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小年夜的傳統習俗作文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爲謝竈、祭竈節、竈王節、祭竈。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熱鬧僅次於過年。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爲“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結束。下面是關於小年夜的傳統習俗作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小年夜的傳統習俗作文

小年夜的傳統習俗作文

“過年”是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節日,也是小孩子們非常盼望的日子。今天是小年夜,當然也有些地區是在明天過小年夜,或者在除夕前一天過小年夜,各個地區過小年夜的時間不同,風俗習慣自然也不盡相同,過小年夜有哪些習俗呢?

進入小年夜,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紅通通的對聯和高高掛起的燈籠、擁擠的街景和忙着採購年貨的人羣,空氣裏都散發着節日的味道。在很多地區,小年夜有着祭竈王、掃塵土 、剪窗花、設酒禮請祖先等等習俗。在古代,祭竈王可以說是小年夜這一天的頭等大事。將竈君神像貼在鍋竈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上“上天言好事,下界傳吉祥”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意思是讓竈王爺到玉皇大帝面前多說說好話,下來凡間能帶來吉祥。古時的百姓會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然後將竈王爺焚燒,謂之“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竈神可以保佑一家人在來年紅紅火火健健康康。掃塵土,南方稱之爲“撣塵”,而北方稱之爲“掃房”,就是將家裏裏裏外外全部打掃乾淨,意味着辭舊迎新,迎接新春的到來。

民間過小年對吃的也有講究,在北方,古時民間有吃餃子、麻糖、關東糖的習俗,這些糖果是祭竈用的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竈君奶奶的嘴。在山區有的要吃自制的糕點和蕎麪,晉東南地區則有吃炒玉米的風俗,在香港過年有吃年糕、油角、煎堆、蛋散的習俗。我國寶島臺灣也有過小年的習俗,不過他們是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臘月二十九。臺灣在小年夜有祭拜天公的習俗,拜天公一般需要準備五牲來拜,五牲包括有豬肉、雞肉、鴨肉、魚肉、豆腐乾等五種,雞肉與鴨肉一定要用全雞、全鴨。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小年夜的`傳統習俗慢慢的都淡出人們的視線,不過大家對新年的美好憧憬都是相同的,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都能夠開心、健康。

小年夜的傳統習俗作文

過小年在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個地方過小年都會有所不同,習俗不同,所以,今天,板報網爲大家準備了“小年夜習俗”,希望大家會對小編的分享感興趣,如果喜歡的話,請繼續關注板報網!

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竈”。就是“祭竈王”。竈王也叫“竈君”,民間稱“竈王爺”。

相傳竈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爲妻,後又休棄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雙目失明。淪爲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後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竈前,被姜太公封爲竈王。

柳腔戲《張郎休妻》、茂腔戲《火龍記》都是說的竈王爺這段故事

竈王最初只管火,後來受天帝委派爲掌管一家的監護神,被封爲一家之主。他權力很大,卻連個土地廟大小的廟宇也沒有,只有一張畫像(木板印製的年畫)貼在竈牆上。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東廚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竈時要擺上棗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麥發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據說是讓竈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說爲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說好話不說壞話。焚香祭拜後,將舊竈君像揭下焚化。換上新像,就算送竈王爺上天找玉皇大帝彙報去了。

祭竈時還要供上碗麪湯(麪條),俗話說:"竈王爺本姓張,一年一頓雜麪湯。"雜麪湯是用白麪、豆麪、地瓜面混合製成,這種粥,是爲了讓竈王爺多說好話。

竈王臘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來,就算完成彙報任務,帶着吉祥保佑一家過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竈王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過小年吃糖瓜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

臘月二十三日以後,人們開始打掃庭院、居室,清除積垢,置辦年貨,製作節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