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背影

《背影》解讀之關鍵

背影3.06W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寫於1925年。那年作者20歲。在那特定的場合下,做爲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爲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

《背影》解讀之關鍵

  《背影》解讀之關鍵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記敘的是多年前作者之父在浦口車站送其乘火車北上唸書的情景。在上本課的時候,當筆者剛把“它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說完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爲《背影》結構太簡單,簡直就是平鋪直敘,事件也平淡,男兒有淚不輕彈,文中的幾次流淚有些做作,讓人不能自然接受,算不上什麼‘膾炙人口’。”我愕然了……那些眼淚是假的嗎?文章真的太平淡了嗎?難道只有父親對兒子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才能感動兒子和讀者嗎?看來僅僅侷限於對文章做逐段的講解,就眼淚講“眼淚”,就背影講“背影”,難以讓學生真正從情感上接受文字。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抹平時代的鴻溝,應如何着手呢?面對教學中出現的困惑,掩卷沉思,筆者認爲,關鍵在如下兩方面。

一、深悟寫作背景

“父愛”這一經久不衰的話題不知有多少人揮筆高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的“父愛”略轉筆鋒,給讀者呈現的是特定環境下的父愛,讀者不妨先想想這個“特定的環境”。“雪中送炭”這個“雪”就是所送來的碳的特殊環境,也可以說是送得及時。沒有雪。碳的意義便會頓失價值,也不會讓飢寒交迫的接受者倍加感恩。僅此一例,我們可以舉一反三,明確寫作背景對文學作品的重要意義。社會的變亂,人生的沉浮,政治的傾軋鬥爭,外族入侵的民族災難……這些都可以透過作家的獨特體驗而交匯爲某種特定的人生意義。《背影》一文中的“父親”是身處逆境中的“父親”。1917年冬,“我”的祖母去世,原任徐州菸草公賣局長的父親硃紅鈞也被解職,家庭遭到雙重打擊,家境到了日暮窮途的境地。這在文中也有交代,一定要抓住這個關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那麼,造成家庭慘境的原因是什麼呢?

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北洋軍閥政府的統治之下,派系林立,戰爭不斷,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背景下。作爲一個沒有地位的小資產階級家庭,發生這樣的不幸就理所當然了。理解了這個大背景,手中也就有了一把金鑰匙,對文字的理解就能走入更深的一層,而不是停留在表層的淺薄的父愛之中。其實,《背影》並不是單純地寫父親對“我”的關心,我對父親的逐漸理解是全面吃透文字的重要之處,也就是幾次所提到的.眼淚,“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也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人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我”的一次又一次的眼淚能緊密聯繫背景,讀者就再也不會認爲這眼淚的做作。散文是作者靈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的涌溢,是思維靈動之際的產物。整個文章裏還蘊涵着一種淡淡的哀愁,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這種哀愁,也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理解,因爲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去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難地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而兒子認爲這是多餘。八年後的朱自清才深刻理解父愛之心,並有追悔之意,這從作者寫作《背影》的心理狀態人手,自1917年與父親在車站分別到1925年閱讀父親的來信,這八年裏朱自清已爲人父,人生閱歷也更豐富。文章裏作者反覆追悔的自白,體現了朱自清對父親的深刻理解。因此筆者認爲《背影》並不停留在別離之情的敘寫上,作者是在讓長期鬱積心頭的對父親的太沉太重的情感得以釋放或償還。在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注重對文字進行細讀。逐字逐段逐個細節進行分析。缺乏對文字寫作背景、作家寫作心態的研究。筆者認爲。這樣對散文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自然會有疑問。

二、寫作的緣由

一篇文章的寫作起因對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字也是至關重要的。文中最後作者寫到“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父親的一封“老境頹唐”內容的信,使“我”淚光閃閃,喟然長嘆。父親在失業、喪母、家破、年事漸高的人生窘境中,在他生命中不尋常的歲月裏,卻給予“我”一如既往的愛和關懷,因此思父之情溢滿腦際,一篇情深意切的“背影”便呈現在讀者面前。正如吳晗同志所說:《背影》雖然只有1500字,卻歷經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本來。在文學作品中父子之情更是難以表現的。因爲感情是抽象的事物,父子之情更是感情中比較含蓄的一類。父親對兒子的體貼一般比較深沉,常常在不言之中,表現於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事物上,這些溫情,作爲兒子往往體會不夠深。但作者畢竟是高超的散文名家,駕馭語言的能力自不待言,更用他那發自內心深處的摯情,用他那純熟的散文藝術技巧。用他那“豪華落盡見真情”的語言,給我們充分地揭示了感人至深的父子深情,那些平常的舉動便具有了不平常的意義。

明白了以上所述,讀者會領悟《背影》的分量之所在:再加上作者的純熟的散文寫作技巧,一篇平中見巧、普中蘊情的散文《背影》將會永遠散發着迷人的魅力,讀者的諸多疑問便會消失,可見學習一篇文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抓住關鍵,細加研讀品味,大家的文章就是別具一番滋味,經典之作無愧之稱。

標籤:解讀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