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佳節糉子飄香作文

又到端午節了,又到了吃糉子的時候,妻買了糉葉和蜜棗交給妻嫂,就等到端午節那天包糉子。

端午佳節糉子飄香作文

糉子是端午節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特有食品,幼小的時候,我就從奶奶那裏懵懂的知道吃糉子爲了表達對屈原的尊敬、懷念之情。我不知道屈原是誰,也不知道爲何吃糉子就是懷念他,刨根問底的問奶奶,奶奶總是神祕的對我說,要想知道是爲什麼,那你就好好學習,學習好了,你就知道了。奶奶的招法還真靈,從那時起,我就知道刻苦的學習,想終有一天我會知道原委。糉子真好吃,我不知道是用什麼做的,平素里根本吃不到,它是一個個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種特殊的含有淡淡清香的葉子,包上一種特殊的白米,做成一種特殊的食品,有的裏面還放有甜甜的棗兒。

孩時的我,家裏窮,一日三餐總是單調的玉米粥、高粱米粥、玉米麪大餅子等粗得不能再粗的食糧,總期望着天天過大年,日日迎小節。吃一頓餃子、一頓白米飯;喝一小碗肉湯;穿一件新的衣服,哪怕這件新的衣服是哥哥穿小了的經過漿洗後而變得很乾淨的;只有那幾天,纔是我夢想的天堂和希望之所在。

城裏人生活的富裕,有講究,他們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節日,農曆的、公曆的,就是七天中的一個禮拜天,他們都得改善一下,而對我們農村的老百姓來說,每年只有春節、正月十五、清明、端午節,中秋節纔算是節日,清明節和端午節又算不上什麼大的節日,只是清明節的時候講究吃豆腐、做鍋貼,煮幾個雞蛋,也就是過節了,端午節呢,有說道,到了過節這一天,大人們早早的就起來了,父親拿着鐮刀進山了,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回來了,濃濃的露水將他的半身都露溼了,他割了一大捆艾蒿、水柳枝條。奶奶則在家中把幾天前就用青麻絲染成的五彩線、小掃帚、荷香包拴在正在熟睡中的我們的脖子上、衣領前、手、腳脖上,意思是掃除身上的疾病,拴住永遠的吉祥。等父親回來後,奶奶又和他一起往艾蒿上、水柳枝上拴好五色葫蘆、五彩線和大一點的小掃帚,分別插到房屋的四周和大門上。所有這些活計都必須在日出之前做完。最忙碌的是母親,她是第一個起來的,忙碌的第一件事就是煮雞蛋、鴨蛋、鵝蛋,滿滿的一大鍋,鹹的、淡的都有,還有幾個極爲特殊記號的雞蛋,是五月初一那天小雞下的蛋,孩子吃了這天的雞蛋,一年肚子不疼。

雞蛋煮好了,母親就開始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淨那翠綠色的糉葉,再一摞一摞地碼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備好後,便一個人坐在米盆前,不厭其煩地一個一個地包着那盛滿情感的糯米糉子,然後就燒火蒸。足足有三個小時左右,一股清香味便撲鼻而來,我們哥幾個圍在母親的身邊焦急的等待着。這時母親就把我們叫到屋裏,端來一大盆蛋給我們分,她先給我們每人一個初一的雞蛋,讓我們吃下,然後就一個雞蛋、一個鴨蛋、一個鵝蛋的`公平地分給我們,懷捧着熱乎乎的蛋,我們高興地合不攏嘴開始四處藏起來,生怕被別人看見偷吃了。

糉子熟了,我們顧不得燙嘴,爭先恐後的搶在手裏,每人端一個小碟等待着母親給我們分白糖,我實在等不及了,就大口的撕咬起糉子來,奶奶看着我的樣子笑得前仰後合,傻孩子,糉子是吃裏面的米,得把皮剝掉。吃着那口感極好的糯米糉子,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這就是幸福的味道吧。

長大了,從教科書上,我知道了屈原,明白了奶奶的話。

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古老的習俗潛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這些年來我也一直效仿這一傳統的習俗,每逢端午節到來,也在家門的上端、房屋檐下插一束束捆艾蒿、葫蘆、五彩線,也學着奶奶的樣子給孩子的手脖上、腳腕上繫上一條條多彩的線,把多少代人傳承下來的美好企盼寄予在這個端午節了。而我唯一不做的就是包糉子,因爲每年的端午節我都要帶着妻兒回家,回家吃母親親手做的糉子······

如今,母親離我而去了。兩年的端午節到來時,我便有一種酸楚之情難以言表。沒有了吃母親親手做的糉子的那份熱切感受,找不回盛滿母親情懷的那份溫存,再無法見到母親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每每見到街市上那各種各樣的糉子,夾肉的、包蛋的、什錦的、蜜棗的。但我總是總感覺那糉子情不濃,意不深。

端午節就要到了。僅藉此文,權作緬懷自己的母親吧,也追憶那些爲所有兒女操勞一生的——偉大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