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讀邊城有感(彙編15篇)

邊城2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邊城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邊城有感(彙編15篇)

讀邊城有感1

如詩般的邊城,如畫般的愛情,你可曾記得那個一直守望着的少女。

緩緩的絃樂聲如我心田,唉難道真的是曲終人散,我望向邊城這本書,開始了深深的沉思。主人公是翠翠,她一眼就愛上了儺送,倆人就一見鍾情,翠翠一直珍藏她這份愛情,默默把它藏在心裏,但不幸的是天保也愛慕上了翠翠,這就是預示這悲劇的開始呀,在與儺送爭奪翠翠的芳心中,天保自知不敵儺送,默然退出了,不幸橫死,儺送有愧於大哥就再也沒有回來。

最讓我觸動的是翠翠,她沒有放棄他,而是選擇默默的等待他的到來,哪怕她知道儺送他永遠不會回來,她也要等下去,因爲她爲了她那已經破損不堪的愛情去做最後一點努力,唉,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翠翠她深深的愛着儺送,所以她堅持一直等下去,這不禁引起我陣陣的嘆息,她維護的是自己的愛情,她維護的是自己的信念,她守望的是那已破碎的愛情......不,不對!我豁然醒悟,翠翠不是爲了守望她,而是守望她自己。她是爲了自己的愛情去守候,而不是爲了儺送,爲了這份愛情,她寧願守候終生無怨無悔,一見傾心愛無悔,爲卿癡狂爲卿醉!這是對愛情的守護,這是對她精神上的寄託,她沒有浪費自己的青春,而是她用青春用證明她眼中的愛情有多麼的重要,正因如此,她無悔無怨。

我突然睜開雙眼,哈哈!曲終人未散,何必矜持,何必猶豫懊悔,像翠翠那般,默默的守候,不猶豫,不懊悔,執着一心,來這人間走一回,不也是人生的精彩嗎。翠翠她用青春守候的是她那份愛情,翠翠她用光陰守候的是她那份執着,翠翠她用一生守候的是她那份真誠與思念。

願這萬千輪迴之中,你們終能再次相遇!

讀邊城有感2

邊城的讀後感不是第一次寫,但是說到讀書,邊城確實是我高中到現在讀的最有感觸的書。沈從文當初寫這本書,一天只寫一點點,追求一日凝聚而成的恬淡來映射出田園筆法囊括的致樸的世界,以平淡生活中蘊含的真摯情感寫出了繁華盡頭的足夠品嚐一生的從簡追求。而今我一小時寫完這800字的讀後感,不說能否寫出邊城的真正內在美,只說我在這種追求美的過程中體悟的人生哲理。

常言哀兵必勝,悽美的故事更能賺取讀者的眼淚。然而美好的田園爲何要添上最後悲傷的一筆呢,我想是因爲本爲虛構的故事,美好不足以警示人心,只有破壞的美,過去的美,纔可以給人更多的緬懷與警示。也讓自己的追求直達雲端,畢竟,能碰到的就不叫追求了。

儺送和翠翠是明面上的主角,田園的美好本來更適合老人去體會,但沈從文寫玩這本書的時候才30出頭,所以愛情元素便是在美好田園氣氛之下的突出點綴。這也是導致邊城受衆跨度大大增加,佛儒釋的思想都是可以從中體悟的,但是我覺得強加的思想總是不如本來的思想香甜,寫的就是生活,美的也是生活。在我看來,這本書的每個人都是主角,偶爾跳出來的挑擔老頭,都有一種爺爺般的親切感。不論怎麼插入突兀的角色,在此等已經構造好的田園氛圍下,一切的是那麼美好,巧妙。

邊城是一本寫美的書,湘川邊境的環境美,但真正寫出來的是那種人性之美,或者說是沈從文對他的鄉里鄉親的讚美,或者說是沈從文對自己曾經的生活的懷念。然而那種簡單而淳樸的人性之美確實讓新時代的人們深深沉醉於窮苦年代的人心之善,之美。

風吹過樹與石的夾縫,留下了花的芬芳。然而氣味永遠代替不了花。

當人的思想,遠離身邊時,那麼往日的一切將帶着滄桑歸來。我們的過去總會碰到只能碰到一次的人。像極了滿目瘡痍的古堡在夕陽下,石頭泛着金紅的模樣。那些人,就像古堡牆上掛着的昏黃蠟畫,掉着渣渣的古老,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依舊是未乾的油蠟。。在我們生活裏死掉的東西,會在他們自己的生活裏,永泛生機。

我記得的美好與微笑,讓時間拉長了距離。陌生不曾有,滄桑遍地生。該謝謝的,只是存在。只要邊城裏的故事曾經存在,這也就夠了。畢竟,美是不可能永久的。但美給人的啓迪,是永久的。

讀邊城有感3

早就聽說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寫得很美,一直沒決心,也沒恆心去看,今天在整理書櫃時,竟鬼使神差般地掉了出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翻開了第一頁。

《邊城》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湘西的悽美愛情故事。它的純、它的真、它的無奈早已悄悄勾起了你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魂兒,使你在不經意間已淚流滿面。

湘西的風光是如此令人陶醉: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是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河水即成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游魚來去都可以計數。

那一隻方頭渡船,牽動着小說主人公的命運。翠翠和爺爺靠着這隻渡船相依爲命,本可以遠離喧囂,就這樣平靜地走完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但無情的歲月,卻使翠翠由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變成了一位窈窕淑女。情竇初開的她,成了爺爺心中最沉重的負擔,正是他的關心與深沉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奠定了小說悲劇的結局。

三個美麗的端午節,是小說的高潮。一切該發生的和不該發生的,都發生在了端午節。天保和儺送兩個血氣方剛的青年,最不該的是愛上了同一個女孩。作爲親兄弟的他倆沒有因愛而反目成仇,而是以寬容的心,互相鼓勵,互相謙讓。爺爺不想讓母親的悲劇再在女兒身上重演,這些壓在心上很顯然是有個分量的。說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無可奈何容忍的一件事情。人願意的事天卻不同意!

伴隨着天保大老的死,一隻熟透水性的水鴨子竟被水淹壞了!無盡的自責便成了這一時刻的主旋律。那個死去的人,永遠會用一個淒涼的印象,鑲嵌到父子心中,兩個便對於老船伕的意思,儼然全不明白似的,一同把日子打發下去。在渡船和碾坊之間始終要作一個生死抉擇。無奈,只得坐船下了桃源。

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電光從屋脊上掠過,接着就是“訇”的一個炸雷。白塔在那一夜倒坍,一大堆磚石零亂地攤了一地。這個渡了一輩子船的渡船老人在雷雨將至時死去了。楊馬兵便成了這孤雛唯一的靠山,唯一的信託人,在碧溪岨爲翠翠作伴,把一個個日子過下去。

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但那個年輕人卻還不曾回來。小說的結局是留給人們希望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讀邊城有感4

月色如洗,樹影搖曳,彷彿傳來久遠的湘西的歌聲,遙見書中一人,還有一座城。

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就是這樣,平靜中難以抹去淡淡的憂傷,初讀《邊城》時也是在那樣的朦朧中迷失了,沒能看透。

現在想起來,或許這個故事,講的大概就是對生命的無奈與悲憫。

一條破舊的漁船,翠翠和老船長的一生,就係在這漁船上隨風飄蕩。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條黃狗,縱使生活孤獨清貧,卻與自然相得相融。

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從小就沒有享受過父母的愛,儘管如此,生活卻沒有急着摧毀這個少女心中對未來朦朧的期待與幻想,黃昏時她坐在白塔下,心裏涌起無依的薄薄淒涼。

直到一天月明星稀,她在夢中浮起一個茶峒青年的歌聲,讓人惋惜的是,老船伕沒能理解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想將翠翠嫁與天保,而天保與船總順順對老人的誤解又加深了船伕的自卑。儺送不願接受家人安排的婚姻,卻又得不到老船伕的迴應,於是在哥哥天保死後棄家出走。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某種程度上就阻隔在這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空白"中。

每一顆人心,都是一座孤城,城中千仞峭壁,不見日月,惟飛鳥與渡。其餘人皆無得近之。未曾走近,又談何理解?"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你看雲時很近,你看我時很遠。"難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真的那麼遠嗎?一直以爲,只要人與人之間有真誠的溝通,完全可以在人們之間架起一座座彩虹。

如果翠翠、天保、老船長之間有過充分的交流,結局會有所不同麼?如果我們在面對誤解時,能夠大膽的把心底的話說開,開放心裏的城壘,人心是不是會近一些。

幾千年前,一曲《高山流水》讓俞伯牙和鍾子期心有靈犀,一介樵夫與琴師就這樣相識相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因憂鬱症而退出銀屏,當所有人都在爲他嘆惋時,只有他的父母沒有放棄,他們耐心地開導他,爲他的心靈開啟溝通的窗子,最終崔永元又變得自信、開朗,他主持的"實話實說"又爲更多的人開啟了一扇溝通的大門。

可是《邊城》卻沒有出現這樣美麗的結局,爺爺的離世,天保的死,儺送的出走。這一切將一個少女朦朧的幻想擊碎,祖上的白塔也塌了,她辮上紮起白繩。

一切還未開始就早已消失,人都走了,她仍是孤身一人,撐着破船在江上飄蕩餘生。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讀者留下悠長的惋惜。

我們也祈願她母親的悲劇不要在女兒身上重演,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而是屬於她的那份幸福。或許,在那個年代,我們的這個願望也只能是夢想。

或許生活就是如此,不論經歷過什麼,不論曾經遺憾種種,最終還是要帶着所有的記憶向前走。不論是否受人理解,不論是否孑然一身,終究要笑着與歲月握手言和。

月光逸去,重新收起《邊城》,我忽然明白,縱使人心似城,也可於城內修籬品茶,有人來也可,無人也罷。

讀邊城有感5

湘西的人,如翠翠,可愛、質樸;湘西的風光,如茶垌,明淨、秀麗;湘西的故事,如《邊城》,悽美、動聽。這是寫於我手中這本《邊城》扉頁的一段話。

一支筆,行雲流水般字字成章;一本書,引人入勝且回味無窮。而筆下的湘西,書中的小城,則是沈從文先生回憶與想象交加的桃源仙境。那裏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一如陶淵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所描繪的那片理想淨土。

《邊城》娓娓道來的是有着那不完美結局的故事,更是邊民至善至美的人性魅力。

邊城人雖生活於桃源之地,卻無可避免得重複着悲慘的命運。這命運如同枷鎖,勒住了翠翠的愛情親情,亦勒住了邊民悲哀背後的淳樸。

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以未可預知的悲劇而告終,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這樣的湘西愛情是可悲的,令無數人動容。

邊民是質樸可愛的。而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卻是邊民偏安一隅的悲哀。邊城遠離喧鬧複雜的城市,有着最貼近自然與真實的生活,無疑是一處極樂之地。但是,在風雲詭譎的年代,外來文化終究會席捲這座小城,毋庸置疑亦無可避免。這樣一座自然的邊城,這樣淳樸的邊民,又將如何面對未知的變化?沈從文先生之所以寫下這樣的湘西,正是因爲對所處之地人們的爾虞我詐所厭惡,也正因如此,他的筆下也充斥着擔憂。邊民雖偏安一隅,卻難逃世俗的影響,這樣淳樸的村民與生活將逐漸遠離我們,世俗的銅臭味將染指淨土。於是乎,邊民未知的命運亦令我悲哀。

於悲中觀美,這樣的美更美得讓人嘆觀止矣。至善至美的那份鄉土人情閃着熠熠光輝。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是令人唏噓的。而沈從文先生正是用這樣一種充滿悲傷的小城愛情去展現了一個宏大的人性之美。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爺爺還是順順亦或者是其他人,身上都流淌着最乾淨真實的淳樸,散發着湘西人獨特的魅力。

《邊城》正是透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沈從文先生想要透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光亮。

在探究《邊城》之旅中,我已明白,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不僅僅是小說中湘西那座邊遠的小城,更是指我們心中那遠離了我們的真善美。這篇小說,是沈先生對整個中華民族兒女的美好期望,是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希冀。

林立高樓大廈中,綠水青山間的邊遠之城是否依舊安在?願我們行之至遠,而不忘心中淨美邊城。

讀邊城有感6

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朦朧羞澀的愛意在翠翠心底悄然滋生。

在讀這本書時,我曾經想過:如果沒有那次端午的龍舟賽,翠翠就不會愛上儺宋;如果沒有月夜的歌聲,天保就不會死亡,儺宋就不會在愛情與親情中煎熬,爺爺也不會傷心孤獨地死去……但這終歸是假想,翠翠與儺宋的愛情終歸是悲哀的。

這一樁樁事都發生在邊城這個明媚秀麗的地方。溪邊的碾坊、水車、河上的方頭渡船,攀渡的纜繩,河岸的白塔,青崖,黃狗,山上的翠竹、叢林、鳥語,甚至自然中的霧靄風雪都被作者寫得美不勝收,它們是邊城的亮點,構成了邊城的溫馨、祥和。我覺得大概也只有這麼個世外桃源纔會有着那麼天真善良,那麼水靈靈的翠翠。

在讀到翠翠的母親與父親間的愛情時,我感動於這種美好的悲劇,母親的殉情是她對於愛情的忠貞的體現。而翠翠與儺宋之間延續了這種悲劇,儺宋困在了親情與愛情之間,他難以抉擇只好下了桃源,我從中體味出了愛情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作者在最後加上了這麼一句富有朦朧色彩的話語。給了我們很大的遐想。我的內心自然是希望這個人明天回來,回來開啟心結,回來與執着等待着的翠翠相愛團聚,回來築就一段愛的佳話。但願這是一個以喜劇收場的愛情故事。

恍惚間,我好似被作者以秀麗清新的筆調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中,陶醉於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聲中,感動於這段悽美的悲劇之愛,心中卻涌出了淡淡的淒涼。

寧靜古樸的邊城,和諧的人兒與自然,原始簡單的生活,善良純厚的本性,這是作者對理想美的追求,對人情美、人性美的嚮往。儘管這種理想化的人性與現實有着距離,但我相信它們,追尋它們,渴望它們。

這是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這是一曲愛情的絕響,令人回味悠長。

讀邊城有感7

捧讀沈從文的《邊城》一書鯨的自述,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因繞於心。恍然間,似來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淘寶大學。作家以誠摯的情感夜遊世博園,精美的語言,詩意的情感,把我們帶進與現實世界完整不同的唯美時空裏,讓我們沉醉於一曲清爽悠遠的牧歌聲中。在產業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小說沒有波折龐雜的情節:翠翠在蔓延蔥鬱的山林中不知不覺的長到了十五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渡船、如今心中竟涌出了“薄薄的悲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無結局的愛情爲作家娓娓道來艾萊依羽絨服,點染這清風白月浸透着流水潺潺。青春的夢如一般晶瑩剔透的玻璃球……作家爲我們展示了一個安靜古樸的湘西鄉間風景,展示出小說人物與自然的協調關係:近似原始單純生涯,渾厚自然的民風耐克鞋,仁慈渾厚的天性,與那仁慈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脆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想畫、更像音樂的夢境……我要說最榮幸的人是《邊城》的讀者,由於這些人在心底存了一個夢,他駐留在湘西的一個邊城……

讀邊城有感8

近日,利用陪老媽的閒暇時間,讀了沈從文的小說《邊城》。

這還是第一次讀沈從文的作品。感覺讀來有一點拗口,有一點生澀,語言上多多少少有一點林語堂的風格。這篇小說中,較我們當代的文章也多了一些生僻字,比如:岨(JU一聲,指帶土的石山);圮(PI 三聲,塌的意思);峒(DONG三聲,茶峒:苗語,指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儺(NUO二聲,儺神:有的少數民族信奉的神。儺送:小說裏面船總的次子,意思是這個兒子是儺神送來的。)

作爲白話文的先驅,他的這些行文特點是非常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的。但是,透過比較,就愈加崇拜魯迅先生了。同爲一個時代的作家,同爲白話文的先驅,魯迅的文字就更加流暢、生動,並且或辛辣或風趣全由自己,遊刃有餘。

有人將《邊城》譽爲現代版的“世外桃源”,的確,在這篇小說裏面,對於湘西邊城自然環境的描寫,對人物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寫,無不表現出當時的那種舒適、怡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老船伕有官府給的每個月七百塊就十分滿足了,如若過渡人覺得他挺辛苦另給錢,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收的;白塔倒掉後,在河邊放了一個用大竹筒做的開口募捐箱,村民以及過渡的人都主動向裏面扔錢。這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之與當下人們的唯利是圖、誠信缺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篇小說最讓我觸動的是:一羣善良的人在一起,卻倍受傷害。這到底是誰的錯呢?

在看小說的過程中我也倍受煎熬,替故事裏面的人物着急!有什麼想法有什麼話咱就不能直說嗎?!

如果是擱在現在,按照當代年輕人的處事方式,可能翠翠、儺送、天保,都不會這麼矜持和受盡折磨,他們也許早就明明白白地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了。在過去的那個淳樸年代,人們都很內斂,尤其是涉及到情感的,更是難於啓齒。所以,爲了表達愛情,很多民族發明了用唱山歌的形式來表達。但是,可惜的是,在這篇小說裏,儺送的山歌恰被熟睡中的翠翠錯過了……而誰又承想,自那夜之後,儺送也再沒有了唱山歌的條件和勇氣……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現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不要說男性,即使是女性,也會大膽說出自己的愛。

但也許,故事是必須有這樣產生誤會、誤解的條件纔可以稱之爲一個吸引人的、可以流傳下去的好故事的,是所謂“無巧不成書”。寫作者也必須是靠這項製造誤會的能力來騙取讀者和成爲一個偉大的作者。

書中,作者並沒有用強烈的筆觸來描寫最後的悲慘,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悲劇!隨着故事的進展,你覺得你的心在慢慢地被剝蝕,它疼得不厲害,但是它在持續地疼,爲故事中的那些無辜的善良淳樸的人們!

如果非要爲這個悲劇找一個元兇的話,也許就是最愛翠翠的那一個人——爺爺了。他是連接翠翠、儺送、天保和順順的那一個人,他是最早最清楚每個人想法的那一個人,明明可以把這一切都早一點說清楚的,但是爲什麼就這麼不爽利呢?

看了這篇小說,我愈加感覺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性。無論是之於感情,還是別的什麼,有話直說,好嗎?老百姓常說一句話:“我不是你肚裏的蛔蟲,我怎麼知道你怎麼想的?”有什麼想法你不說,光靠別人去意會和猜,別人怎麼會達到百猜百中呢?或許,有的時候需要委婉、意會,但是,有話不直說,造成了多少誤會,耽誤了多少事!觀

讀邊城有感9

讀完《邊城》留給我的是一種淡淡的悲涼,書裏的文字處處透露着湘楚景色的溫潤明淨,處處蘊含着誠懇淳樸的風土人情,體現出人性的美。

而悲涼則是因爲,天保的負氣離去,落水死亡,讓儺送和翠翠的愛情成爲悲劇,而翠翠日日的等待則令我動容。全書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爲線索,一個女孩的對愛情懵懂,對愛情的覺悟,到對愛情的執着追求。似乎閉上眼睛就能看見山水明淨,綠塔白水處翠翠等待的身影。

我雖理解儺送的離去,卻不認同他的做法,這樣只會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邊城》裏,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翠翠,那個活潑天真,淳樸善良的少女,那個眸子清澈動人,清明透亮如水晶的少女。她是善良純真的人性美的形象代表,她對爺爺的孝心,孝舉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她情竇初開後,便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執着地等待,不管他究竟還回不回來,她,令我看到了愛情的偉大。

《邊城》裏,守渡人爺爺“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是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的人性美的代表。他對女兒,孫女的疼愛,讓我看見父女之情,爺孫之情,令我想起童年時外公對我的疼愛。

《邊城》裏,一個有着赤城淳樸的風土民情的小城,似乎是另一個陶淵明所想的桃花源,“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做作,也永遠那麼渾厚”,這種如水般純澈明淨的民風,詩意的地境或許便是我們所追求世外桃源。

《邊城》,沈老描寫美的力作,是一幅自然美,人性美,風情美的水墨畫卷。讀完後,那段爲愛守候的故事在我心中流淌,那些美好的人格品質,風土人情會永遠被我謹記,那些美好的人性光輝將會在我的心中永遠閃亮。

讀邊城有感10

作家白落梅有句“浮雲吹作雪,世味煮成茶”,這份歷經世味的、淡然的'簡單純粹固然可貴,然而未免有了玄虛之感,但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人,流露於其中的淳樸善良,更給人一種如沐春風、觸摸大地般的踏實與溫柔的純粹美好。

可以說與大多數作品相比,《邊城》純粹的人情美都是勝出的地方。無論是翠翠還是他的爺爺都沒有一個花裏胡哨的世界。翠翠的心裏大概只有三件事:爺爺、渡船、朦朧的愛;而爺爺心裏只有渡船、翠翠。簡單的思考的所有分享着兩人全部的經歷,因此鑄就了翠翠與爺爺濃醇的親情,和他們與渡船不可分割的羈絆。雖然不會有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然而從其中對待彼此的真誠努力與小心翼翼,也可見一斑。

爺爺曾經迴應過翠翠說的“人老了應當歇憩”:他把膀子彎曲起來,努力使肌肉在局束中顯得年輕又有力。我只能說這是一個老頭的倔強,使自己不顯得狼狽,讓孫女放心,同時這也是他對孫女追求自身生活的鼓勵與安慰。翠翠祖父對翠翠真摯的親情便在此等緘默中愈發熠熠生輝。純粹而美好的親情往往不會矯揉造作地轟轟烈烈,反而卻是小心翼翼,甚至悄無聲息。然而這份小心委婉卻可令人心頭一震,思考其中的千言萬語和難以數計的考量。

當然,純粹的人情美好也同樣映襯在沈從文先生構築的整個《邊城》的世界中。因好意而擔心翠翠的二老,贈祖父鴨子的大老,不收人錢的祖父,乃至不曾提過姓名的小人物,他們在湘西的山水間留下了濃濃的人情味,給人江流入海,落花歸林的歸屬感與親切感。人性的溫暖純良在這裏綻放得毫無保留。

我自與世界相遇,相蝕,從來看世事繁複,看過邊角里的陰暗的不堪,也見識過正道的光。然而看多了會迷茫,變得不知所措與厭世。但沈從文先生築構的邊城,透露着源自人類本性的質樸美好的情感。在我看來,這份純粹簡單的美好能夠打破當代的一些喧囂,帶我們走進一個擁有“流星,落花,螢火,最會鳴叫的藍頭紅嘴綠翅膀的王母鳥”的絕美世界。體悟純粹簡單的美好,喚醒自己內心最初的澄澈。

願擁抱純粹的愛與美好,此生不改溫暖純良。

讀邊城有感11

那是一個湘西邊城內的故事,一座城,一條舟,一次黃狗,一羣人,好幾年……

入眼,是一條陋簡的舟,在清幽乾淨的江面緩緩駛着,老翁的銀髮在日光下的閃着光,手裏動作不停,有力的撐着、划着杆。船上是個俊俏的女孩,望着天,眼裏有光,有云。邊上是一隻亂竄的黃狗。這就是一個家庭了,同時也是《邊城》中的人物主線。或許是批判黑暗社會、抨擊人性類的作品讀多了,《邊城》倒顯得像是餐桌上一堆雞雞鴨魚肉中的青菜小粥,不是寡然無味,而是別有風味。

沈從文先生在書中選擇先對過邊城人文景物的描寫,無論是景、地理位置,還是質樸的民風,都刻畫得深入人心,使我在心中暗歎:邊城真是個地傑人靈的好地方。

大概是因爲邊城那淳樸的風氣,以至於那故事也沾染了些。沒有波濤洶涌,邊城裏的江河一直都是細水長流。

故事前段是渡船老翁和孫女翠翠的日常生活,平淡卻也有趣得緊。讓人不自覺青靜下心來,偶爾透出,一絲愉悅。很舒服。後段是圍繞翠翠的婚嫁展開的。倒也不復雜,也就是兩兄弟都喜歡上了一個女人。

大概是因爲和老翁有着莫名的擔心,因此我也是偏向於翠翠和大佬在一起的,但翠翠喜的是二佬。以至於讀着時不免帶着愁思,生怕她像《雷雨》中的四鳳一般,走了老一輩的路。

一路看下來,整個作品是極好的,上下繞着一股暖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暗來箭明槍,正如“洗淨塵埃的田園”。

沈從文先生曾在舊題記中說這本書是寫給“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無從接近學校,置身於文學批評外的人”,雖說我是從文先生口中無法讀懂這本書的一類人,但我會多讀幾遍,再參透多些的。

望能多次品讀後,能爲城中一磚,江中一水。

讀邊城有感12

前兩年春去張家界遊玩,逛一個超市時看見了沈從文著的《邊城》,喜不自禁地拿在手裏想開啟看看裏面的文字,可整本書被一張薄薄的塑料裹得密不透風,不見他的文字風格就不知他能否對自己的心路。如果對自己的心路又在沈從文故居不遠的地方買他的作品,那麼一定會使這本書更有意趣。可不能見到廬山真面目,於是又把它輕輕地放下。 然而沈從文又是我喜歡的,不知在何時我知道了他美麗的故鄉,知道了他的愛情,知道了他的《邊城》的獲獎,知道了文學愛好者在他的故居流連忘返時憶起那個撐船的老人和漂亮的翠翠。今年教師節,學校發了一百元錢。我毫不猶豫地拿着它去書店買了《邊城》,又訂了十六期《散文》。

《邊城》的封面是茶峒古城的剪影,如長蛇的城牆,點着如豆燈火的連綿吊腳樓,河面上還有八隻沒有找到回家路的紅嘴黑鴨,對岸是幾個光溜溜的岩石。把《邊城》捧回家後,首先是閱讀它的最後一篇文章《邊城》。那湘西邊境的小山城,高峻山旁的小白塔,穿梭在河溪上的渡船。還有來往於小溪兩岸的商人,忙於趕集的市民。還有那些樸素的故事和濃濃的沒有結果的愛情。

我在紙面上尋找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湘西生活軌跡,男人的艱難謀生,龍船競渡,水作動力的碾坊,出水芙蓉的翠翠,還有暗送秋波的天保儺送,渡船上的故事如一幅幅生活畫卷慢慢展開,哦,在動盪不安的年代,那湘西一隅還算是一個寧靜的港灣。只是渡船老人和他孫女的生活卻是如此的孤寂。

《邊城》集裏還有其它的文章,我看見了戰爭,看見了疾病,看見了愛國青年和被劊子手砍掉的他們的頭顱,看見了破敗的房子,看見了死亡,看見了人們活一天是一天的無奈。整本書是灰色的,只有那太陽的光,草的綠,流動的河水,剛剛碰撞出的愛情之火還有點亮光,可這亮光仍不能幫助那時的人們找到生活的方向,仍不能看見那時人們生活的絲毫生氣。

沈從文的描寫如畫家畫素描,黑白色。那粗的細的筆力,那疏的密的線條;那“悖時砍腦殼的!”的方言;那老者的無奈,少年的茫然;軍閥的殺戮與搶掠,老百姓的水深火熱;那樸素的愛情,那純樸的民風無不讓我動容,鬱悶。有時爲了讓自己從那種無時無刻充滿死亡氣息的文字中逃脫出來,我會把這本書丟在一邊轉而去看看《散文》。由此可見沈從文文字的感染力是何等的攝人心魄。

有人說:沈從文的《邊城》不僅有很大的文學研究價值,而且有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這話很貼切。〈〈邊城〉〉寫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可你讀着裏面的文字和標點符號一點也不覺得它們與現代的文學有何差異,不同的只是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和水平與過去有着天壤之別!

讀邊城有感13

明月掛在白塔上,流水輕輕地走向遠方,一束火把在山頭亮起,清脆悅耳的歌聲迴盪在山谷。火把來到河邊,一個響亮有力的聲音喊道:“渡河——”

一個是渡船的孫女,正值青春。烏黑油亮的髮辮已經及腰,白皙的臉上微微泛着紅暈,最動人的還是她那清澈的眼睛,透過那可以看到在那未耕耘的心上,一位穿着白衣的少年在哪裏種下了一個夢。

端午的河街上,穿着各異的人站着,坐着,擠着,已沒有一處地再容你放下一雙腳。氾濫的水花拍到狹長的龍船上,繪有硃紅太極圖的高腳鼓舞動着。一匹紅布圈在那個白衣少年的頭上,他兩手揮舞着棒槌,這船便如同沒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遊射去。

她再見到他時,已是夜晚,天上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兩岸的高腳樓遺漏下淡淡的光。他捉住那隻雪白的鴨子,溼淋淋地爬上岸。在小狗不懂事的叫聲中,她第一次近距離的看着他,好生帥氣。而她又在那不懂事的隻言片語中有了一個夢。

白塔造福着這塊土地,卻也抵擋不了世間的人情世故。這小山城河街間,洋溢着人的開興,也刻下了悲傷。她在這河面上駛着渡船,卻見不到白衣的身影。

渡船駛進月亮裏,月亮把它摟在懷裏。兩雙顫抖的眼睛凝望着彼此,閃動着晶瑩的淚花。

讀邊城有感14

早就開始讀《邊城》,或許是因爲作者吧,鳳凰城的一山一水養育出來的文學家——沈從文。

沈從文從來沒有接受過什麼高等教育,僅僅是小學畢業,然後便入伍,隨軍外出,1922年,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卻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最終只能在北京大學旁聽,後來一邊打工,一邊勤奮寫作。1924年,沈從文迎來命運的轉機,他的作品陸續發表。四年後,他遷居上海,創辦紅黑雜誌,成爲一位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在社會上也漸漸有了令人羨慕的地位。

兩年前就讀過一遍《邊城》,那時只是出於對作者的喜愛加上評價甚好。把它當做一本許多人推薦的名著來讀,讀過後也並沒有留下太多印象。去年去了一趟鳳凰古城,真真切切地感受了那兒的風土人情,突然有了再讀一遍的慾望。現在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沈從文五十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時間輾轉於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養了兩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從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說、散文,大都與水有關。這本也不例外小說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淒涼”。在文中,沈從文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它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作者在爲我們描繪着人與自然相處得融洽、優美和諧的同時,卻不難體會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傷。那艘渡船似乎成爲了爺爺和翠翠的一種寄託,誓死也不願棄離的寄託。除了湘西人民純樸的生活,和自然的美景,文章更多的是講述了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翠翠與二老初次見面就產生了朦朧的情愫,可害羞的翠翠一直小心翼翼的收藏者這一份情愫,表現出來的大多是沉默,即使是最親的爺爺也未曾透露。然而,大老對翠翠又是那般癡愛,多次請人說媒,翠翠在惶恐之中已有了自己的心思,卻不願向任何人傾訴。作者將翠翠這朦朧、混沌的感覺保持在淳樸的自然中,以樸素而詩意的筆觸輕輕點染,翠翠對生活的期待,她孤獨的心靈,純樸的心境都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現。其實無論天保還是儺送,他們的愛情都是自然純潔的,再互相表明態度後,他們打算公平競爭。但是二老悠揚的可以使靈魂漂浮起來去摘到虎耳草的歌聲顯然更佔優勢。不想天降橫禍,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後來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她才楊馬兵口中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苦澀不堪。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疑,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會······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翠翠與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的幸福夢幻擊碎。當我們隔着靜靜流淌的河水,注視着孤苦無依的翠翠時,我們不禁擔憂,翠翠的命運,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讀邊城有感15

“有一小溪,溪邊有做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很是純樸,很是簡單啊……

在這樣一個純樸的人家、鄉村小鎮中,充滿了“美”與“愛”。這,便是沈從文的《邊城》給我最大的感想。

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和一位保有着中國傳統美德的老人,祖孫倆相依爲命。他們以擺渡爲生,不管晴朗炎熱還是大雨磅礴,爺爺總是爲別人擺渡,女孩翠翠也總是陪着爺爺。祖孫倆的情感令我羨慕,但他們的家境也令我很是心寒。

平凡純樸的生活,怎麼也抵擋不住愛情的闖入。

每個人的愛情都會有萌生、覺悟、執着三個階段。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的翠翠在小鎮看龍舟時,她的愛情種子萌芽了,因爲她見到了儺迭。第二年,在小鎮看龍舟,他們再次相遇,但這時儺迭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就這樣,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開始了。

天保與儺迭倆兄弟知道了對方的心思之後,公平地展開了對決,但哥哥天保知道自己會輸,也爲了祝弟弟幸福,選擇了去闖灘,卻不幸遇難。故事到這本以爲會有一段美好故事開始,卻不是這麼如人意。儺迭獨自離去了……

在那以後得雷雨天氣裏,爺爺去世了……這使原本還沉浸在悲傷中的翠翠,不得不轉瞬成爲一個大人。最終,她像爺爺一樣,以擺渡爲生,一直守在小溪邊……

每個守護在一個地方的人也許是單純的盡職,但,也許是等待……等待一個重要的人,這樣的等待也許會有效,但,也許只是徒勞罷了……

邊城,茶峒,同是一個自然風光秀麗,民族風俗純樸的地方。這裏,沒有利和益、權和勢,這裏有的,只是真誠相待、友愛、純樸、善良和天真。面對如今充溢着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那裏,是人們嚮往的天堂吧……

標籤:彙編 邊城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