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傳統習俗的作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傳統習俗的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習俗的作文

傳統習俗的作文1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中必定要吃的食物就是月餅。

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衆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元兵”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裏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

月餅是中國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爲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爲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作爲傳統食物,爲什麼能流傳至今呢?一是寄託對親朋好友的思念,二是月餅口味很好,味道豐富多彩,樣樣有特色。隨着製作工藝的改善,月餅的樣子也有了改變,花紋多了,漂亮了,也有了一些文字。相信在以後的發展中,月餅的樣子和口味會更好。

傳統習俗的作文2

月,一個丹桂飄香的季節;十五,一個月滿西樓的良辰;八月十五,這個天底下最溫馨最浪漫最美好的節日--中秋節。中秋節傳統,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節日,因爲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稱爲中秋節。節日的特色是吃月餅和提燈籠。

中秋節和農曆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麼美好的圖景。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爲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傳統習俗的作文3

中秋佳節來臨,那爲什麼我們中國會有中秋節這個傳統習俗呢?讓我給大家娓娓道來吧!

許多人都認爲,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傳說記載: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藥之後,飛向了月亮。嫦娥此舉是爲了代替后羿受罪,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爲此頗爲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相傳,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所以會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亮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來世人每逢中秋,不僅想登月與嫦娥一聚,還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的時候,會祈求男的早日登步蟾宮,高攀仙桂……女的則希望相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爲節日來慶祝了。

另外有人認爲,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這本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和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爲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中秋的由來,衆說紛紜,你覺得哪一種纔是最符合邏輯的呢?你又最喜歡哪一種呢?

傳統習俗的作文4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知杏花村。”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懷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今天是星期五,我們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掃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長到了我的大腿,我們經過了田野,繞過了小溪,爬上了陡坡,來到爺爺的墳前。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爺爺走了,不可能再回來了,我非常思念、悲傷、痛苦。

我們拿起掃帚,把墳的周圍掃了一遍,再用鋤頭把旁邊的草鋤乾淨,又各拿了一把黃土灑向墳頭。奶奶拿出祭品,開始向爺爺祭拜,我向爺爺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拜了拜。奶奶嘴裏嘮嘮叨叨地向爺爺訴說着什麼。我想起奶奶平時對我說:“爺爺是一個勤勞肯幹,吃苦耐勞的人”。但我已經沒有機會能看見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們掃墓結束,就要回家了。我心裏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楊柳青了,桃花開的時候,我一定會再回來看您的。

傳統習俗的作文5

左顧右盼,總算把元宵節盼來了!

正月十五,爲了第一個迎接龍燈的到來,我們幾個小孩的小腿跑得別提有多勤快了!從中午開始,就到大門口張望,豎起耳朵聽有沒有動靜,可龍燈就像一個成心跟我們較勁的`孩子,更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遲遲不見蹤影。

“咚——咚——”

終於,夜幕降臨時,遠處傳來一陣陣鑼鼓聲、鞭炮聲。

我們就像幾隻快樂的小兔子撒腿就朝隊伍奔去。此時,大門口已經人山人海。

舞 龍燈的師傅們身穿大紅綢(chóu)緞(duàn)衣褲,腳蹬白色球鞋,頭扎黃毛巾,扎腰束腿,一個個精神抖(dǒu)擻(sǒu)。領頭的人手裏拿着一 根木棒,木棒頂頭有一個圓圓的大紅珠,後面緊跟着兩條長龍:一條黃龍,一條赤龍。每條龍有八個舞者,他們一點也不拘束,在一陣密集的鼓聲中,盡情地爲我們 表演,一會兒扭動身子,一會兒往後一仰,一會兒往前一俯,一會兒又往上一跳……

隨着舞者們的動作,兩條蛟龍瞬間有了生機似的,時而飛騰跳躍,時而雙龍盤旋……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雙龍戲珠’?”我不禁拍手叫好道。

快結束時,兩條龍還對我們搖搖頭,擺擺尾,眨眨眼,逗得我們哈哈大笑。

在人們的歡笑聲中,一個小時的表演結束了,我們幾個意猶未盡,跟着龍燈隊伍跑了很遠。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元宵節!

傳統習俗的作文6

今天是正月初四,終於輪到去我夢寐以求太太家拜年了。太太家在山裏,屋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屋後有一座山,那裏山清水秀。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太太家旁邊的小店有鞭炮買,城區今年限放煙花炮竹,而農村不限,我今天可以解解饞,大放特放一天鞭炮了。

一到太太家,我向太太拜了年,就進裏屋拿打火機,這時太太家的柴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乎我的腦瓜子蹦出個新花樣,我要燒柴竈。聽爸爸說,只有一個眼的柴竈比較多,農村房子大,多眼的也不少,太太家的就是多眼的。竈上有幾個大小不一的鍋子,大的是燒豬食的,小的是用來炒菜的,還有一隻湯鍋,餘熱是用來燒熱水的。太太見我興致高,就在一邊講解一邊教我如何操作。我先在牆角邊柴堆裏挑選了一些細而軟的柴,把它紮成一捆,外面包一層紙,用火鉗夾住,再用打火機點燃紙,很快細柴也燃起來了,我小心翼翼地把柴送進竈孔裏。爲了讓火不被滅掉,越燒越旺,必須間歇性地添柴,粗大的柴燒地時間較長,細柴、木板和紙屑比較容易燃燒,但是不經燒,必須交替添柴。

不一會兒,竈上水開了,米飯香撲鼻而來,我掀開木蓋,把飯盛到另一個鍋,鍋底結了一層厚厚的鍋巴,我來了個底朝天,用鍋鏟把整塊鍋巴盛在一個大圓盤子裏,在香脆可口的鍋巴上灑上一些乾菜,真是太美味了。

農村的生活真有意思,我希望天天去農村拜年!

傳統習俗的作文7

客家習俗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 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裏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 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 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裏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傳統習俗的作文8

相傳在正月初五,窮神會挑選一戶又髒又破的人家落腳。因此便有了“送窮人”的習俗。

“送窮”的活動各不相同,我們家習慣用白紙剪一個小人,貼在鞭炮上,一點,窮人就噼裏啪啦的送走了。待點完鞭炮後,切記不能回頭,否則窮人就會“跟回來”。

我參與這項活動的次數不多,往年都是爸爸全權負責。那一年,爸爸早早出差,傳承習俗的重任落到我和媽媽身上。

那個冬天,猛烈的東風從三十刮到初五。在呼呼的風吼下,重重疊疊的炮聲都顯得有些微弱。母子倆互攙着,將“窮人”送至小區門口。點着炮捻就自信離開了,走了老遠卻沒聽見炮響。“不會是風吹滅了吧?”於是,我和媽媽想都沒想,回頭整理了半天。這回總算送走了。兩人走到半路。忽然四目相對,隨即笑的前仰後合。“小窮人”可能已經“回家了”。

這可能就是我到現在還沒當上富二代的原因。今年政府取消了大放煙花爆竹的慶祝方式。“送窮人”也不得不隨之落幕。不過望着清澈、透明的天空,呼吸着如此爽口的空氣,竟也感到十分的富有和滿足。

“送窮人”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個人不管多窮,都可以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不管習俗能不能延續,都不能停止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勤勞是戰勝貧窮最好的方法。

今年的春節天氣格外的溫和,希望這暖暖的春風,也一樣能帶來一年的福氣。

傳統習俗的作文9

今年過年除了串門,收壓歲錢,喝喜酒外,還有許多熱鬧的節目,我最喜歡的是——舞獅子。今年我們村有幸請到了舞獅子的團隊來廣場上表演,讓我們大飽眼福,欣賞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

來到廣場上,只見人山人海,到處坐滿了人,而周圍仍然還有一大羣人蜂擁而來,把我們擠得不知去向。我、爸爸媽媽好不容易從人堆中擠出來坐到位子上,心想:“村上好久沒這麼熱鬧了。”

過了一夥兒,等所有人都坐好,沒有人再進出後,“好戲”開場了。只見一條紅龍和一條金龍下各有數十人,這些人身穿黃色對襟上衣,腰間繫着一條紅色的 帶子,下身穿一條燈籠褲,腳蹬白色布鞋。那兩條龍各自轉了幾圈,像是在爲爭龍珠準備。隨着龍珠的時高時低,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你看,那龍珠落到了地面 上,兩條龍的視線也隨之“落到”了地上,絲毫沒有猶豫,也許是準備着先下手爲強吧,誰也不敢掉以輕心,那龍身一顛一簸,蜿蜒盤旋。突然那金龍身子上下搖擺 起來,再一眼看過去,原來是因爲那龍珠在搖,金龍跟着龍珠左右搖擺、上下起伏,可就是搶不到龍珠。這是在一旁“開小差”的紅龍也活躍了起來,雙龍爭珠,誰 贏誰輸呢?龍珠一會兒搖向左邊,一會兒搖向右邊,好像在故意刁難兩條龍,兩條龍也顯出誓不罷休的樣子,緊追不捨。看着這些活靈活現的騰龍,一種敬佩感油然 而生:如此高超的技藝,需要多久的時間和多少的努力才能學會啊?更何況他們作爲一個團隊,配合得那麼默契!

一場精彩的舞獅表演,讓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的瑰麗,也使我感受到了我們民間高手衆多,真是“藏龍臥虎”啊!

傳統習俗的作文10

劃旱船

民間傳說是爲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裏拿着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着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衆歡樂。

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

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羣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爲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分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爲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今年就讓你們的蠶桑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傳統習俗的作文11

過年了,我十分高興。在我腦子裏第一個吃與一家團聚。餐桌上有許多美味佳餚芬芳撲鼻,家裏熱鬧的氣氛異常興奮。但是爲什麼會有“過年”這個習俗呢?於是我查了一下資料,原來是這樣: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怪獸叫做“年”,他每年都要吃許多。有一年,年獸將要來時,大家膽戰心驚,可有一位老人家與衆不同——他不慌不忙地拿出兩塊紅布,寫下一副對聯,然後再拿出爆竹,放了起來。年獸見了,被嚇得魂飛魄散,急忙逃跑,因此每年我們都要放煙花爆竹來驅趕年獸。後來人們又給這個習俗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過年”。真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啊!!!

我們再來說說紹興其它習俗。每到過年時我們就要買酒、春糕、裹糉、撣塵、魚肉等。我們還要買新衣服穿,要買禮物給親朋好友,要發紅包。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要送竈神上天,還要買一些富有粘性的糖,將竈神的嘴巴粘住,不讓他在玉帝那兒說出人們的過失。長輩還要給晚輩壓歲錢哦!每當過年的時候,我們都要在家裏掛紅色的裝飾品,如:紅燈籠、對聯、中國結等。當然了,現在,我們要看春節聯歡晚會。

怎麼樣?我們這個豐富多彩、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過年方式好嗎?

傳統習俗的作文12

每年大年初一就是春節,春節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想知道爲什麼過年要貼春聯嗎?告訴你吧,春聯,又稱對聯。過年要貼春聯,這與“桃符”驅鬼辟邪有關。古人認爲,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魅造成的。爲了抵抗它們在來年對人們的侵襲,人們使用具有辟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門神“神荼”、“鬱壘”的名字。這樣,爲非作歹的鬼魅就不敢上門了。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桃符以後被紅紙取代,紅紙上寫上喜慶的話字就成了春聯。

有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獸,年專門來騷擾百姓,但這個怪獸怕光、火、大的聲音,所以放鞭炮這們的風俗就有了。

過年爲什麼要倒着貼福呢?是爲了討一個好的“口彩”。因爲,來來往往的行人見到了倒貼的福字,總會情不自禁地提醒着:“福倒了!”,由於“倒”和“到”是諧音,所以,聽起來就是“福到了”。誰家不願意福氣快快到來呢?

春節會吃湯圓,還要到親戚家去拜年,還可以得到紅包。

傳統習俗的作文13

我家鄉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到了,我們福州的習俗可多了,有擺塔,吃鯉魚餅,還有“撿月光”。

擺塔,是把各種各樣的塔擺在一個臺上,展示給臺下的觀衆們看。傳說,曾經有一位將軍打完勝仗來到福州,剛好就是中秋節,福州在當時又是一個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們爲了獲得好運,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擺在門口,獲得好運。現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烏塔了,其他塔呢?它們都經過時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餅了!”我們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見的月餅,而是鯉魚餅。做成兩條鯉魚形成對稱,代表着福州人給親朋好友送去“年年有餘”和“鯉魚跳龍門”的意思。福州人還把像鯉魚餅的掛飾戴在兒女身上,願兒女的學習像“鯉魚跳龍門”一樣紅紅火火。鯉魚餅的味道可美了,兩條鯉魚並在一起,就像一個月亮,吃一個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嘗一個鯉魚餅呢?

最有意思的要數“撿月光”了。傳說每當中秋節時,月亮上會掉落下一個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撿到它,誰撿到它就等於撿到了好運。所以孩子們一吃完晚飯後就會出來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點過後月光就消失了,孩子們也就各自回家了。

這三個風俗各有各的風趣,中秋之夜,你有沒有過這三個風俗呢?這就是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過的中秋節。這時,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亞的爺爺、奶奶,他們真是“獨在異鄉爲異客”,而我又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

傳統習俗的作文14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篇,供大家參考!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糉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糉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糉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糉,一種是竹筒糉。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 五月初五 ,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糉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糉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傳統習俗的作文15

農曆五月初五謂之“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原漢人南徙開發八閩,帶來了中原紀念屈原的端午風俗,與閩越族的“龍子節”糅合成八閩傳統的端午趣俗。

端午節“出生”在中國,習俗由來與傳說甚多。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廣泛深入人心。但總體而言,福建和臺灣的端午節慶同出一源,民間沿襲習俗亦大致相若,足見臺海兩岸人民一脈相承、魚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區端午節慶更具獨特的風格。明清以來,每逢五月初五都會出現“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的盛況。兩地人民身披節日盛裝,同江競舟潑水,交融情誼。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鎮蚶江和臺灣彰化縣和美鎮鎮平裏聯袂舉辦“海峽龍舟競渡邀請賽”系列活動,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海峽情”民俗畫卷,令海峽兩岸同胞流連忘返,期待着“三通”實現日,神龍飛架兩岸來。

福建和臺灣各地,民間在過端午節時,一般家庭都要吃糉子、掛艾蒲、飲雄黃、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時在自家門楣間插上艾葉、菖蒲,兼插禾稗莖以及榕樹枝,象徵老而彌堅。臺灣民衆採艾插榕的習俗,實際上也是一種思念鄉里故土的寄託。

標籤: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