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讀《邊城》有感(集錦15篇)

邊城1.24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邊城》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邊城》有感(集錦15篇)

讀《邊城》有感1

人嚮往着什麼?世界又究竟需要什麼?

一片樹林,一方天地,一汪泉水,這是多完美的世界啊。但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之時,一切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它開始有一間小屋,一個村莊,一座小城,它甚至有一個腳印,一輛自行車……可人究竟嚮往着什麼?人心究竟追求着什麼?是一棟棟大樓,一座座城鎮,一輛輛車,還是數不盡的財富,道不完的安定?

談及和諧,《邊城》所展此刻我們眼前的是那樣一幅畫面:“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位老人,一個姑娘,一隻黃狗。溪水潺潺流過,流入小城,溪水卻依舊清澈,彷彿滲入城裏人家的完美,連接城裏城外人們的心。”那裏的生活,彷彿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譜出和諧,那麼自然安和――在如今飛速發展的世界裏,車水馬龍,燈紅酒綠,處處高樓大廈,一派繁榮之景;但背後,卻又是另一番景色――那裏草木不生,噪聲不斷,淨氣匱乏,飛禽走獸不在;那裏垃圾成山,泥沙入河,淨水難尋……如此環境,是和諧麼?不,根本不是。人們的身心均受到嚴重壓抑,所以他們最初從落後的鄉村奔入發展的城市,卻在最終又從發展的城市回到落後的鄉村。我們誰,也不想到最終,子孫後代,指着那突兀無林的骯髒的山,指着那泥沙堆積的污濁的河流罵自我的祖宗,責怪我們。所以我們,該念和,該譜諧。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但森林能夠改變氣候;一滴水不能掀起大浪,但汪洋能夠掀起大浪;一個人不能改變社會,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則能夠改變社會。每一個人的努力都能夠促成社會的發展,每一個人的一小步都可能給世界帶來變化。我想人們要的,該是美,是愛,是安,是平,是和諧。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中所描述的,甚至感受到的畫面――人與人的心靈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與發展的和諧……《邊城》讓我看到了人們的淳樸,勤儉,友善,和諧,那也許是我們在生活中難尋的完美,所以翠翠“天真活潑,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順順“大方灑脫,友善交友,正直和平”……那裏的人兒,完美到令人嚮往,和諧得讓人們感慨,有時也會讓人憂愁,思索。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觸動人心的,一個人要和諧,一個社會要和諧,一個國家要和諧,世界處處要和諧。人的和諧,就是冷靜與熱情同在,就是剛柔相濟,德威並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會的和諧,就是自由與正義同在,就是肝膽相照,苦樂同在,就是衆志成城,春意盎然……世界的和諧,就是善意與美德同在,發展與健康的統一。和諧,和的是心,諧的是情,和諧是真心真情的美。

《邊城》或許就是展現了那樣一幅人與自然相互接觸,完美和諧的畫面,但畢竟是故事,而故事往往又啓發着每一位讀者。到底是讓《邊城》告訴我們,還是我們告訴我們自我――轉念一想,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該有所調整。和諧,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念和,譜諧,念每個人心,譜世界完美。

讀《邊城》有感2

天邊紅暈漸起,樹的光影甜蜜而憂傷,仿若染上了一縷悽美的粉紅色,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

在湘西這個與世無爭且民風淳樸的邊遠小城裏,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倆,他們熱情並且淳樸,一直過着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直到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大會上,孫女翠翠邂逅了相貌英俊的青年儺送,自此便將他放在了心上,念念不忘。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了翠翠,並託人向她的祖父提親。當地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想讓他當自己的女婿,並願意以新磨坊爲陪嫁。但是已經心有所屬的儺送只想娶翠翠爲妻,於是大哥與他商量好都用唱浪漫山歌的方式來求愛,讓翠翠自己作選擇。

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爲了成全互相愛慕的他們,決定外出闖灘,卻不料,因爲一場意外死去了。而儺送自責地認爲哥哥天保是因他而死,過不了心裏的那道坎,於是拋下了翠翠,自己走了。祖父爲翠翠的婚事也是操碎了心,竟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去世了。最後翠翠仍執着地等待着儺送,癡心地等,不放棄地等。因爲她相信,他一定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他從美與愛之間入手,寫出了偉大的純樸的愛情故事;透過寫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淡化了現實世界的黑暗、冷漠,去謳歌一種人性和一種愛。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描寫的愛情故事中的翠翠與儺送既沒有山盟海誓的承諾,也沒有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金錢的誘惑和權力之間的威逼,有的只是農村男女淳樸簡單的愛情,這種情感光明、乾淨,更能在不經意間引起人們的震撼。作者對他們愛的方式給予很高的讚揚,而且稱讚了湘西人民崇高的節氣和心靈的純淨:天保和儺送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以及天保兄弟對翠翠的純潔尊重的愛,祖父對翠翠的真切關愛,翠翠對儺送的執着純真的愛。這些都讓我們爲之動容,爲之感動,爲之沉醉。

而在這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物質社會中,人們爲了所謂的權利和金錢,將自己貪婪的本性釋放的一覽無餘。利益來往的途徑是那麼的便利,而人們的溝通似還在牙牙學語的階段。但在作者的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人們美麗、勤奮、善良的本性,給這部作品增添了純淨樸素的心意,這無疑使讀者的心境又提高了一個階層,讓我們知道這個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方純淨透明的淨土,宛若世外桃源,人心珍貴如斯。

在故事的末尾,“可是到了冬天,那個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儺送的歌聲現在只能出現在翠翠的夢裏和心裏,將翠翠的癡情和悲哀刻畫的深刻無比。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給了淳樸善良又癡情翠翠一種無限的幻想和困惑。

“也許明天回來”。

又給了翠翠一種堅持下去的信念和希望。這樣的自我安慰,更將翠翠的堅強樂觀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這樣的結尾,給本文的添加了神祕色彩,又給了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足以見沈從文先生的功底深厚。

《邊城》對於我來說,不僅是人類品性的一種倒映,而且把人們帶進了作者描繪的這一幅美麗淳樸的鄉村圖中,使我回憶起我曾經的點點滴滴,也勾起了我對童年的懷念和對未來的無限遐想。

星星點點的金黃慢慢被點亮,整個世界即將沐浴在新的光明之中,這是黎明的到來!

讀《邊城》有感3

《邊城》成書於1931年,是沈從文先生(1902—1988)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品。作品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城淳樸的世道民風和天然的生活狀態。語言古樸清新,寄託着先生關於“美”與“愛”的美學理想,彰顯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與至美。

沈從文憑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滿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在充滿焦慮甚至苦難的現實中,他筆下的世界,給我們的心靈開闢了一方淨土。

《邊城》是一部小說,更像一篇篇優美的散文詩。描繪的景緻特別美,人特別的純。

山朗水清:

“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深潭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誰有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故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午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時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於是,這日子成爲痛苦的東西了。”

心誠情真:

“管渡船的必爲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翠翠父親服毒自殺,母親剩下翠翠後吃了許多冷水死去”

“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那時他(順順)還只有五十歲,爲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平和,又不愛財,故無人對他年齡懷疑。”

“那一個馬兵便幽幽的說道: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爺爺也難過咧。眼睛哭脹喉嚨哭嘶有什麼好處。聽我說,爺爺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會把一切安排的好好的,對得起你爺爺。我會安排,什麼事都會。我要一個爺爺喜歡你也歡喜的人來接收這隻渡船!……”

“到了半夜,事情辦完了,放過爆竹,蠟燭也快熄滅了,翠翠眼淚婆娑的,趕忙又到竈邊去燒火,爲幫忙的人辦宵夜。”

也正是因着文中的這些美麗的文字,邊城成爲湖南湘西的代表。湘西美麗的風景,湘西淳樸的人都躍然紙上。作品中處處滲透着作者對故鄉的記憶和深情,每段話、每個字都顯現着作者對於那裏的人的歡喜,無論是美麗的還是粗鄙的,先生都懷着親切的感情,娓娓道來,細細展開。先生的文字沖淡平和,清麗儒雅。讓我們讀來,對湘西心馳神往。

湘西在先生的筆下是美好的,同時也是虛無的,那是先生心中的故鄉,更是夢裏的“桃花源”,這樣純真美好的地方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呢,我想每一個有人生閱歷的人都十分清楚。我們也可以從沈先生其他作品裏看出,真實的世界是怎樣的。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桃花源記,就是如此,那是一個到不了的夢,因爲是夢,所以才特別的美好。

“我親自看到總共五千人被殺”,就是一個這樣的沈先生,在經歷過社會的動盪、人生的漂泊時,還能寫下這樣的文字,這纔是讓我覺得非常敬佩的地方,有些作家的文字慷慨激昂,適應了時代的需求;當時代變化了,還仍然有生命力的文字更加的珍貴、更加展現了文學、文字的魅力。這也是他的文字存留那麼久,雖然經歷了時代的更迭卻愈久彌新之魅力所在吧!

蔣勳說“我想魯迅和沈從文一樣,他們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現出這個民族、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問題。我覺得沈從文的方法更強烈,他是輕描淡寫地寫這個世界,他並沒有爲這些老百姓講不平的話,但是,當你讀完以後心裏非常地痛苦,這些善良的農民怎麼會接受命運這樣的安排!”

讀邊城也是如此,在如此美麗的茶峒,一個那麼純真的翠翠,可她的身世、她的愛情,都那麼的傷心。無論是翠翠父母的殉情自殺,爺孫的相依爲命,天保、儺送兄弟二人對翠翠的感情與命運,讀來都在美麗景色的襯托下,感覺更悲傷、更是一種無以言表的痛。

讀《邊城》有感4

午夜夢迴,夢迴邊城。

風雨飄搖,她在硝煙瀰漫之中站立着。上蒼給予這片土地以無限的愛憐,讓她寧靜祥和,宛若世外桃源。

山谷裏歌聲陣陣迴盪,是翠翠又在唱歌了吧。翠翠,這名字就好似漫山遍野的綠逼人而來。她像是大自然用美凝聚成的孩子,像是這個世界的靈魂。她是理想的化身,而我相信這世間還一定有這樣的人存在,猶如翠翠的另一個化身。

遠處小河傳來嘩嘩的水聲,想必是老船伕又在搖槳划船了吧。七十年人生,五十年擺渡,這一生風雨無阻地渡送了無數人,自己卻依舊堅守在河岸。他關懷備至地將孫女翠翠撫養長大,這位慈祥的老頭子生活即使清貧也覺得滿足快樂。

湘西邊境的山村裏,正上演着無數美麗的故事。

邊城的生活折射出的不僅是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更是爲無數人心中的生活藍圖發聲與吶喊。如今,麻木與冷漠似一頭野獸般吞噬了人的心,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日益緊張,人們亂砍濫伐,亂殺亂捕,像狂魔般肆意破壞着生態平衡,層出不窮的是令人痛心的各類報道。人與人的關係也免不了變了味。曾經見面時的噓寒問暖,到現在這個高速化的時代,資訊透過網絡傳輸,冰冷的屏幕再也傳遞不了人們內心最樸實最自然的感情。人類創造科技,科技造福人類。但是我想如今每個人的心中應該都有想要回到平凡溫暖中生活的念頭。我們嚮往的是邊城那樣的生活,雞犬相聞,那裏隨處可見的只有也只能是至真至善至美。

受夠了俗世的煩惱,就翻一翻書頁吧,即使不用細細品味,也能嗅得到芬芳。

就像細細慢慢地品一杯清水香茗,攝人之心魄,清醇美好。這是邊城;

就像輕輕悄悄地嗅一株空谷幽蘭,天然去雕飾,高雅脫俗。這亦是邊城。

讀《邊城》有感5

湘西,一個渡口,一個老人,一個女孩,爲天下過河的人迎來送往,他們在渡船上認識了許多人。女孩長成了大人,老人完成了一生。也許,這就是人生。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的那座小白塔邊,每天爲進城的人渡船,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而翠翠心裏,愛的卻只有儺送。

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便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

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的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

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或許永遠也不回來,或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愛情,親情,友情,交錯着。

愛情,翠翠與儺送互相深愛着對方。親情,祖父倍加呵護被父母遺棄的翠翠。友情,當天保得知這三角戀情後,毅然決定退出,但他們還是朋友嗎?

關於愛情。《邊城》,第一次讓我這個少不諳事的中學生接觸到了“愛情”這個詞語。要知道,愛情,是我們不敢提起,卻又非常想討論的話題。翠翠與儺送有着不食人間煙火似在天上的純淨感情,他們的情愛是多麼的淳樸。淡淡的憂傷,淡淡的生活,卻抑制不住生命內部的情不自禁。

翠翠,還在等着儺送,他會回來的,我也相信他一定會回來的。因爲,有個女孩還在等着他,並且深愛着他。

關於親情。祖父和翠翠有着很深的感情,即使祖父在生命最後一刻,還在掛念着翠翠。

對於我這個城市裏長大的孩子來說,親情是什麼?就是父親會在半夜起牀來看看你,就是母親在你晚歸還會煮麪給你吃而我知道面裏還有一個很嫩的蛋。親情是什麼?就是姑姑冒着大雨帶你去買水彩筆,就是姑父帶你去萬象城吃最好的美食並且每次出去玩都少不了我。親情是什麼?就是姐姐會坐着公車去文化市場給你買畫畫的工具,就是妹妹充滿好奇地跟你一起種豆苗,看着那豆苗長到十五釐米,頭上還有兩片小葉子。親情是什麼?就是奶奶爲了買到你愛吃的糖醋排骨,頂着烈日,騎着自行車,大汗淋漓地去離家很遠的大超市買,就是回家時爺爺立刻幫你把蘋果削好,一根長長卷卷的蘋果皮,如同親情永遠永遠不會斷?

祖父對翠翠,翠翠對祖父,就是人間親情的一個樣板!

關於友情。當天保知道了翠翠的心中只有儺送時,他選擇了退出,願意成全他的朋友。

朋友,就是讀懂你、永遠喜歡你的人。

聯繫現實,平常生活中,在朋友面前,我從來不會拘束,開心地叫她們的暱稱。朋友就是當你考得不好時她們會爲你難過的人,朋友就是一起約定要一起考上重高的人,朋友,就是在跑八百米時,一直跑在你前面會比你跑得快,卻回頭看你讓你有追上的信心的人。

人生多麼美好,當你擁有愛情,親情,友情時,你是快樂的,幸福的。

我們願意和湘西的翠翠一起等待。當冬天,小白塔重新修好時,我願意相信,翠翠會看到她深愛着、並一直在等待的那個人……

讀《邊城》有感6

找出家裏塵封已久泛着青黴的香爐,點上一支香木。在山清水秀的家鄉景色裏,腿間攤着《邊城》,如品茗一杯濃茶細細地啜飲着這詩一般的故事。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的那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有一個叫茶峒的小山城。進城時有一條小溪,溪水清澈見地,游魚如在空氣中浮動,河底的小白石子、花紋的瑪瑙石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他們無論晴雨、喜悲都穿梭在碼頭和對岸間,觸目地青山,永遠給人安寧、沉穩的氣息,從不發愁,從不想到殘酷的事,簡單而有平凡,快樂而有寂寞地活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撐着過客。

他們和城裏的人和諧的在一起生活,淳樸的風情與大自然景色如光與影般和諧。在這平凡的生活下,發生着人生避免不了的故事。那些坐下來閒聊的話語。

忠厚老實的渡船老頭,因爲女兒的殉情所以獨立撫養遺留下來的孫女。他給她取名爲翠翠。因爲在風日裏長着,故面板黑黑的,觸目爲清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故天真活潑。儼然如一隻小獸物。這個自然養育的女孩有着美麗的容貌,漂亮的瓜子臉,使在城裏盛名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爲之傾倒。

在一年熱鬧的端午節裏,船總順順的二兒子攤送在黑暗中遇見翠翠,就在幾句對話中,二老就喜歡上這個調皮的小女孩。而翠翠也在那時起開始朦朧的愛情,沉迷在小心大魚咬你的叮嚀裏。

意外地是船總順順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率直豪放的大老不掩飾自己的情感直接跟老人說明真心。而含蓄的翠翠一直惦記着那晚朦朧的情感,一直不肯答應婚事。不久,大老明白二老也喜歡翠翠,而翠翠也喜歡二老時。爽快的大老毅然放棄這段情感,押船出海。不幸遇難。重重地打擊鑲嵌在船總和二老的心中,使他們無法忘懷大老死去的原因。而翠翠一直不知道事情的原尾。她只是癡癡等待那晚唱歌給她聽,在夢中,她被歌聲浮起在懸崖邊摘虎耳草的人。她不再是單純的快樂了,她有時彷彿有點孤單,愛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雲一顆星凝眸。她看着天上的紅雲,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大老的不幸,對於翠翠沒有多大的影響,但與爺爺之間,有看不見的缺口,無法填補。而二老認爲是翠翠和老人害死他大哥,無法坦誠地表明自己的情感,雖拒絕另一樁婚事,但他也同時逃避現實。他選擇了遠走。而翠翠在爺爺在一晚暴風雨中逝世後,明白所有的事情。但她還是癡癡地等待。等待二老的歸來。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時間流逝,因暴風雨而坍圮的白塔重新修好了。清澈的小溪旁,依舊是有一座白塔,塔下依舊住着一戶單獨人家。只是變成了一個老馬兵、一個憂鬱的女孩、一條黃狗。

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沒個日子皆在這種寂寞裏過去。

煙霧瀰漫,香爐裏的香木也早已燃盡。然而故事真的講完了嗎?

讀《邊城》有感7

我無法深刻理解它的象徵,只感受到了沈先生的作品中所瀰漫出的沁人心脾的泥土味道;所營造出的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所散發出的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

“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乖巧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女孩兒翠翠;“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的爺爺,祖孫倆生活拮据,可爺爺卻爲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爲難。當事情與錢發生關鏈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更讓人稱奇的是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通人性……這裏是一片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例如那間碾坊的主人,就是金錢相伴,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兒,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這與邊城風情,就有本質的不同。

然而,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白塔坍塌,爲什麼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如此悲傷?翻看歷史——在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沈先生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屈辱,召喚我們炎黃子孫的本性良知。我有時候覺得,翠翠就是邊城文化的象徵。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之中到底該何去何從——於是,便留下了等待。

但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

……

讀《邊城》有感8

邊城,描繪在黃永玉的色彩裏;邊城,甜美在宋祖英的民謠裏;邊城,生動在沈從文的墨香裏。風景綺麗,美不勝收。

邊城,美在青山碧水的風景裏。蓬蓬鼓聲掠水越山到了渡船頭,到了清澈空靈的沱江河畔,到了我心中那心馳神往的地方。一座座土家吊腳樓在邊城煙雨中巍然而立,一首首月琴之曲在夜色笙歌張飄渺而出,一艘艘小船在祖父的漿聲裏遊蕩於青山碧水之間,朦朦朧朧的河面之上,還有幾隻潔白如雪的白鴨在水面上漂浮着,爲邊城的美增添了幾分動感的氣息。

邊城,美在古樸和樂的風俗裏。一個個民俗的節日風俗,皆在這遠離世俗喧囂的小城裏被完美的保留下來。這裏有與民同樂的戍軍長官,有善於泅水的人們,有在水面上肆意追趕鴨子的鄉親,有泅水划船的好選手天保、儺送。小山村河街間,凡逢節日時候,便變成了一片繁華熱鬧的海洋。明朗的天氣裏,鼓聲蓬蓬的響着。古樸和樂之美,大概皆凝聚在潭中划着的硃色長船裏,浮動在剛剛漲過的泛着翠綠色的龍船水面上,潛入到河邊人們認真凝視的眼眸裏。

邊城,美在淳樸善良的人情裏。有爲翠翠點燈引路的好心人,有拒絕多收擺渡錢的老爺爺,有“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爲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鄉親,還有爲愛堅持等待的翠翠,“生生等你,死死等你,等一城煙雨,只爲你;渡一世情緣,只和你。”千山萬水窮盡,萋萋芳草荒蕪,美麗而執着的等待,還在繼續。

美,在煙雨邊城中;美,在朦朧山水裏;美,在純美人情裏。邊城,美能入我夢;邊城,美能入我心。

讀《邊城》有感9

關於《邊城》,沈從文自己是這麼說的“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有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這“他們”自是作者所介定的那個範圍內的讀者,我自知自己不在這個範圍內。讀了沈從文的《邊城》我得到了懷古的幽情,得到了苦笑,也得到了噩夢,但我沒有得到勇氣同信心。可能緣由則是因爲我不在作者所介定範圍內的“他們”而導致。

在心中,隊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感到更多的是惋惜與不解。雖然說作者所展現的是在自然不過的慾望,然這份愛情也似乎太過於脆弱了,可能人的心本身就是這樣的脆弱吧。在接近城市化的生活中生活得太久了,那純自然的、本性的慾望早已抹滅盡了。在我看來,彷彿翠翠與儺送的這份根本不能算愛情,他沒有開始,沒有發展,更沒有高潮,有的,不過是那一點點,甚至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萌芽,而這萌芽也隨着天保的死去而中斷。一直就認爲,愛情應是轟轟烈烈的,可以不顧一切,可是這份愛情不是這樣,問天、問地、也問自己,天保的死到底與翠翠有怎樣的關係,是翠翠錯了嗎?不是說好了,兄弟兩公平競爭嘛,選誰不是由翠翠說了算嗎?更何況翠翠並沒有明確說明由誰來接管渡船,儘管心中有了明確的答案,可她隻字未說,是天保自己退讓的,自己下灘的,也就是說,天保的死不應由翠翠負責,可儺送不這麼認爲。我說,儺送很傻,明明自己放不下那渡船,可他強迫自己放下,爲了減輕那無須有的自責。這是最爲自然、最爲淳樸的人對愛情與親情所作出的抉擇。儺送到底會不會再次回來呢?爲了渡船,爲了翠翠,也爲了天保,關於這一點我說不清楚,我早已說過了,我不是作者介定的範圍的讀者,更何況內心最爲本質的、自然的慾望已被城市化的生活給抹滅,因而無法去猜測儺送與翠翠心中所想要的結局。巴爾扎克曾說:“在衆多的孤獨中,最難以忍受的便是心靈的孤獨”其實,在心中蠻羨慕翠翠的,因爲她不會遭受心靈的孤獨。我承認,翠翠是孤獨的,因爲生活中只有爺爺、黃狗和小船,是啊,她還是一個違背了軍人道德的軍人的私生子。也許她值得我悲哀、值得我可憐,可是,我不可以,不可以把悲哀與可憐強加給翠翠,那不屬於她。她是不同於常人的。最爲本質的流露便是最爲自然,儘管生活中孤獨着,可她心並不孤獨,心中裝滿了對母親與父親愛情的想象,裝滿了夜晚所幻想出的動聽的歌聲和白塔下那塊空地上長滿的馬耳草以及承載着渡船的那小溪中柔和的月光,裝滿了,裝滿了,早已沒有容下孤獨的一丁點空間,因而她不會有心靈的孤獨。長大的她,心中又有了對儺送的思念與愛意,那孤獨自無處根深,翠翠就這樣懷着少女所特有的情懷走過了一個端午又一個端午。

她煩惱、她憂愁、她羞澀、她臉紅,每天做着甜美的夢,可又沒有人分享,沒有人告訴她該怎麼做,儘管如此,她依然歡喜,每天快快樂樂的笑着,幫爺爺擺渡,爲爺爺燒飯,聽爺爺講關於母親與父親的愛情,回憶着那晚儺送爲她唱的歌……可能此時的翠翠是最爲幸運、最爲幸福的,然似乎這種幸福只是短暫。

我不知是不是因爲上天有病的緣故,喜歡悲劇不喜歡喜劇,也許是這樣吧!隨着暴風雨的到來,白塔的倒塌,渡船的不見,爺爺也在此時離開了翠翠,永遠的離開了。這是的翠翠是真的無依無靠了,儘管船總順順答應了讓翠翠做他的媳,可又能怎樣呢?儺送會回來嗎?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或許哪天也如天保一樣。暴風雨的到來,沖斷了翠翠的夢,也似乎沖走了她的幸福,這是的翠翠會不會孤獨呢?也許會,又或許不會,因爲儺送也許會回來,也許不回來。

白塔塌了又重新建了起來,那翠翠的夢呢?沖斷了是否可以重新接上我不知道,就彷彿翠翠能否的得到幸福一樣,我始終無法猜測,因爲屬於我內心最純淨、最自然、最本質的慾望已瞭然無存。

而儺送也許會回來,也許不會回來……

讀《邊城》有感10

捧讀沈從文的《邊城》一書鯨的自述,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因繞於心。恍然間,似來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淘寶大學。作家以誠摯的情感夜遊世博園,精美的語言,詩意的情感,把我們帶進與現實世界完整不同的唯美時空裏,讓我們沉醉於一曲清爽悠遠的牧歌聲中。在產業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小說沒有波折龐雜的情節:翠翠在蔓延蔥鬱的山林中不知不覺的長到了十五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渡船、如今心中竟涌出了“薄薄的悲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無結局的愛情爲作家娓娓道來艾萊依羽絨服,點染這清風白月浸透着流水潺潺。青春的夢如一般晶瑩剔透的玻璃球……作家爲我們展示了一個安靜古樸的湘西鄉間風景,展示出小說人物與自然的協調關係:近似原始單純生涯,渾厚自然的民風耐克鞋,仁慈渾厚的天性,與那仁慈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脆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想畫、更像音樂的夢境……我要說最榮幸的人是《邊城》的讀者,由於這些人在心底存了一個夢,他駐留在湘西的一個邊城……

讀《邊城》有感11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黃狗爲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爲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嫺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秀秀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秀秀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秀秀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秀秀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秀秀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着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爲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裏很難過,爲秀秀的遭遇,也爲她的祖父,因爲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秀秀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秀秀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爲秀秀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爺爺。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裏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菸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秀秀準備一大缸水,裏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爲秀秀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爲他並沒有把秀秀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秀秀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着,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爲現實”。(陳和霞)

讀《邊城》有感12

在遠方,有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有一個叫做翠翠的女孩。他們都一樣美麗,一樣有着故事。我不知這故事是喜,是悲。

找一處恬靜淡雅的山城,茶峒,便是這樣。青山環繞,美不暇接,就像一個不沾世事的仙子。在沈從文的筆下,他用平淡質樸的文字,寫出對這的眷戀。濃濃的湘西風情裹挾這我。就像《桃花源記》中“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是這份美麗,才演繹了下面的故事。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一隻黃狗”故事開始了。被山城養育的翠翠,從小跟着淳樸的外公生活,每日隨外公撐船送人。在陰差陽錯之間,“天保”、“儺送’’兩兄弟都愛上了羞澀,單純的翠翠,可翠翠心裏是二老。在種種情況下,大老死了,留下的二老開始動搖,最後去了桃源。而翠翠,在一場暴風雨後,連外公也離開了她。從此,翠翠便於黃狗渡船,等着那個人回來。

放下書時,我還在想:如果翠翠與外公都表明心意,一切是否能避免。可三年前“不知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經過的事甜而美”的日子已去。沈從文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這樣結局。

透過這些,我們又看到什麼?是人性的善與愛與美,還是這後面的責任。又或許都不是。外公疼愛着翠翠,是人性的`美,也是一種對翠翠和她亡母的責任。大老生命停止時,二老心中的內疚讓他離開了,兄弟間的情誼就像翠翠對外公如此,大老二老,也是這樣。正是這份責任與愛才讓一個悲劇式的故事,有了絲溫暖。人們都在說尋找道德模範,而他們和翠翠一樣。或許這不是道德的全部,可道德中卻包含着這幾個字。可有時這些愛成爲了我們的枷鎖,文中的外公是愛翠翠的,可他的愛讓翠翠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我們面對的社會,爲了自己不惜損害他人的健康甚至於生命。那些無良的商販,爲了贏取暴利,違法添加有害物質,把過期的藥品食品換個包裝便再次售出。還有無執照的診所。還有對身邊人的妒忌,猜疑,讓他們做了什麼?陷害、殺人。我們身邊不都是這樣嗎?所謂的責任、人性,都成爲了利益的面具。本該是美好的東西卻成爲了工具。人們好似把它遺忘了····而愛的負擔,就像父母對我們一樣,太多的愛,太多的給予關心,變成了我們傷害他們的利器叛逆、違抗惡意的話語;而他們的愛也刺傷了我們沒有翅膀的小鳥、無助頹廢。我們承擔不起了。

這是一篇故事,一個悲劇,或是喜劇。但願船下的綠水,能讓等的人回來,能讓翠翠的心回來。讓這個千年的古城流轉下去,即使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都有人等待·····

讀《邊城》有感13

獨守空船,相思閨情,最終的悲劇結尾,是那麼的哀婉,但那麼自然。

易挑錦婦機下字,難識閨房玉女心。爺爺,儺送,天保,或許都知道,或許都不。這寧靜和煦的生活,並不能使他們心靜如水,因爲一個女孩,因爲一份感情。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種在現在惡俗一般的三角關係,卻那麼的天真,淳樸,自然。只是他們不懂,這懵懂的少女心,這迷惘的前途,會使他們跌入深淵,但我相信,就算跌入,也帶着笑容。憩靜的夜晚,灑下一滴月光,照亮了翠翠的如棉絮的心,她想,那段不長但卻佔據她心靈的對話,那俏皮似得回答,看不清的朦朧郎君,彷彿激起了她心中自然地少女情懷,不禁留意住他,那種清淨純澈的思念慢慢包裹住她,好似沐浴在春光中,她不懂,這種感覺就是喜歡,是一種道不明的體驗。

懷念與他的第二次相遇,她看清了那個摸得到卻好似摸不到的人,她呆住了,這個她認識卻又不認識的人,給了他一種無形的威嚴和親和力,她找到了夢裏的另一個主角,她搶着渡船,無非是一種心思的表露,她愛上了他。愛情的魔力,不在相見,而在相思。夜晚會不自覺的微擡額頭,看看那似水的月亮,想念着兩次不長的相遇,記掛着對方的一切,彷彿世界都消失了,兩人面對面站在一起,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就那樣望着,就擁有了世界。那無奈的變故,打亂了這種相思,天保的離去,深深觸及了儺送的心,他對這種相思產生了厭情,內疚,不敢面對所有人,從此,他不敢再踏入那個空間,一個只屬於兩個人的空間,他選擇了逃避,逃出這個不敢留戀的地方。

當離去的灰塵化作空中的霧靄,有個女孩,輕靠在船上,用腳有意無意的玩着水,望着遠方,好似看到了如意情郎的背影,偉岸,堅實,卻又帶有一絲縹緲,她又露出了一絲笑容,還是如此淳透,微風一吹,吹落了一滴露水,打到了她的手背,她擡起手背,過了一會,多了一滴一樣的“露水”。

讀《邊城》有感14

煙雨朦朧的古城,淅淅瀝瀝的小雨,不時有小木船劃出一圈一圈漣漪的碧水,纖細的吊腳樓,小販的輕聲吆喝,山林裏悠揚的高歌對唱……

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像是蒙着面紗的少女一般秀美的地方,帶着與當時動盪社會完全不符的渾樸溫柔與淡淡的憂傷。

處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有着大自然特有的淳樸氣息,秀麗的自然風光哺育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和那條通人性的黃狗。年邁的老人雖年事已高但依舊容光煥發,他年幼的孫女在茶峒風日的長養下充滿了靈氣和快樂,祖孫倆就這樣輪流幫助人們擺渡過溪,與遊客的談笑聲、老屋後的白塔、溫柔的河流、滿眼的翠竹、靜謐的渡船和那振盪在空氣中的歌聲一起構成一幅迷人的畫卷。如果那個意外沒有發生,如果那個雷聲震耳的雨夜沒有到來,也許翠翠還會和她的老祖父一同過着恬靜的生活,那個歌聲縈繞的曲折愛情,故事也不會消逝在萌芽中。

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流水潺潺,翠翠和她的祖父就在這個畫一樣的地方過着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渡船上的茶香、過溪人的笑聲和老人慈祥的笑臉都是祖孫倆平淡生活的一部分。只是被夕陽鍍上淡紅色光芒的白塔還是給他們的日子染上了一層孤寂淒涼。那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被巧妙地融在了渾樸自然當中,無不將翠翠孤獨的心靈、淳樸的心境描繪到了極致。而翠翠那淡淡的少女情懷、悲劇式的愛情、悽慘的遭遇和最後那份小小的對愛情的期待都令人無比動容。直至那給人無限遐想和點點憂傷的結局出現在末尾,我們仍不忍合卷。

翠翠和二老還沒能開始的愛情因大佬的死戛然而止,而那個能將翠翠靈魂托起的悠揚歌聲也因二老的出走從此不會出現在她的夢中。爺爺在雨夜的離去將翠翠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徹底擊碎;老屋後的白塔也因爲一夜雨水的衝擊轟然倒塌。翠翠就帶着對二老的愛和思念在溪邊無盡的守望和等待。

沈從文的文章劇情並不跌宕起伏,但他巧妙地將人物的心情與淳樸的大自然融爲一體使我們無法不體會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爺爺對於翠翠愛情的木訥與猶疑源於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和沒有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和二老對爺爺的誤會更是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和二老還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悲劇並不十分具有戲劇性,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那些還未來得及追趕就與我們失之交臂的事情一樣,平凡而又悲傷。我們能在書中感受到那個時期的人們在命運的變數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但也正是這種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深深地吸引了我們,讓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懂得在命運的打擊面前依舊不能放棄希望。

好在沈從文並沒有將我們完全隔閡在悲傷中,正當我們擔心翠翠的人生是否會像屋後的白塔一樣因爲打擊而崩塌不起時,沈從文又留給了翠翠,也留給讀這本書的我們一份希望——老屋後的白塔被重新建起,就像翠翠沒有放棄希望一般依舊堅定地守着二老的歸來,並給予了我們一點安慰的幻想——“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在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地,我看到了愛和希望的樣子。

白塔依舊矗立在溪邊,守護着翠翠和那個寧靜安然的湘西小鎮,陽光給它白色的塔身添上了一抹柔和的光彩。黃狗依然懶洋洋的躺着,望着坐在溪邊向遠方凝視的女孩。

他在尋找,她在守候。他還未回來,她仍在等待。

因爲愛,所以相信愛。

讀《邊城》有感15

朋友,當你在工作之餘感到累了想休息的時候,當你感慨世態炎涼想尋求一方淨土的時候,當你背上行囊準備出發又擔心旅途疲勞的時候,你不妨靜下心來開啟一本好書,給自己來一次無需旅途疲勞的心靈之旅,相信這本好書一定會給你的心靈之旅一路增添美景。

一直就喜歡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在給學生講課文節選的《邊城》內容時,我把這部中篇小說又看了一遍,還帶學生看了一遍電影。好的東西是百看不厭的,就像《紅樓夢》:戲曲、電影、電視連續劇都演過,現在再次重拍,人們的熱情照樣不減。這次寒假,再次拜讀了沈先生的《邊城》,再次被文中的美景所吸引,再次被文中古樸的民風所感動。

這裏的水真清。你看“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如果你站在這樣的溪水前,想必你一定不忍心去動一下那溪水,因爲你生怕自己的手會把水弄髒了,生怕自己的手會把魚兒驚擾了。 日記

這裏的山真綠。你看“兩岸多高山,山中是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如果你走在這樣的山林裏,想必你一定會爲這生命的綠所震驚,一定會流連忘返。

清的水、綠的山,再加上山上的白塔;四周空氣是那樣的清鮮,色彩搭配是那樣的和諧,一切的感覺就像在畫中一樣。一看到這兒,我就感覺好親切。小時候,我所在的村莊是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春天到來時,桃花、杏花開得到處都是;山下的小溪也是清澈見底,游魚成羣的,山腳下的一兩處還有汩汩向上冒的泉水呢!河面不寬,沒有渡船,有一座由兩根木頭搭成的橋。母親還經常帶我到河對岸的糧店去買米、面之類的東西。記得過這座橋時,母親的手總是把我的手攥得緊緊的,雖然河水並不深,橋離河面也並不是很高。

《邊城》裏的景美,《邊城》裏溪邊的擺渡人,桃花處的人更美。

作品中的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的。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她天真、勤勞,和爺爺一起撐渡船,對爺爺關懷備至。端午節賽船,放鴨子,她想去看,又捨不得把爺爺一個人留在家裏,因而答應爺爺的事又變卦……她善良,不貪財,即使人家告訴她銅板是送給她的,她追出去好遠,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

隨着年齡的增長,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變化:少了一點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由少時爭着坐渡新娘子的花轎,學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縛在頭上,裝扮新娘子站在小山頭聽那迷人的鼓聲,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後來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們同有的心事。面對着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這是少女成長中所特有的清純的美。後來,翠翠路遇了在划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從此她覺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當別人“無意中提到什麼時”,她會臉紅,在內心深處卻又在盼望着聽到與之有關的內容,等到這種盼望日久天長在心中紮下根之後,她那少女的純情和羞澀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兩年後端午節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時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一向沉穩的翠翠心中也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說話也忘了應答。中國傳統女子所特有的嬌羞美在翠翠身上可謂是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後來,儺送在月下爲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靈魂也浮了起來。可惜的是她卻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後生就是自己愛着的儺送。不久,天保爲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溘然長逝。翠翠忍受着親人離去之痛、愛人負氣出走之苦,仍決定留在渡船上翹首期盼心上人的歸來。

??文中的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裙帶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對愛情的那分執著“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蘊着東方的傳統的美德。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二人行爲的高尚和靈魂的高潔。一切顯得那麼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作品中的老船伕是美麗的。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終生爲別人服務,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在船上還準備爲過路人方便用的東西。對於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他更是痛愛有加,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給了她們。十七年前,當他的獨生女揹着自己與駐防的一名綠營兵戀愛,有了小孩子後,他“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爲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地過下去”。後來,士兵死,女兒爲之殉情,他又毫不猶豫地負起了撫養外孫女的責任。隨着歲月的流逝,轉眼間,外孫女已出落成了一個如她母親一樣美麗的少女。從此,在老船伕的心裏又多了一層心事:爲翠翠找一個如意郎君。爲此他不辭辛苦,竭盡全力周旋於翠翠、天保、儺送、船總順順和楊馬兵之間。雖然無意中爲孫女的婚事設定了一些障礙,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不能說沒有他的原因,但卻更真實的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老人對孩子的無盡的愛。當他感到孫女的婚事無望的時候,他帶着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悄悄地離開了人世。這樣的老人難道不可親可敬嗎?在他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1][2]

??此外,《邊城》中的船總順順,他“大方灑脫”“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對“因船隻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退伍兵士、遊學文人墨客”,“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鄉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着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裏想都不曾想到的淳樸民風。面對着風雨中喪親失業、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後。就連城中楊馬兵也趕來幫忙,並重新擔負起了老船伕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也可謂是一方有難,多方支援,這份濃濃的人情、這份厚厚的美德不正是我們所需要我們所呼喚的嗎?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沈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直著追求。

沈從文先生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還說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的確,《邊城》中的綠山清水,邊民的淳樸風情,爺孫的相疼相愛……確實讓我爲之動情,讓我感到“向善”的力量。我們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不也在告訴學生什麼是美,什麼是善的嗎?告訴學生怎樣做纔是美、纔是善的嗎?記得在學習《邊城》節選時,爲了讓學生感受到文中人與人之間這份真摯的感情,爲了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他們身邊的真情,並且也能爲他人獻出自己的一份真情。課上,當讓學生找出文中體現的人性美表現在哪些方面後。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現在人與人之間還有真摯的感情嗎?請說出理由。有的說:現在的人就認識錢,什麼親情友情都不顧,那些搞傳銷的騙的都是親人。有的說:現在有的家長就顧自己,不管孩子,要管就是打……沒想到,說反面例子的還不少。這讓我看到了現在家長身上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學生的感受。我又說:這種現象是存在,但我們肯定感受過父母、老師、同學對我們的那分真摯的感情,誰又能給大家講一講呢?稍停片刻後,學生的發言中說到了自己發燒時,同宿舍的舍友如何精心的照顧自己,說到了老師如何耐心細緻的爲自己講題,說到了第一次住宿回家後,媽媽帶着眼淚開玩笑說:“我的兒子又胖了”……一名同學在說到媽媽不計較原來奶奶對她的態度,在奶奶年齡大且生病時依然長時間精心照顧奶奶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胸懷。她邊說邊動情的哭了,我們不約而同的爲她鼓起了掌。我想:這纔是我們所真正希望的。

標籤:集錦 有感 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