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嗟來之食》閱讀答案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嗟來之食》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嗟來之食》閱讀答案

《嗟來之食》閱讀答案1

【甲】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不食嗟來之食

齊大飢。黔敖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故患有所不闢也 (2)所惡有甚於死者。

(3)黔敖爲食於路 (4)其謝也,可食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2)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小題3:【甲】文闡述了一個什麼觀點?孟子是怎樣提出這個觀點?【乙】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小題4:兩篇文章都談到的一個共同話題是什麼?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小題1:通“避”躲避 厭惡 餵養(給吃,給……吃) 道歉

小題2:由此可見,人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他們所厭惡的東西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

我就是因爲不願吃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才落得這個地步

小題3:甲文闡述了捨生取義的觀點;(1分) 以魚和熊掌設喻來引出這個觀點;(1分) 貧者不食嗟來之食。(2分)

小題4:人不能喪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氣(要捨生取義)。(2分) 甲文中列舉“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就是“失其本心”的事例,闡述了人不能喪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氣(要捨生取義)的道理(1分)乙文中貧者即使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也表明了人不能喪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氣(要捨生取義)的道理。 意對即可。(1分)

試題解析:

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要求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解釋進行重點識記。還要求學生對文章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注意“闢”的通假。“食”的通假。重點識記兩個字的含義,常常考到。

小題2: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注意1句中的“是故”“於”的意思。2句中“惟”“以至於”的翻譯。

小題3:閱讀兩文,甲文提出的是“捨生取義”的觀點。以“魚和熊掌”設喻提出“捨生取義”的觀點。乙文,的'題目就是論述的中心。

小題4:仔細閱讀,找出二者的共同點,“不失本心”捨生取義是本心,寧可餓死,不食嗟來之食,也是本心。

《嗟來之食》閱讀答案2

嗟來之食

齊大飢,黔敖①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履②,貿貿然③來。黔敖左奉④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⑤焉。終不食而死。曾子⑥聞之,曰:"微與⑦!

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禮記·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時齊國一富翁。②蒙袂輯履:用衣袖蒙着臉,拖着疲憊不穩的腳步。③貿貿然:眼不明亮的樣子(陳浩:垂頭喪氣之貌)。④奉:捧。⑤從而謝: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⑥曾子:孔子學生,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人。⑦微與:小事情啊。微,細小。與,句末語氣助詞。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⑴黔敖爲食於路 ⑵以待餓者而食之

⑶嗟,來食 ⑷予唯不食嗟來之食

⑸以至於斯也 ⑹可去 ⑺其謝也

2。翻譯下列句子

⑴嗟,來食

⑵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3。這個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爲論據使用?用來證明什麼?

4。你對曾子的話如何理解?

1。①作成食物②吃③吃④我,只⑤這⑥離開⑦道歉

2。⑴喂!來吃!⑵我就因爲不吃侮辱性的施捨的東西,纔到了這樣的地步⑶他吆喝你來吃,可以離開,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3。《談骨氣》從“貧賤不能移”的角度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標籤:閱讀 嗟來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