲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

生2: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

師:你漏掉了“交輝”一詞。

生2:交相輝映。

生3:青翠的樹林竹叢,四季都有。

生4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紛亂的叫聲。

師:在這裏“亂鳴”還可以如何翻譯?

生5:嘈雜。

生6:太陽快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師:翻譯的很流暢,但我們從這些翻譯的語句中讀出“奇”了嗎?以第一句“高峯入雲,清流見底”爲例,同學們譯爲“高高的山峯聳入雲端,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不過就是說山很高,水很清,與衆不同嗎?可見我們的翻譯只是解讀了語句的意思,並沒有傳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涵。我們還需要品讀一下具體的字詞,體會作者蘊含其中的“奇趣”。

三、再讀課文,品奇趣。

師:我們就從“入雲”一詞入手,作者已經用一個形容詞“高”來修飾山峯了,“入雲”是什麼詞?

生:動詞。

師:對,我們再看看作者的描寫,他寫動物自然是用動詞,但寫所有的景物也都使用了動詞。例如(與學生一齊歸納相關的動詞):“見”“交輝”“俱備”。動詞表示動作,有了動作就說明景物不再是靜止、一成不變的,而具有了什麼特點?

生:處於不停的變化之中。

師:那麼如此描寫給他筆下的景物帶什麼樣的魅力呢?我們來看具體的內容:“入雲”一詞說明山峯處於什麼樣的變化之中?

生:山在雲中時隱時現。

師:如果山在雲中時隱時現,那麼變化的不是山,只是雲。作者究竟想表現山如何變化?

生:山在長高。

師:很好,我們能知道山的長高的盡頭在哪裏嗎?

生:不知道,因爲有云遮擋。

師:這正是“入雲”的關鍵之處。這樣一寫,山還僅僅是一個可供觀賞的景物嗎?

生:不是,山有了生命。

師:一個什麼樣的生命?

生:擁有旺盛的生命力。

(師板書“旺盛”)

師:那麼“聳入雲霄”一句可以表現出這種生命力嗎?我們如果想傳達這一內涵,就必須發揮自己的想象,思考一下用什麼樣的比喻可以表現作者心中的高峯。

生:巨人。

師:什麼樣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