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糉作文彙編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糉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糉作文彙編15篇

端午糉作文1

緩緩的水流聲將我從夢中拉出,優美、緩慢,彷彿處身於山間小河邊。惺鬆中望見母親忙碌的背影,空氣中迷漫着艾葉的清香。

母親的細碎的步伐,在廚房中穿梭,滿是裂痕的手掌清洗着水中的艾草,我想在這仙境中再賴會兒牀,可艾草的清香不斷鑽進我的鼻子,使我睡意全消。

端午的香先是糉葉的香,偏黃的葉子彷彿是大版的竹葉,還帶有艾草的清爽氣味,母親將兩束葉子散亂地鋪在鐵盆中,再燒一壺滾燙的炎,水汽漸漸升起,嫋嫋清香似乎被裹在裏面,如同茉莉花開,將花苞裏蘊着的香氣點染出來,清香四溢,不由令人陶醉。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個個飽滿,相互倚着,似是喝了一夜的瓊漿。母親沒做過糉子,這是第一次,雖然包的糉子簡單至極,但那種味道令我深深迷戀,永不得忘。

母親將三層糉葉錯落着搭好,輕輕展開、抹平,兩手笨拙地一彎,彎出小小的圓錐形狀,取一小撮米添在尖尖的角內,將一顆蜜棗放置中央,周圍再填上幾撮米。母親儘量不讓棗露出來,那汁也不會流出,使所接觸的糯米更加香甜。母親捍着盛滿餡的糉葉,卻好像舉着十幾斤重的石頭,手不停顫抖,生怕纏線的時候系錯一步。最後,糉子只是三個角的平面,母親笑道:“我做的不好,這麼醜!”端午耀眼的陽光照在母親的背上,我坐在母親身旁,要是時間永遠停留在這一刻,該多好啊!

糉子在鍋裏不停地響着,這是端午的伴奏。香氣從廚房溢出,氤氳在整個房間上空,我不住地往鍋內望,怎麼還沒好!母親踢踏舞着從鍋內取了一個糉子,解開繩子,第一口,是葉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第三口,是蜜棗的甜蜜。

我在母親的撫養中成長,田裏的小樹隔年盈尺,母親卻隨着光陰逝去逐漸白頭。我現在吃過許多地方很有名氣的各種各樣的糉子,卻都不及母親親手包的糉子,母親所做的糉子,是世上最甜的!

端午糉作文2

時近端午,窗外又是陰雨不斷,賣糉子的小販又開始叫賣了,我從未因此停下腳步,偏偏是這陰雨天,讓我沉下心來思念起300公里外的糉子味兒來。

北方的人家不常包糉子。常出現的是涼糕。但總會爲孩子而包上那麼幾個,我家就是個典型。

姥姥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巧的是每個都生的是兒子。兄弟三個便像商量好一般,日日上演大鬧天宮演罷各自又領各自父母的訓斥去。端午節,那糉子便是爲我們三個淘氣包準備的。

我是最小的那個,包下的糉子常由着我挑,最大的哥哥也備受姥姥疼愛,所以也得了較好的糉子。獨獨苦了老二,但二哥並不因此而記恨,有時大哥也會將他的分與他一些。由此難免折射出一些事實來:大哥疼弟弟,二哥心胸寬,我嘛,常是受寵那一個。

或許是平時太淘氣了吧,慚愧的是我一直不知道糉子怎麼包,只知道等糉子上桌了。糉子未到,總是香味兒先到,糉葉的清香與糯米的醇香擠在一起,推着搡着涌入了我的胸腔深處。引得我口中生出唾液來,坐也坐不住,總要盡力伸了脖子,看看糉子到哪裏了。剝開青翠的糉葉,混合的香更濃了,似玉盤高擎傳國璽,米丘羞含赤金丹。兄弟三個總要觀看一番,嗅聞一番,才忍心下口。我的第一口往往要咬在那顆染黃了周邊米的紅棗上。我們三人各有各的吃法,而大人一面吃着涼糕,一面看着能把糉子吃出趣味的我們。而今這種場面仍然有,但那三個把糉子吃出趣味的我們不在了,只是悶聲吃着,說笑自然有,味道卻淡了,不知是因爲吃糉子的地方變了?還是時間走得太快了?

吃罷糉子,大人常叮囑我們不許劇烈運動,只憑那幾句話能攔住我們?沒門兒!不一會兒,後院又鬧騰起來了,我也並未覺得腹中的糯米會粘住腸子,肯定是媽媽又騙人了。

自從搬出平房,那快樂竟再未有過,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今日看來自是很痛心的了。曾經那三個淘氣的小瘋子現在一個已上了大學,另兩個還正爲明年的中考而狂奔着。其中一個在老家,另一個在包頭。學業重了,團聚只有等到假期纔敢奢望。今日逢此細雨落塵,糉香縈心,勾起不少回憶與愁思來。

哥哥們,不知你們各自所處的地方下雨了沒有?若是下了,但願落在你們身邊的雨與落在我身邊的雨來自同一朵雲吧!

端午糉作文3

端午的糉子,總是那麼的清香、甜美,那是以往的年份我買給母親和兒子吃的。當兒子說想吃有葡萄乾的糉子時,當年邁的母親不經意地說現在市面上的糉子不如以前的味道好時,我決定爲她們包糉子。

在備齊了所需的糯米、蜜棗、紅豆、花生、葡萄乾和糉葉之後,經過同事的一番指導,甚至手把手的演示操作之後,那個晚上,我滿心喜悅的坐在桌子前,看着這些材料,我心裏不由得打鼓:我真的可以包起來嗎?反正是自己吃,沒事的,包不好,也沒關係,我暗暗地爲自己打氣。說幹就幹,我拿起一張糉葉,先折成一個漏斗狀,然後小心翼翼的舀上一小勺米,中間再放上一顆蜜棗,又加上半勺花生和紅豆……把材料放好後,把這些材料用長出來的糉葉包嚴實,折成有棱角的形狀用線纏好,一個糉子就算包好了。可是這個環節對於我來說實在太難,我平時連針線都不會用,就連孩子的衣服開線這樣的小事還得他爸爸縫呢,這樣的精細活讓我手足無措:不是這邊角上的豆子不安分的露出個頭,就是那邊的花生調皮的伸出手,他們似乎和我故意作對,我想起了同事說的“殺手鐗”:關鍵是不能漏米,否則煮的時候,米就會撒一鍋,必要的時候,可以多纏點線,包嚴了爲止。我趕緊扯起長長的線,密密的的纏着,上、下、左、右、橫、豎,就像一個重傷員,被我五花大綁,一旁的兒子看的目瞪口呆,一直不停的問:“媽媽,這是什麼?能吃嗎?”我又氣又急,看着呲牙咧嘴的糉子,哭笑不得。

等我七手八腳的把這些糉子全部包完煮好,已是十點多了。等到第二天,母親一看就笑了,“我閨女包糉子的線都能做被子了!”“姥姥,媽媽不是第一次包嘛,以後就好了,是吧,媽媽?”兒子爲我圓場,“對,你們知道嗎,咱包的糉子那可是一個也沒煮壞。”我很是得意。“嗯,吃在嘴裏,這味道還真是香,糯米很粘,蜜棗也很甜,真好吃!”母親笑着說。

看着母親和兒子開心的笑,心裏覺得好舒服。端午的糉子,好甜!

端午糉作文4

因爲放假,所以我起的比平時稍晚一點。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卻發現我的手上腳上都 被帶上了五彩線。五彩線是由紅、粉、黃、綠、藍五種顏色組成的,很鮮豔。媽媽告訴我說, 端午節帶上五彩線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的。

洗完臉後,我就來到了餐桌前。滿滿的一桌,真豐富啊;有大大的三角形糉子,還有香 噴的雞蛋、鴨蛋、鵝蛋。看着這麼多好吃的,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來。

正準備開動時,爸爸發言了:“知道今天爲什麼要吃糉子嗎?哪位“同學”知道請舉手 回答?” 這可難倒了我了,我就裝作沒聽見,等待爸爸解釋。爸爸告訴我說是爲了紀念我國古代 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沒想到一種食物也有故事

爸爸講完後,我已經迫不急待地想和他們做遊戲——頂雞蛋。

我在盤裏隨手拿了一個個頭較大的雞蛋,先和爸爸來了一個對決。而我的力氣太小了, 一個回合下來,就輸給了爸爸。但是心裏卻不服輸。心想:“可不能這麼算了。”我又去洗 鵝蛋,想和媽媽較量一番。

只見媽媽在盤子中左挑右選的, 好像裏面藏了大將軍。

我好奇地問媽媽:“你在選什麼? 難道鵝蛋還會有什麼不同嗎?”聽完後媽媽耐心地說:“你看這鵝蛋好像都一樣,其實裏面 的學問大着呢! 首先你要看蛋的形狀,要選“小頭” 尖一點的, 這樣的蛋會比較有優勢一些; 其次要看鵝蛋的外殼,光滑、細膩、顏色勻,這樣的蛋殼更硬一些。根據這些特點選,一定 能獲勝。” 我半信半疑地選了一個鵝蛋,就開始跟媽媽較量起來了。

我雙手緊緊地握着鵝蛋,使上了渾身的力氣,頂啊,頂啊,只聽見叭的一聲,我趕緊收 手,緊張地看了一下手中的蛋,我手裏的鵝蛋竟然沒破,還是好好的,“原來是媽媽手裏的 蛋碎啦,太好了,我贏了!我贏了!”我興奮地邊喊邊跳,爸爸也高興的拍手錶示祝賀,媽媽看着我高興的樣子也笑了。

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啊!

端午糉作文5

“端午到,大街小巷糉飄香,艾草艾葉掛門上,戴着香包吃糉子,蚊蟲不來身邊鬧。”

每次過端午節都讓會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家過端午節的情景。外婆總會準備很多東西,比如雪白的鵝蛋、綠皮的鴨蛋、黃色的雞蛋、新鮮的大蒜、糉子、香包、五彩線以及手工製作的小辣椒等。

我覺得有意思的就是外婆做的五彩線和手工小辣椒。五彩線是由紅、黃、白、黑、綠五種顏色的線搭配在一起,扭成一條做成的。外婆會把這些做好的五彩線,幫我和妹妹們戴在脖子上、手腕、腳踝上。一旁的妹妹們,個個都很開心地笑着說:“這五彩線真好看!像戴着項鍊和手鐲一樣。”而我卻很好奇地問外婆:“外婆,在端午節小孩爲什麼要戴這些五彩線?”“戴五彩線是爲了不會被蛇咬,也代表着吉祥如意。”外婆邊綁着線邊說道。這時,媽媽抱着兩歲的小妹也過來了。只見外婆拿着紅色的、綠色的布,還有一些芝麻粒,放在桌上開始忙起來。我連忙問:外婆,你現在要做什麼東西啊?“外婆擡起頭笑咪咪地看着我說:“做個小辣椒,給小妹妹戴呀!”“小辣椒?!”那該怎麼做?我詫異地說。這時外婆已經把紅色的布剪出一個直角三角形,把它捲起來,看着像一個小喇叭一樣,邊緣都用線縫起來並留下一個口,再往裏面慢慢地裝上芝麻粒,然後再縫口。接着外婆又把綠色的布條剪成一邊帶着牙齒形的,和一個綠色的辣椒枝幹,把它們縫在剛做的小喇叭大的那頭上,一轉眼一個紅紅的辣椒就成了,把它再縫在五彩線上,像手鐲的裝飾品一樣,好看極了。給小妹戴在手腕上後,她會時不時地放進嘴裏,咬來咬去,吃得津津有味呢,我想,她可能把辣椒當成了磨牙棒吧!

過端午節當然離不開包糉子了。外婆包的糉子前會先把準備的糯米泡上半天,還有黃橙橙的鹹蛋黃,甜甜的蜜棗,煮好的紅豆,火腿鹹肉也會提前備好。外婆包糉子很快,一會一個一會一個,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個。於是,我邊學邊做,先把糉葉折成三角形,再把已經泡的發胖的糯米一勺一勺地放進去,可是,這淘氣的糯米總是接二連三地往外跳,我急得滿頭大汗。這時,外婆看到了說:“孩子,你這個米放得太多了。”經過外婆的指導,我忽然明白了,原來包糉子也有很多技巧。

這就是我在外婆家過的最有意思的端午節了。

端午糉作文6

初夏時節,街頭巷尾開始飄起糉子的香味,我不禁又想起姥姥的糉子。姥姥很善於包糉子,兩片葦葉,在她手裏轉個彎,再一壓一折,一個糉子就包好了。豆沙餡、蜜棗餡、香腸餡、鮮肉餡……只要想吃什麼口味的,姥姥都能包進糉子裏。

姥姥包的糉子又漂亮又嚴實,下鍋再怎麼煮,從沒漏過一粒米。

每次煮糉子的時候,整個房間都飄着那溫暖的、夾着糯米和糉葉清香的味道。我一聞到這個味道,就迫不及待想要掀鍋蓋了。剝開糉葉,只見糯米已經被糉葉染上了一層黃綠色,晶瑩發亮,咬上一口,軟糯、清香,那滋味,我現在寫着寫着,都要流口水了。

我最愛吃蜜棗餡的,姥姥在每一個糉子裏都會放兩顆很大的蜜棗,只要咬一口,就能吃到餡了。蜜棗吸飽了水,又浸上了糯米和糉葉的香氣,不是那麼甜,而是變得更香了。我恨不得連糉葉上沾的一粒米都不放過。

不光我愛吃,鄰居家的小夥伴也都愛吃姥姥的糉子。所以每次姥姥都坐在那包很久,一次要包上百個,煮好幾鍋。然後再派家裏的每一位成員去送糉子。“小宇家沒有老人,家裏沒人會包,還要買,買的哪裏有自己包的好吃!”“楠楠媽媽最愛吃我包的白米糉子,前兩天見我還問我要不要包。”“大牛每次從老家回來,都給我們帶那麼多蔬菜,咱也不能光吃人家的呀!”……幾家一分,那麼多的糉子就見了底。我不高興了,“姥姥,就給我們留這麼幾個呀?”姥姥笑着說:“有姥姥在,還能沒有你吃的?先把人家的給了再說。”雖然是這麼說,但每次都是送鄰居的多,自己留的少。

爸爸和媽媽都是外地人,在南京沒有親戚,但是自從姥姥來了以後,我們在小區裏也結識了許多好鄰居,遇到了事情,總是互相幫忙,親如家人。姥姥送去的不僅僅是糉子,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牽掛。

端午佳節來臨,姥姥又從老家來給我們包糉子了,一想到那麼多小朋友都能嚐到姥姥的手藝,我比自己吃了還開心呢!

端午糉作文7

每一個民族都會有一些屬於自己的節日,中華民族也不例外。

—題記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戰國時期就有端午這個節日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了。這個古老的節日是爲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本是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堅授能,富國強兵,但是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於是他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百姓們痛苦不已,紛紛到汩羅江上划船打撈屈原的屍體,但始終打不到屈原的屍體,但又怕江下的魚蝦咬屈原的屍體,於是百姓們紛紛想辦法,想讓水底的魚蝦不咬屈原的屍體,有一個老漁民拿了一個米團向水下扔去並拿一罈藥酒向水下倒去,他說:“米團是餵飽魚蝦的,這親魚蝦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屍體了,藥酒是弄暈水底的蛟龍的,這樣蛟龍就不會去吃給魚蝦的米團了。”但是屈大夫不就餓肚子了嗎?一個漁民說道,於是又一具淦民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包棕子,因爲棕子外形像犄角一樣,魚是蛟龍不會去號,這樣屈原就能吃到了。於是這些辦法就流傳到今天的端午節,成爲了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習俗。

今天,剛好是端午節,媽媽很早就出去了,她說:“今天是端午節,我出去買一些棕子,你先做一會兒作業,等回來一起邊吃棕子邊看龍舟比賽。”我說:“媽,我要火腿棕子,你去吧!”於是媽媽就去了,我做了一會兒作業,我一看時間發現龍舟比賽快開始了,於是我就開啟了電視機,龍舟比賽開始了,我興致勃勃的看着,過了一會媽媽回來了,她先把棕子蒸着,又過來和我一起看龍舟比賽,又過了一會,棕子也好了,於是我和媽媽一邊吃棕子,一邊看龍舟比賽,真是開心極了,這個端午節是讓我最難忘的一個端午節

端午糉作文8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在熱切的期待中,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感人故事。據傳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叫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

最後他們抱着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後,就往河裏扔糉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糉子。所以就有了吃糉子這個習俗。

說起吃糉子,糉子雖好吃,但你們會包糉子嗎?小小的糉子看似不起眼,準備工作可一點兒也不少哦!一大早我們就把糉葉洗乾淨,用水煮開了。

你以爲單單煮好了就行了嗎?當然不是,還要用涼水把它冷卻,這樣糉葉香氣更濃,纔算是備好了。接下來是淘洗糯米,備上自己喜歡的糉餡,比如肉餡、紅棗餡、紅豆餡、花生等等。當然繩子和剪刀也是必不可少的哦!

一切準備就緒後,就開始包糉子了。首先,把糉葉分片挑揀,兩三片重疊爲一組,每兩組進行顛倒擺放,按照合適的角度彎成一個圓錐形,要確保後面的葉片比前面的長,接着加入適當的糯米和餡兒,把後面長的糉葉蓋住整個糉身,左手捏緊兩邊的糉角,右手再給它捏出第四個糉角來,並用繩子紮緊。

扎繩子也是有講究的哦!先咬住繩子的一頭,給糉子繫上好看的紅腰帶,繞的時候一定要繞緊,這樣包出來的糉子吃起來纔有嚼勁。

起初,我包的糉子總是張着大嘴巴。咦?這是爲什麼呢?原來是第四個糉角沒有捏好,它的孩子們(糯米)就從那兒偷偷跑出來了。後來在奶奶的指導下,自己不斷的嘗試,終於包出了一個個完美的糉子。直到中午,我們才忙完,滿滿兩盆糉子終於全都下鍋了。

吃着自己包的糉子,我感覺到這比之前任何一次吃過的糉子都要香,且更有意義,因爲這是我自己努力勞動的成果,更感受到先輩古人的超常智慧和創造實踐能力。

端午糉作文9

端午糉香四處飄

端午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節日,每年,人們都將在這一天包糉子,插艾草,賽龍舟,懷念愛國詩人屈原。今年,外婆又要包糉子給全家吃,我很好奇,糉子究竟是怎麼包的?我決定向外婆請教,自已也包出幾個好吃的糉子來。

一大早,外婆就忙開了,我也趕緊過去幫忙。外婆先將糯米淘好,放在一個大盆裏,又準備了好多塊醃肉,幾個蛋黃。由於還要包肉糉,因此外婆又拿來醬油,往米盆裏倒了些許,攪拌了幾下,米馬上就變成了醬油色,接下來,就要開始包了。

外婆先拿好一張箬葉,手把手教我。她拿住箬葉的兩端,捲成一個漏斗狀,往這裏面加了三大勺米,又在米的中間放上一塊鹹肉,然後將它撫平,看不出一點兒向上凸的痕跡,再將沒有碰到米的箬葉向前折,再將多餘的部分向兩邊折,用手將它捏住。這樣,一個糉子就成形了。接下來,就要在糉子外面縛上白紗線,防止糉子裏面的米漏出來。我先在糉子偏上方的地方繞了幾圈,又在下方更緊地繞了幾圈,最後,把繩子的頭和尾打一個死結,一個糉子就完美誕生了!我興奮極了,也按照剛纔的步驟去做,可是,剛要將肉放進去,“嘩啦”,一下,我手裏的箬葉鬆了,將米全倒了出來。我並沒有灰心,又繼續包起來,可箬葉就是不給我面子,剛包好,要繫繩子了,“沙沙沙”我的“漏斗”漏了,幸好我眼疾手快,將米還有肉全倒在了邊上的米盆裏,這下,我可真是大冬天吃雪糕——涼透心了。外婆過來安慰我:“每件事都有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慢慢來,會包好的。”我又振作起來,經過了十分鐘的努力,我終於親手包好了第一個糉子!之後,我越包越熟練,看着一個個自已包的糉子,我的心裏樂開了花,在這個端午節,我學會包糉子了!

端午節那天,滿屋子都是一股淡淡的糉香,我吃着自已包的糉子,我想這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糉子。端午糉飄香,糉子香,學包糉子的過程更香!

端午糉作文10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糉子,沾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在端午即將到來之際,我早就收到了親戚好友們贈送的糉子,一聞到那誘人的糉香,我就想要親手包糉子。我不停地央求媽媽帶我去外婆家包糉子,這不,她終於同意了!

端午的前一天,我早早地就跟媽媽來到了外婆家,一下車,我就好像幾年沒有見過外婆似的跑向她,並大聲呼喊着:“外婆!外婆!我來啦!”身旁的花草樹木似乎也感受到了我的興奮,紛紛擡起頭、揚起笑臉,向我問好。外婆忙將我和媽媽迎進屋,笑着對我說:“包糉子的材料我早就給你準備好啦,就等你來了。”

我馬上到廚房仔細地把手洗乾淨,隨後來到了材料面前。我拿起一片青青的箬竹葉,再用剪刀剪掉了兩頭尖尖的“尾巴”,將第一片箬竹葉處理好後,就抓起一小把糯米,放在箬竹葉中心,鋪平;接着我又抓起一小把綠豆,放在糯米的上面,同樣把它鋪平;重頭戲來了——鹹鴨蛋黃。我認爲,在糉子裏,這纔是靈魂!我拿了一個鹹鴨蛋黃,將它規規整整地擺在中間,顯示出它尊貴的地位,然後我又拿了一塊醃製好的五花肉,蓋在鹹鴨蛋黃上,再用綠豆和糯米又鋪上一層,糉子的內部就做好了!接着我把兩邊多餘的箬竹葉依次向中間包裹,糉子的大體也做好了,然後再拿兩片箬竹葉將兩邊包起來,最後拿上繩子將糉子緊緊地紮好,再修剪一下,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我和外婆包了許多糉子,我們一起把糉子放入鍋中煮。煮糉子也要講究火候,剛開始煮要用大火煮,等到把鍋裏的水煮開以後,就改用中火煮,用中火大概要煮三四個小時,然後又改用小火慢慢熬燉一個小時左右,糉子就煮好了。經過漫長的等待,我心心念唸的糉子終於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糉子,揭開糉葉,濃濃的糉香撲鼻而來,咬一口細細品嚐,果然是我想象中的味道!

這次包端午糉,讓我體會到了自己動手做美食的快樂。今年的端午糉因爲豐富的餡料美味,更因爲是我親手包的而美味!

端午糉作文11

端午節快到了,我很想包糉子,於是,就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了糉米、糉葉、豆沙和肉,準備回家包糉子。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大盤子,準備把包好的糉子放進大盤子裏。接着,我拿出一個大碗,把豆沙到了進去;然後又拿了一個小碗,把切好的肉裝了進去……

好了!一切準備就緒!

“媽媽,過來教我包糉子啦,我準備好啦!”

媽媽正在晾衣服,一聽到我叫她,趕緊走過來,說:“準備好了,那我們就開始包吧!對了,你是想先包豆沙餡的還是肉餡的啊?”

我想了想,說:“先包豆沙的吧!”

“好吧!”媽媽拿來了黑繩和白繩,說:“要不這樣吧,黑繩用來包肉糉,白繩用來包豆沙糉,你看行不?”我爽快地答應了。“話不多說,趕緊包吧!”媽媽說,“接下來我教你怎麼包糉子。”

媽媽先拿起一片糉葉,把它捲成一個圓錐形,我也學着捲成一個圓錐形,但手一鬆,不小心葉子散開了,“你要緊緊地握住它。”媽媽說。

我又重新捲了一下,終於卷好了。總算完成了這一步,媽媽又說:“接下來,你要把糯米塞進糉葉裏,但不要全塞滿,要留出放豆沙的位置。”我開始把糯米塞進糉葉裏,但糯米不聽話,全灑在了桌子上。媽媽見了,說:“沒關係,再試一試。”我又試了三次,還是沒成功。最後,我試着一手把卷好的糉葉捏緊一些,一手用小勺舀糯米、豆沙,這一次竟然成功了,我興奮極了。

“下一步,你得把口封上。”媽媽說。媽媽把葉子的上面折下來,封了個口。我學着媽媽的樣子,一下子就成功了。

“最後一步了,就是用白繩把整個包好的糉子纏上。”“這一步真是太簡單了!”說着,我就完成了一個糉子。

接下來,我和媽媽一起包了很多糉子,還有肉糉呢,只不過把餡兒換成肉的,繩子繫上了黑的,以便於區分。

第二天,我吃上了香噴噴的糉子,吃上了自己親手包的糉子,我特別有成就感。

端午糉作文12

陶醉着古樸山村滿街滿巷的槐花香,一個如此富有中華民族古樸民風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如期而至。大街小巷的店鋪裏滿是五彩絲線、香荷包、精緻的葫蘆,還有各種風味的糉子,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

然而,記憶中最美好的端午節是在小時候,民俗民風濃厚,簡約而不簡單。

兒時的.端午節是色彩斑斕的。

祖母總會用廉價的五彩絲線捻成繩兒,系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腕。繡一個裝滿香草的刺繡九朵菊花的香荷包。記不得那是怎樣的一種草,很多年再也沒見過,那種香,使荷包獨具魅力。多情的姑娘,會用靈巧的雙手,繡上鴛鴦牡丹,裝上香草,連同一顆含香的心兒,送給心上的人兒。

節日的早上,父母喚醒夢中的孩子,要在太陽升起之前,採摘艾蒿和“大頭花”(不知學名,只知暱稱)。揉着惺忪的睡眼,小夥伴們相約到南山北坡,爭先恐後的摘回一抱艾蒿和大頭花,還可以捎帶採摘可以吃的野百合。

把艾蒿和花朵擺放在每個窗臺,再用桃枝把自己疊制的五彩紙葫蘆懸掛在門前,說是能“辟邪”。辟邪與否我們並不在意,只是覺得那樣的裝扮纔是節日的姿色,只有把這些做好了,心裏才快慰。

揭開鍋蓋,是早已煮熟的糉子和雞蛋鴨蛋,滿滿的,彌散着米香。農家的糉子是用大黃米做的,米要用水浸泡一週時間,包的時候,裏面放入大棗、葡萄乾,吃起來美味,潤滑,香在嘴裏,美在心裏。

端午節,我們要去登山。

在我們附近,有一座西駱駝山。山附近幾個鄉鎮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不約而同的彙集於此。山不算高,但比較險,一側是陡峭的懸崖峭壁,山下是各種灌木、植物花卉,偶爾會有雉雞野兔出沒。最爲神祕的,是在山峯有一隱蔽的山洞。據說裏面有水,小的時候只去過一次,膽小沒敢進去,因此至今在我的心裏仍保持着它的神祕。

因爲神祕,所以嚮往。想着再去登一次山,感受登高臨風的心曠神怡。

今又端午,兒女雖然都不在身邊,母親還是包了一大鍋的糉子,託人送到兒女手裏,那是殷殷的母子情。

剝一顆香甜的糉子,吟一首屈大夫的《離騷》,持一腔亙古彌香的古韻情懷,且酒且歌!

端午糉作文13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端午節,又稱之爲龍舟節、糉子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裏,我們有着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而各個地方又有着各自的習俗,比如賽龍舟、包糉子、掛艾葉、系五色繩等其中包糉子、品糉子是我們全國人民共同的習俗。五月初五這天,最令人難忘的美味就是香噴噴、軟糯糯的糉子。這天,最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活動就是和家人一起包糉子。

每當在五月初五這天和家人一起包糉子,奶奶就會和我們講起端午節的由來。一年年、一次次地聆聽,我對這個傳統故事也是耳熟能詳。傳說這個節日就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政治家屈原面對強秦,積極主張抗秦,卻遭到了國內小人的陷害。後來秦軍攻破了楚國都城,看到自己國家被侵略,屈原大夫心如刀割,抱着石頭投閔羅江而死。楚國人民看到自己愛戴的屈原大夫以身殉國,心如刀割,害怕江裏的魚蝦啃吃屈原大夫的身體,紛紛從自己家裏拿出糯米糰投入江裏。後來,這個活動逐步演變爲全國性的紀念活動。每每聽奶奶講起這樣的故事,從小時候的懵懂無知到現在的逐步懂事,我的心裏也逐步地深深佩服起了這位愛國詩人。

學包糉子了。奶奶早一天就會把上好的糯米和新鮮的糉葉泡好,把上好的紅棗和葡萄乾準備好。在這一天,我們一家一早就圍坐在院子的樹蔭下開始包糉子。包糉子需要把新鮮的糉葉圍成一個漏斗狀,再逐步地把大棗、糯米和葡萄乾一點一點放進去,然後再拿糉葉慢慢地把它們包起來,最後把包好的糉子再拿細繩緊緊地捆起來,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這件事情看起來、說起來都很容易,但是包起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那可是真難,我看了奶奶包了好多年了,直到今年的端午節,才包了一個糉子,樣子雖說不好看,但最起碼沒有把糯米流出來,也算是成功了。聽到奶奶和媽媽表揚的話,我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

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沸騰的開水煮着飄出那一股股的糉葉和着糯米的香味,饞的口水都流出來了。煮熟後,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香氣四溢的糉子,顧不上燙手,剝一個,上面再撒上細細的白糖,那滋味,堪稱人間美味。

五月初五端午節,最香的是糉子的香味,最美的是家人團聚的滋味!

端午糉作文14

時間過得真快,過去那些美好的情景常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讓我們用真誠的筆墨,描繪出這些美好的記憶吧!

今年的端午節,同學們興高采烈地提着自己家裏包的糉子來到學校,這是送給老師的。同學們互相攀比着自己的糉子,誰帶的最大、最多,誰就是最受同學的稱讚和羨慕的人。

到了學校,大家紛紛把一袋袋香噴噴的糉子堆到講臺上。看着這麼多香甜軟糯的大糉子,我心裏美美噠!大家都期待着老師快來,猜測着老師看到這些的高興樣,猜測着老師會說什麼。“老師來了!”不知誰喊了一句,大家趕緊坐好。

一進教室,老師便被這堆成小山的“百家糉”嚇了一跳。弄明白是怎麼回事之後,老師動情地說:“謝謝大家,謝謝你們的爸爸媽媽!大家的心意老師心領了,可是這麼多,老師也吃不完呀,該怎樣處理這些大糉子呢?”看着同學們瞪大眼睛等待結果的樣子,老師笑了,“咱們一塊兒吃掉它們吧!”

這怎麼行?同學們都說:“不行不行!這是我們送給老師的,怎麼能自己吃呢,回去怎麼給爸媽交代啊?”老師開始給大家做“思想工作”了:“老師理解大家的心意。可是這麼多,老師的確是吃不完呀。你們就當幫幫老師的忙,順便也都嚐嚐、品品別人家的味兒,互相點評一下。好嗎?”同學們都被老師說服了,不由得紛紛點着頭說:“行!行!行!”

我們開始分糉子了,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地吃着,老師也和大家一起說說笑笑,吃着糉子。看着我們大口大口的吃着,她的眼神流露出來的分明是母愛!

同學們都說自己在家吃不了多少糉子,可是和同學在一起覺得越吃越好吃,越吃越甜,好像和老師、同學在一起吃比在家裏吃更香、更甜!這就是和無話不說的“親人”在一起所有的獨特情誼吧!

糉子的香氣瀰漫了整間教室,這就是真摯的友誼和濃厚的師生情誼呀!這份“糉情飄香”的美好會永遠留存在我記憶的最深處,它是最美好的,最快樂的。

端午糉作文15

在六月這個扉頁裏,端午節又如期而至,斜風、細雨,每家每戶都瀰漫着糉香,綠油油的糉葉,珍珠般的糯米,好似一鍋珍珠瑪瑙,讓人垂涎三千尺。

俗話說五月鶯歌燕舞,又到糉葉飄香時,端午節又向我們招手走來,伴隨着糉香、肉香、豆香款款而來,但最令我難忘的便是那外婆親手包的糉子。糉子的製作過程並不難,但也只有心靈手巧的人才能勝任,而外婆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前鋒。說到包糉子,那她可是頭頭是道:糉子包之前要先浸透,否則發黃,包起來的糉子不好看。肉餡一定要選用五花肉,不肥不瘦剛剛好。糉葉要捲成漏斗狀,再勺上糯米,五花肉位居中央,再往上裹,將它五花大綁一番,一隻八面玲瓏的糉子就大功告成了。

對了!關於糉子,還有一個感人的愛國故事呢!古時候有位詩人,他叫屈原。他抱着愛國振國之心,卻無奈被逼而投江自殺,百姓們心中十分哀痛與惋惜,爲了紀念他,將這天(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直至今日,都流傳着一個習俗一包糉子。

終於,就這樣一邊卷一邊放,十多隻通體碧綠的糉子整裝待發,在蒸屜裏整齊地碼好,上鍋了!大約煮了十多個小時,屋子裏糉香四溢,沉睡已久的味蕾似乎也被喚醒,我忍着燙從屜籠中拿出一個,小心翼翼地去掉翠綠的外衣,晶瑩剔透的糯米展現了它秀麗的身姿。送入口中,彷彿糉香化作甘甜的汁水,每咬一口,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直朝鼻中鑽來,油而不膩的五花肉恰到好處地中和了糯米的無味,錦上添花地使糯米變得油光發亮,簡直是將色、香、味詮釋得淋漓盡致。

又是一年糉香飄,糉子是端午節的象徵,無論是賽龍舟,還是佩香囊,或是懸艾葉菖蒲,在我看來都比不上外婆包的糉子,因爲那裏包含了她對後代樸實無華的愛春夏秋冬輪迴了一遍又一遍,可我對糉子的愛依舊亙古不變,我們家家戶戶都瀰漫着糉香,在這平凡清香的日子,紀念着偉大愛國詩人一一屈原。

標籤:彙編 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