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鮑叔辭爲宰》閱讀答案

①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爲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瀕於死。”鮑叔對曰:“夫爲其君動也。君若宥①之,其爲君亦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桓公曰:“施伯,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羣臣,故請之。’則予我矣。”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鮑叔辭爲宰》閱讀答案

②魯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於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爲魯國憂矣。”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屍授之。”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爲戮,若不生得以戮於羣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於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寬恕。

6.下列句中的“於”與“欲以戮之於羣臣”中的“於”意義和用法相同一項 (2分) ( )

A.吾祖死於是 B.積於今六十歲矣

C.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D.苛政猛於虎也

7.下列對選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齊桓公想讓鮑叔做太宰,但鮑叔認爲管夷吾更有治理國家的才華,因而向桓公力薦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點暗殺了齊桓公,所以齊桓公耿耿於懷,不能原諒他。

C.施伯識破了齊國的用意,堅決反對將管夷吾送給齊國,足見其洞明局勢的遠見卓識。

D.魯莊公雖有謀臣施伯爲其出謀劃策,但因爲自身目光短淺,最終還是中了齊國的計。

8.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4分)

①桓公自莒反於齊 反: ②君若宥之 若:

③請生之 生: ④如鮑叔之言 如:

9.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譯:

(2)於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2分)

譯:

參考答案:

6.(2分)A 7.(2分)B

8.(4分)①反:同返,返回。 ②若:如果。

③生:使……活下去。 ④如:遵照,按照。

9.(4分)(1) 這不是想殺他,是想用他治理國家。(2分)

(2) 於是魯莊公讓人捆綁(管仲)來交給齊國使臣,齊國使臣領回管仲便離開了魯國。(2分)

譯文

齊桓公從莒國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後),就任命鮑叔牙當太宰,(鮑叔牙)謝絕說:“我,是國君的一個平庸的臣子,您給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凍受餓,就是國君對臣子的恩賜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點。”桓公說:“那個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幾乎死掉。”鮑叔牙解釋說:“管夷吾是爲他的.君主而行動;您如果寬恕他的罪過讓他回到齊國,他也會像這樣的。”齊桓公問:“那怎麼辦?”鮑叔牙回答說:“到魯國去邀請他。”齊桓公說:“施伯,是魯君有智謀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給我,那可怎麼辦呢?”鮑叔牙說:“派人向魯國請求,就說:‘我們國君有個 不好的臣子在貴國,想要把他在羣臣面前處死,所以請求貴國。’那麼就會給我們了。”齊桓公就派使臣向魯國請求,按着鮑叔牙說的做。

齊桓公派人向魯國請求,正如鮑叔牙所說的。魯莊公向施伯詢問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殺他,是想用他治理國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國家一定能在天下如願以償,讓他在齊國,那必定長期 成爲魯國的憂患啊。”魯莊公問:“那怎麼辦?”施伯回答說:“殺了管仲然後把屍體交給齊國使臣。” 魯 莊公準備殺管仲,齊國的使臣(向莊公)請求說:“我們的國君想親眼看着處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羣臣面前殺了示衆,還是沒達到請求的目的呀,我們請求給我們活的。”於是魯莊公吩咐捆綁管仲來交給齊國使臣,齊國使臣領回管仲便離開了魯國。

標籤:鮑叔辭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