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嗟來之食讀後感

讀後感1.11W

【篇一:《嗟來之食》讀後感

嗟來之食讀後感

《嗟來之食》這篇短文給我們講述了一位飢餓的窮人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吃富人黔敖帶有侮辱性施捨的食物,最終餓死街頭的故事。

透過這個故事我認爲:每個人都應有自尊,也有維護自己尊嚴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寬容。

每個人都應尊嚴,當尊嚴受到挑釁的時候,要勇於維護自己的尊嚴。歷史上有可殺,不可辱的士;有“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有“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文天祥;還有許許多多“寧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在葉挺軍長的身上,我們體會到那種爲了堅持真理,寧願“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也不願乞求“從狗洞裏爬出”而獲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爲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應對的智者;在十一歲意大利愛國少年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大義凜然的孩童,一個敢於扔掉施捨的孩童……他們都是爲了尊嚴,爲了那比生命還寶貴的尊嚴。在《嗟來之食》這個故事中,從那位衣衫襤褸,餓得少氣無力的窮人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他爲維護自尊而瞪視的目光,而且也感受他鄭重的話語的分量,體現了“人窮志不短”的高貴品格,所以那位窮人開始拒吃嗟來之食是對的。

不會尊重別人,不會寬容別人是短文中那位窮人的缺憾。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黔敖知錯就改,已經道歉,並且尊重了你,這時的施捨絕不是嗟來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體過不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個人都應當珍惜。我想對那位窮人說:“人既要有尊嚴,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礎上,學會寬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應該是我們的心胸!”

【篇二:《嗟來之食》讀後感】

今日鄙人有幸拜讀《嗟來之食》這篇文章,不禁心潮起伏,在爲這位餓者惋惜之時,也認爲他讓自己活活餓死是不明智的舉動。依我愚見,這位餓者活着的理由起碼有四。

理由一:好死不如賴活着

你寧可餓死,也不受“嗟來之食”的氣節曾經讓多少人敬佩。可是,好死不如賴活着,我覺得,就爲了那麼一點顏面,用得着把性命都搭上嗎?你希望用“不受嗟來之食”的方法來成爲大家眼中的“另類”,出人頭地,未免也太傻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如先吃飽喝足,壯壯力氣,再和黔敖理論理論不行嗎?杜甫說過“包羞忍恥是男兒”,宰相肚裏好撐船嘛。連一代威風凜凜的將領——韓信在少年時代都能忍受胯下之辱,你爲什麼不能?今日你忍受的住黔敖的叱喝,纔算是真正的男子漢。

理由二:捲土重來也不遲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你先填飽肚子,再去重創一番大事業,不也挺好的嗎?苦盡甘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自不必多講。如今,你經歷了這樣的磨難,大災過後必有大福!像你這樣一個前途無量的人,居然還白白放棄生命,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真是不明智之舉。

理由三:請顧及他人顏面

既然黔敖都已經向你表示歉意了,你還不原諒他,是不禮貌的表現。成全黔敖的一片好心,也就是成全你自己。你這樣餓死了固然風光無限,成爲了人們眼裏的錚錚硬漢,卻讓黔敖顏面掃地,倍受後人的責怪,錯誤的人是你呀!

理由四:想想你的家人

請君三思:你一死,母親將會失去兒子;妻子將會失去丈夫;孩子將會失去父親。家中的頂樑柱將會坍塌!上有老,下有小的你——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怎麼可以輕易放棄生存的希望。生命的火苗是脆弱的,你要它熄滅,它就熄滅,然而,它又是頑強的,你要它繼續燃燒,它就繼續。如果你繼續活在世上,你雖沒有錢財,但你有愛啊,它足以讓你渾身充滿了力量!

這位餓者是一例反面教材,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知道:做事要三思而後行,當遇到困難或羞辱的時候,不能被一時衝動擊昏了頭腦,要想想退路,讓自己好好地活着,纔是對家人和社會最好的交代。

【篇三:《嗟來之食》讀後感作文

徐悲鴻曾說過:“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讀完《嗟來之食》,我感悟頗深。

《嗟來之食》主要寫了齊國發生大饑荒,黔敖在大路旁邊擺設了食物,施捨給災民。但有一個人因爲黔敖侮辱性的施捨,不吃“嗟來之食”,最後被活活餓死的故事。

讀完這個故事,我認爲每個人都應有尊嚴,當尊嚴受到挑釁的時候,要勇於維護自己的尊嚴,做一個有骨氣的人。在《嗟來之食》這個故事中,我從那位衣衫襤褸,餓得少氣無力的窮人身上,感受到了“人窮志不短”的'高貴品格。

在我的身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有一天,我和媽媽去書店買書,在門口看見了一一個聾啞人擺着一張桌子在那寫書畫。他的字是那麼剛經有力,圍觀的羣衆都讚不絕口。媽媽也掏錢買了幾副字畫,回家留作紀念。我們正要走時,來了一個戴眼鏡的年青人,穿着西服,一副很有錢的樣子,只見他丟下100元在桌子上便長揚而去。那個聾啞人拿起錢就追了上去,咿咿呀呀指手劃腳,手裏拿着一副字畫要送給他,意思說:“我不要你的施捨,字畫留給你作留念吧。”年青人不知好歹,把字畫扔在地上,嘴裏還不停地叨叨。這時聾啞人拉着他不放,兩個人還爭了起來,聾啞人把錢還給了他,年青人毫無辦法,知道自己錯了,沒有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勞動成果。在衆人的譴責下,他灰溜溜的走了。

不會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尊嚴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我們應該向《嗟來之食》中的窮人學習,做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人,因爲尊嚴無價。

【篇四:《嗟來之食》讀後感】

今天,我學了一篇文章《嗟來之食》。主要內容是:有一年,齊國發生了大饑荒,富有的黔敖在路邊擺放了攤子,準備施捨給逃生的人。有一個人走了過來,他已經有氣無力了,這時,黔敖拿來食物給他吃,可那個人不吃。黔敖向他道歉了,他還是不吃,最後,他餓死了。

我讀了這篇文章,陷入了深思:我覺得這個人太固執了,如果黔敖沒有禮貌,你當然可以不吃,但是黔敖已經向你道歉了,你就應該吃了

【篇七:讀《嗟來之食》有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嗟來之食》這篇文章,讀了這個故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個故事發生在古時候的齊國。有一年齊國出現了大面積的饑荒,有錢人黔熬給災民施捨食物、大家都樂於接受施捨,因爲食物是人生存下來的最基本條件。可在這次施捨中有個災民寧願餓死也不接受施捨。在他的思想裏那個有錢人的施捨是對他來說是一種侮辱,爲了自己的尊嚴不受侮辱、他選擇了守護尊嚴、放棄生命。

我很佩服這個人的精神、他爲了尊嚴而不受嗟來之食,可這是帶有遺憾的佩服、不希望有的佩服。我覺得爲了骨氣賠上性命、划不來。人的生命偉大而寶貴、一次性的生命不會有第二次,他應該接受施捨、保護生命再幫助別人、愛護親人。我在佩服的同時感覺他是很固執的、爲什麼要理解爲嗟來之食、爲什麼不理解爲借來之食。無論是什麼之食、首先要選擇活下來,活下來再償還別人的幫助、選擇放棄生命的思想是極端的錯誤。

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與餓死不吃嗟來之食的故事形成強烈對比。勾踐爲了打敗吳王、選擇的是屈服於吳王、奉承吳王、承受吳王的羞辱、再臥薪嚐膽以積蓄能量、利用機會打敗吳國,獲得勝利。還有韓信甘願忍受胯下之辱、如果韓信選擇不怕死揮劍刺向那屠夫、屠夫死、他也會死,韓信選擇從屠夫胯下鑽過、避過禍端求得平安,日後跟隨劉邦建功立業被封爲淮陰侯,他報答了漂母,但並末報復那個屠夫,而是把他找來,任命他爲下級軍官。

我覺得韓信的選擇很正確、如果故事中主人公選擇接受食物不被餓死、憑他的個性一定會有所成功,之後再去報答施捨他的人,像韓信那樣做該多好呀!可放棄尊嚴是很難的,想韓信當時的選擇也很痛苦。

尊嚴使一個人變得不再醜陋、使美麗成爲永恆,但是相比之下生命更加寶貴,因爲一個人的尊嚴、夢想的實現、成功與否取決於有沒有生命,沒了生命就沒有夢想、沒有成功。

【篇八:《嗟來之食》讀後感】

《嗟來之食》是一則成語故事,說的是一位有志氣的災民因爲不吃別人施捨的糧食而餓死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年,齊國出現了大饑荒,到處都是逃荒要飯的人。富人黔敖好心賑濟災民,在路邊擺設了食物。有一個人餓得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黔敖大聲衝他吆喝說:“喂!吃吧!”沒想到那人卻瞪視着黔敖,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後來,雖然黔敖賠了禮道了歉,可那人直至餓死也沒有吃黔敖施捨的飯食。有學問的曾子認爲這個災民太固執了。他說:如果別人不客氣地招呼你,你可以走開,但當別人已經道歉時,就應該吃了。

這個故事後來廣爲傳頌,在民間還有了“志者不吃嗟來之食”的說法。讀完這個故事,我認爲曾子的評論是有道理的。人應該識時務,凡事多考慮利弊。有志氣固然好,但過於固執就不對了。比如說,這兩天江西省發生了地震,爲了避開餘震帶來的傷害,許多人冒着寒夜的潮氣露宿在外。這個時候,全國乃至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如果江西受災的羣衆只講骨氣,志氣,拒絕外來幫助,那麼,很可能會有許多體弱多病的老人、孩子會生病,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就像1976年中國唐山市發生震驚世界的大地震,卻堅持要自力更生,拒絕世界其他國家幫助那樣,造成重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中國人自古就講尊嚴、志氣,但凡事要視情而定,如今,我們國家也比從前更加實際了。江西地震剛發生,就公佈出接收捐款捐物的賬號,在大家的共同幫助下,相信受災的江西人民會很快渡過難關的。

所以,我認爲,《嗟來之食》這篇短文告訴我們,人不應該太固執、太狹隘。既要勇於幫助別人,也要愉快地接受來自他人的善意幫助。不要因爲過於講究面子而做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