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赤壁賦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赤壁賦2.49W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時。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篇1

一、虛詞

1、 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錶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並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錶轉折 )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錶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連詞,表修飾 )

2、 之

(1)月出於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 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爲聲(代詞,它 )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

3、 於

(1)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介詞,在 )

(2)月出於東山之上( 介詞,從 )

(3)徘徊於斗牛之間( 介詞,在 )

(4)於是飲酒樂甚( 介詞,在 )

(5)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介詞,被 )

(6)漁樵於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於天地( 介詞,在)

(8)託遺響於悲風( 介詞,在 )

4、 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形容詞詞尾 )

(3)鬱乎蒼蒼( 形容詞詞尾 )

(4)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

(6)相與枕藉乎舟中( 介詞,在 )

二、實詞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

(3)舉酒屬客 ( 通囑,勸人飲酒 )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

2、 古今異義

(1)徘徊於斗牛之間

古義: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爲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3、 一詞多義

(1)東

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

a、七月既望(名詞,農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佔)

b、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

a、縱一葦之所如 (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動詞,唱)

b、歌曰 (名詞 歌詞)

c、倚歌而和之 (名詞 曲調)

(6)長

a、抱明月而長終 ( 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 (增長)

4、 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佔)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

(8)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侶,以……爲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

四、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介詞結構後置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相與枕藉乎舟中

5、定語後置

凌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簫者

6、謂語前置

渺渺兮予懷

7、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8、賓語前置

何爲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而今安在哉?

五、重點語句翻譯

1、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譯文: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

2、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在茫茫無際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過那浩蕩渺遠的江面。

3、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多麼廣闊浩瀚啊,我們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麼地方;飄飄然,我們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譯文: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

5、 蓋其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

六、重點語句默寫

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前赤壁賦》)

2、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前赤壁賦》)

3、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前赤壁賦》)

4、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5、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前赤壁賦》)

6、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前赤壁賦》)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篇2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既望:七月既望(農曆十六。既,過了。望,農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不多一會兒)

3、如:縱一葦之所如(往)

4、凌:凌萬頃之茫然(越過)

5、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駕)

6、溯:擊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懷:渺渺兮予懷(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荊州(當;佔領)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漁樵於江渚之上(江邊)

12、卒、消長:而卒莫消長也(到底;消減和增長)

13、適: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享受)

14、狼藉:杯盤狼藉(凌亂)

15、白:不知東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屬:舉酒屬客(通"囑",勸酒)

2、馮:浩浩乎如馮(píng)虛御風(通"憑",乘)

3、繆:山川相繆(通"繚",環繞,盤繞)

三、一詞多義

1、望:

①七月既望(農曆每月十五,名詞)

②西望夏口(向遠處看,眺望,動詞)

2、長:

①抱明月而長終(永遠,副詞)

②而卒莫消長也(增長,動詞)

3、然:

①其聲嗚嗚然(擬聲詞詞尾,表狀態)

②何爲其然也(這樣,代詞)

4、於:

①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在,代詞)

②月出於東山之上(從,介詞)

③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被,介詞)

④於是飲酒樂甚(於是,表示後一件事緊接前一事,連詞)

5、白:

①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②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名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聲調或節拍)

四、詞類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狀,像長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潛蛟(使動,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婦(使動,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動,整理,端正)

5、南、西:烏雀南飛……西望夏口(名作狀,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6、下:下江陵(名作動,攻下)

7、樵: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名作動,砍柴)

8、侶、友: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以……爲伴侶,以……爲朋友)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徘徊:徘徊於斗牛之間(①古義:明月停留。②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2、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①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爲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②今義:美貌的人。)

3、凌:凌萬頃之茫然(①古義:越過。②今義:欺侮。)

4、子: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①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②今義:兒子)

六、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後置)

2、月出於東山之上(介賓短語後置)

3、徘徊於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後置)

4、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後置)

5、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6、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後置)

7、何爲其然也(賓語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判斷句)

9、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10、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11、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介賓短語後置)

12、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13、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七、難句翻譯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譯: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遊覽。

2、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譯: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來,在鬥宿和牛宿之間徘徊。

3、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我們任憑小船隨意飄蕩,越過那茫茫萬頃的江面。

4、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譯:客人中有位吹洞簫的,按着歌曲的聲調和節拍吹簫伴奏。

5、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譯:使潛藏在深淵裏的蛟龍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譯:本來是一位蓋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裏呢?

7、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

譯:何況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魚打柴,與魚蝦結伴,和麋鹿做朋友,駕着一隻葦葉般的小船,舉起匏樽互相勸飲。

8、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以共適。

譯: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們。

【同步練習題

1.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窈窕yǎo愀然chǒu蜉蝣fú山川相繆liáo

B.徘徊hái枕藉jiè幽壑hè馮虛御風pínɡ

C.嫠婦lí桂棹nào匏樽páo釃酒臨江shī

D.餚核yáo扁舟biǎn糜鹿mí橫槊賦詩shu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酒屬客屬:通“囑”,這裏指勸人喝酒

B.凌萬頃之茫然凌:越過

C.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卒:到底

D.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適:到……去

3.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紀年法中的干支紀年,文中指宋神宗元豐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農曆的每月十五。

C.“徘徊於斗牛之間”中的“鬥牛”指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4.對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離開人世,飛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流去的水像這樣(不斷地流去),而並沒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邊眺望(那個)美人啊

D.物於我皆無盡——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恆的,沒有盡頭的。

5.補寫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歌窈窕之章。

(2)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_____,_____。

(3)山不厭高,海不厭深。_____,_____。

(4)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

(5)相與枕藉乎舟中,_______。

說明文閱讀

1.明確說明對象

辨析說明對象可以:a.看文章題目;b.根據說明語段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

2.概括說明內容

事理說明文說明內容一般可概括爲:本文主要說明(說明對象)的構造、形態、性質、特點、變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視具體說明對象的哪些內容而定)。

3.明確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事理說明文一般都採用邏輯順序的說明順序。

4、明確說明方法:

(1)說明方法

(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說明方法;b、再聯繫說明內容分析該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徵。

5、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答題規範

答:不能刪去,“__”表示……,去掉後就變成了……影響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不符合實際情況或過於絕對化)

6、明確說明文的結構(作爲劃分層次的依據)

常用的結構模式: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並列方式安排。

學好初中語文的方法

基礎知識的積累

包括語音、字詞、文學常識的積累。在平時學的課文,課外讀的文章中,碰到不認識的字詞或拿不準的讀音、容易寫錯的字,把詞典翻出來,查一遍,需要整理的可以專門用本子記憶,一般留一個印象就好,每次如此,同一個字詞,難一點的反覆這樣3、4次就記住了,長此以往,你的字詞就十分紮實了。

循序漸進

語文學習應注重基礎,不能急於求成。每天制定好計劃,哪怕只做一點兒但只要堅持語文水平就會大有長進。每天可以認真的練幾個字,每週背幾首詩能認真的練幾十個字,每週能熟練的背幾首詩,看幾篇文章,每學期讀一本名著。

文言文閱讀

注重課本中的文言文學習,進行實詞、虛詞、句式的歸納積累。根據課下注釋,重點記憶自己不熟悉的詞語,對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的詞要格外注重,反覆記憶,多翻譯幾遍課文,翻譯句子時,重點字詞的意思要準確無誤。

作好筆記

作筆記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是一種必須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學習筆記主要有課堂筆記、讀書筆記和複習筆記等。課堂筆記應注意結合課文對老師所講內容進行記錄,不能全抄全錄老師的板書,讀書筆記應注意做好圈點勾畫,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複習筆記應注意做好知識的歸納整理,如經常讀錯的字音、寫錯的字形,常用文言實、虛詞等,理清知識結構和聯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論哪種筆記都要做好疑難問題的記錄,便於集中處理。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篇3

一、文學常識

1、寫作背景

《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爲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重闢”,慘遭折磨。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爲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爲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爲《前赤壁賦》,第二篇爲《後赤壁賦》。

2、賦: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有韻文體,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重於寫景,借景抒情,一般以四六句爲主,錯落有致,追求聲律駢偶和藻飾。

3、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4、唐宋八大家

二、字音字形

壬( )戌( ) 戍( )邊 戊( )申 舉酒屬( )客

窈( )窕( ) 鬥( )牛 馮( )虛御風 應和( )

扣舷( ) 追溯( ) 朔( )漠 桂棹( )

餘音嫋嫋( ) 溝壑( ) 蛟( )龍 嫠( )婦

愀( )然 山川相繆( ) 舳( )艫( )千里

旌( )旗蔽空 釃( )酒臨江 橫槊( )賦詩 江渚( )麋( )鹿 一葉扁( )舟 匏( )樽 蜉( )蝣( ) 杯盞( ) 果核( ) 慰藉( ) 書籍( )

三、通假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馮 通 憑

暴虎馮河

四、重點詞語

3。一詞多義

(1)東 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 望 七月既望(名詞,農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 下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佔)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 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如訴如泣(副詞,像)

(5)白 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歌曰:“……”(歌詞,名詞)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調或節拍,名詞)

1。而

連詞,錶轉折。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連詞,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連詞,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問客

連詞,表並列。 侶魚蝦而友麋鹿

2。之

助詞,的。 月出於東山之上 / 哀吾生之須臾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凌萬頃之茫然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與子之所共適

代詞,它、它們。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 耳得之而爲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去,往)

3。於

介詞,在。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 徘徊於斗牛之間 / 漁樵於江渚之上/ 託遺響於悲風 /於是飲酒樂甚

介詞,從。 月出於東山之上

介詞,被。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4。乎

語氣詞,表示疑問,呢。 而又何羨乎

語氣詞,表反問,嗎。 此非盂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語氣詞,表疑問,嗎。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介詞,在。 相與枕藉乎舟中

形容詞詞尾。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用在句中表停頓或舒緩語氣,語氣詞。鬱乎蒼蒼 / 知不可乎驟得

五、翻譯

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2、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3、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4、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5、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荊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7、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8、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9、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10、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六、拓展延伸

“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黃庭堅語

喜歡蘇軾,喜歡他氣定神閒的淡泊與坦然,於風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數十載的宦海生涯進進退退,沉沉浮浮。一生短短的64年中,他經歷了別人經歷不了的冬雪秋霜,承受了別人承受不住的狂風巨浪,戰勝了別人戰勝不得的飛沙走石。他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優雅地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境界,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稱意的時候,他依然從容淡定,攜着半生的榮辱悲歡,華麗地轉身,再轉身,瀟瀟灑灑地就走遍了半壁江山,留下了後人永遠也無法企及的篇章。

釃灑臨月,步履鏗鏘,拂袖一笑,風清雲淡,蘇軾用他一生的苦旅,鑄就了一首最華麗的篇章。

花開花謝,流年暗換。總不忘千年前的那個身影,披蓑戴笠,泛舟湖上,談笑間,候雨過天晴。

七、延伸資料

《蘇東坡突圍》 餘秋雨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篇4

一、文學常識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才情奔放,爲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當時,蘇軾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心情十分苦悶。同年,他先後兩次遊覽黃州的赤鼻磯,借地抒情,相繼寫下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本文是《前赤壁賦》,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手法,表現了他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二、重點字、詞、句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 舉匏尊以相屬(屬,通囑勸酒 )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 (繆,通繚連結、盤繞)

4.杯盤狼籍 (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動 唱)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動 整理)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作狀 向南)

5.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下、東:名作動,攻佔,向東進軍、東下)

7.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漁樵,名作動,打魚砍柴)

8.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意動用法 以爲伴、以爲友)

(三)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篇5

一、本課成語

1、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穀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3、遺世獨立:脫離社會,獨自生活,不跟別人往來。

4、不絕如縷:像細線一樣連着,差點就斷了。多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

5、杯盤狼藉:形容宴飲後桌上凌亂的樣子。

二、其他重點字詞

七月既望 (農曆每月十六)

白露橫江(籠罩)

縱一葦之所如(縱:任,如:往)

凌萬頃之茫然(越過)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浩浩:廣闊,遼遠;馮虛:凌空、憑空)

渺渺兮予懷(悠遠的樣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餘音嫋嫋,不絕如縷(嫋嫋:形容聲音婉轉悠長,縷:細絲)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荊州(方,當)

固一世之雄也(本來)

哀吾生之須臾(片刻)

知不可乎驟得(驟:突然;驟得輕易得到)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連……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時間短暫)

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適”)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篇6

(一)通假字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並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錶轉折)

耳得之而爲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爲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二)特殊句式

定語後置

1.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任憑小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

2.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有個吹洞簫的客人,按着節奏爲歌聲伴奏。

介詞結構後置

1.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譯: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在鬥宿、牛宿之間徘徊。

2.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譯: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爲伴侶,以麋鹿爲朋友。

賓語前置

1.何爲其然也?

譯: 爲什麼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譯:他本是一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裏呢?

3.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譯:如果從沒有變化的一方面去看,那麼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麼呢?

被動句

1.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譯: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篇7

一、 知識點梳理

1、文體知識

賦,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漢賦分爲騷體賦、漢大賦和抒情小賦。

賦的特點:

①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爲主,句式錯落有致並追求駢偶;

②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

③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④內容上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赤壁賦》即是一篇文賦。

2、作家作品: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3、課文解讀《赤壁賦》

第1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遊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爲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綜合練習題

(一)給加點字注音

壬戌( , ) 舉酒屬客( ) 一葦( ) 窈( )窕( ) 馮( )虛御( )風 扣舷( ) 桂棹( ) 溯( ) 嫠( )婦 嫋嫋( ) 不絕如縷( ) 愀然( ) 潛蛟( , ) 和之( ) 挾( ) 山川相繆( ) 舳艫( , ) 旌旗( )釃酒( ) 橫槊( ) 漁樵( ) 江渚( ) 麋鹿( ) 匏尊( ) 蜉蝣( , ) 粟( ) 須臾( ) 愀然( ) 枕藉( ) 洗盞( ) 更酌( ) 餚核( ) 杯盤狼籍(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2、杯盤狼籍

(三)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七月既望

2、舉酒屬客

3、徘徊於斗牛之間

4、縱一葦之所如

5、凌萬頃之茫然

6、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7、桂棹兮蘭槳

8、擊空明兮溯流光

9、倚歌而和之

10、其聲嗚嗚然

11、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12、蘇子愀然

13、正襟危坐

14、山川相繆

15、方其破荊州

16、下江陵

17、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18、固一世之雄也

19、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20、舉匏樽以相屬

21、哀吾生之須臾

22、知不可乎驟得

24、盈虛者如彼,

23、託遺響於悲風

25、而卒莫消長也

26、相與枕藉乎舟中

(四)詞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4、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5、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6、侶魚蝦而友麋鹿

(五)翻譯下列句子,注意畫線處的譯法

1.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2.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3.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4.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

5.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6.而今安在哉?

7、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8、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