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赤壁賦

《赤壁賦》歷代名家匯評

赤壁賦1.31W

《赤壁》前後賦者,蘇公之所作也。曹操氣吞宇內,樓船浮江,以謂遂無吳矣。而周瑜少年,黃蓋裨將,一炬以焚之。公謫黃岡,數遊赤壁下,蓋忘意於世矣。觀江濤光涌,既然懷古,猶壯瑜事而賦之。

──([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引晁補之《續離騷序》)

碑記文字鋪敘易,形容難,猶之傳神,面目易模寫,容止氣象難描模。……《赤壁賦》:“清風徐來,……水落石出”,此類如仲殊所謂費盡丹青,只這些兒畫不成。

──([宋]俞文豹《吹劍四錄》)

餘(唐庚)作《南征賦》,或者稱之,然僅與曹大家輩爭衡耳。惟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彷彿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

──([宋]唐庚《唐子西文錄》)

《赤壁賦》卓絕近於雄風。

──([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此賦學《莊》、《騷》文法,無一句與《莊》、《騷》相似,非超然之才,絕倫之識,不能爲也。蕭灑神奇,出塵絕俗,如乘雲御風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視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掛之齒牙,亦不足入其靈臺丹府也。

餘嘗中秋夜泛舟大江,月色水光與天宇合而爲一,始知此賦之妙。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卷七)

鍾惺曰:《赤壁》二賦,皆賦之變也。此又變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賅彼。

文徵明曰:言曹孟德氣勢皆已消滅無餘,譏當時用事者。嘗見墨跡寄傅欽之者雲:“多事畏人,幸無輕出”,蓋有所諱也。

──([明]楊慎《三蘇文範》卷十六)

東坡在儋耳與客論食品書,紙末雲:“既飽以廬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鬥呂,少焉,解衣仰臥,使人誦東坡先生前後《赤壁賦》,亦足以一笑也。”觀此有所謂曹大家輩諸賦尚得爭衡,獨此二賦,一洗萬古,不能彷彿其一語,良然。

騷賦祖於屈宋,窮工肆極,若長卿者,可爲兼之。予雲宏麗,蓋於《高唐》:《長門》悽惋,不下《九章》:又有賦事賦物,如《蕪城》。《赤壁》、《恨別》兩賦,亦皆原本屈宋,第語稍浮露;若文通高華,子瞻飄灑,各自擅揚。世之耳食者,聞宋無賦,詆兩《赤壁》不直一錢,則屈三閭不應有《卜居》、《漁父》;且文何定體,即三閭又從何處得來?

邵寶曰:風月二字是一篇張本。

──([明]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

陶淵明《歸去來辭》,於舉業雖不甚切,觀其詞義,瀟灑夷曠,無一點風塵俗態,兩晉文章,此其傑然者。蘇子瞻《赤壁賦》之趣,脫自是篇。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

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

──([明]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

遊赤壁,受用現今無邊風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領,卻因平平寫不出來,故特借洞簫嗚咽,忽然從曹公發議,然後接口一句喝倒,痛陳其胸前一片空闊了悟,妙甚。

──([清]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

行歌笑傲,憤世嫉邪。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全集錄》卷一)

出入仙佛,賦一變矣。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

二《赤壁》俱是夜遊。此篇十二易韻,以江風山月作骨,前面步步點出,一泛舟間,勝遊已畢,坡翁忽借對境感慨之意,現前指點,發出許多大議論。然以江山無窮,吾生有盡,尚論古人遺蹟,欷歔憑弔,雖文人悲秋常調,但從吹簫和歌聲中引入,則文境奇。其論曹公之詩、曹公之事,低徊流連,兩疊而出,則文致奇。盛言曹公英雄,較論我生微細,蜉蝣短景,對境易哀,則文勢奇。迨至以水月爲喻,發出正論,則《南華》、《楞嚴》之妙理,可以包絡天地,侔同造化,尤非文人夢想所能到也。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十三)

欲寫受用現前無邊風月,卻借吹洞簫者發出一段悲感,然後痛陳其胸前一片空闊。了悟風月不死,先生不亡也。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一)

起道一段,就風月上寫遊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適之意。入後從渺渺抒懷,引出客簫,復從客簫借弔古意,發出物我皆無盡的大道理。說到這個地位,自然可以共適,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時宜都消歸烏有,哪復有人世興衰成敗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數語,迴應起首,始終總是一個意思。遊覽一小事耳,發出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

──([清]餘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

二賦皆志遊也。記序之體,出以韻語,故曰賦焉。其託物也不黏,其感興也不脫,純乎化機。

潘稼堂《赤壁》詩:“亦知孫曹爭戰處,遠在鄂渚非齊安。聊借英雄發感慨,移山走海騁筆端。”曉事人語也。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六十九)

以文爲賦,藏叶韻於不覺,此坡公工筆也。憑弔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連風月,喜造物之無私。一難一解,悠然曠然。

──([清]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

蓋與造物者遊而天機自暢,並無意於弔古,更何預今世事?嘗書寄傅欽之而曰:“多難畏事,幸毋輕出”者,畏宵不之捃摭無已,又或作蟄龍故事耳,乃文徵明謂以曹孟德氣勢消滅無餘,譏當時用事者,轉以寄傅欽之之語爲證,謂爲實有所譏刺,可謂烏焉成馬矣。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文醇》卷三十八)

方苞曰: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爲之,亦不能如此調適而鬯遂也。

吳汝綸曰:此所謂文章天成偶然得之者。是知奇妙之作,通於造化,非人力也。胸襟既高,識解亦敻絕非常,不得如方氏之說謂所見無絕殊也。

──([清]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七十)

以文體論,似赤壁記也,然記不用韻,而賦方用韻,此蓋以記而爲賦者也。故文帶敘帶賦,忽用韻,忽不用韻,古賦如《風賦》,如《色賦》,皆此類也。以文法講,純得吹簫一段生波,下乃發出如許妙理。公嘗參神學佛,故號東坡居士;其筆墨之飄灑,成趣之活潑,又似於仙,故世號坡仙。此文前樂、中悲、後樂,有似王右軍《蘭亭敘》;其藉客發慨,不必實有其言,亦如昌黎之《進學解》,乃巧爲譬忌也。《輯注評》:風只作線索,悲樂作轉,挾引曹孟德爲赤壁設色,服應點綴,杼軸亦工,篇中凡十二用韻。

──([清]李扶九原編、黃仁黼重訂《古文筆法百篇》卷十四)

東坡天仙化人,其於文章驅使惟心,無不如志,最爲流俗所慕愛。學者紛紛慕似,徒滋流弊,不知公文天馬行空,絕支羈絆,固無軌轍之可尋也。即如此篇,初何嘗爲古今賦家體格所拘,而縱意所如,自抒懷抱,空曠高邈,敻不可攀,豈復敢有學步者哉!

──([近代]賀培新《文編》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