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15篇

在各個領域,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閱讀題,這時最離不開的就是閱讀答案了,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算得上好閱讀答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15篇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1

閱讀《小石潭記》的節選文字,回答9—11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9.下面句中的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水尤清冽

冽:涼B.卷石底以出

卷:彎曲C.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可以D.乃記之而去

去:離開

10.下面句中的加點詞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D.其岸勢犬牙差互

11.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寫隔竹林,聞水聲,“伐竹取道”才見小潭的經過,給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寫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二者相互映襯,具有畫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爲“其境過清”,面對悄愴之景,作者心境不免淒寒悲涼。

D.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繪之中,直抒胸臆,表達了被貶流放的憂傷怨憤。

閱讀文言文,(本大題共3小題,共7分。)

竹似賢,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體道④;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⑤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⑥名行⑦,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爲庭實焉。

【註釋】

①本:根。②建:樹立。③倚:偏頗。④體道:包含仁德。⑤虛受:虛心接受。⑥砥礪:磨練。⑦名行:名節操行。

1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2分)

(1)竹本固 固:

(2)夫如是 如是:

13.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故君子人多樹爲庭實焉。

14.文中“竹似賢”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2分)

答案

9.C

10.A

11.D

12.(1)穩固 (2)像這樣(2分)

13.因此君子大多種植竹子,作爲庭院中的觀賞物。(3分)

14.竹“本固”“性直”“心空”“節貞”,如同君子的美德。(2分)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2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⑴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

⑵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_

⑶俶爾遠逝__________________

⑷乃記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

⑸其岸勢犬牙差互____________

⑹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課文多角度描寫景物,其藝術手法主要有:

①點面結合。如寫石:“____________”是面,“爲坻,爲嶼,爲嵁,爲巖”是點。

②遠近交錯。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

③動靜結合。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____________”是動。

④虛實相生。如“潭中魚可百許頭”表面寫____________,實爲寫____________,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4、下列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作者把地處幽僻的小石潭作爲描寫對象,意在借荒遠之景,寓貶謫之怨,傾抑鬱之情。

B、作者善於捕捉景物的特徵。如鳴佩環的水聲、參差披拂的枝頭蔓、空遊無依的魚兒、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樹環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繪就成一幅美妙的圖畫。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採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

D、本文語言凝練。寫卷石的形態各異,僅用了“坻”“嶼”“嵁”“巖”四字刻畫;寫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寫環境的清新和心緒的煩躁,僅用了“過清”二字加以揭示。

參考答案:

1、⑴向西

⑵表示約數。

⑶忽然。

⑷就。

⑸像狗的牙齒那樣。

⑹因爲

2、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過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長蛇爬行那樣彎曲,有的地方露出來,有的地方被淹沒了,隱隱約約可以看得出。(意對即可)

3、全石以爲底;俶爾遠逝;魚;水

4、D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3

小石潭記

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面加框詞在文中的意思。

(1)悽神寒骨( )

(2)其岸勢犬牙差互( )

(3)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4)悄愴幽邃(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是否矛盾,應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使……悽;(2)參差不齊;(3)向西;(4)憂傷的樣子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

(2)我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空無一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

3、不矛盾。樂是優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意思對即可)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4

【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在人間,則可爲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爲之悵然!——元結《右溪記》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 以其境過清 ( ) ② 不可名狀 ( )

11.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②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12.兩文各寫出了水怎樣的特點,分別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13.兩文在寫法上有什麼共同點?試舉一例說明。(2分)

10.答案 :① 因爲 ② 說出

評分:每小題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11.答案 :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

② 美好的樹木與奇異的山竹投下的陰影,互相遮映。

評分:每小題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

12.答案 :甲文:清澈透明,側面(間接)描寫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寫

評分:每小題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

13.答案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寫小石潭的幽美、淒寒,表達了作者孤寂悲涼的心境。

評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5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0-13題。(16分)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記》,有刪節)

【乙】道洲城西百餘步,有小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①,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②木異竹,垂陰相蔭③。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④之所遊處;在人間,則可爲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爲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爲亭宇,植鬆與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勝。爲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元結《右溪記》,有刪節)

【註釋】①攲(qí)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②休:美好。③陰:樹蔭。蔭: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⑤裨(bǐ):使。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⑴悽神寒骨( ) ⑵悉皆怪石( )

⑶不可名狀( ) ⑷爲之悵然( )[來自:中國學考頻道]

11.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都邑之勝境 無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B.以裨形勝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C.乃疏鑿蕪穢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D.以其境過清 其真無馬也(韓愈《馬說》)

12.翻譯下列句子。(6分)

⑴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⑵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2分)

⑶爲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2分)

13.【甲】【乙】兩文的作者帶我們去“小石潭”和“右溪”遊覽了一番,請你向同學概括介紹“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處。(3分)

① ② ③

參考答案:

10.(4分)⑴使……淒涼 使……感到淒涼(悽清) ⑵全,都。 ⑶說出 ⑷失望,失意,惆悵

11.(3分)C於是,就。 A結構助詞,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來/因;D它的/表推測語氣,恐怕。

12.(6分)

⑴(2分)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牙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得分點:“犬牙”,像狗地牙齒,1分;“差互”,相互交錯,1分。)⑵(2分)這條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適合隱士遊覽和居住的地方。(得分點:若,如果,1分;宜,適合,適宜,1分。意思對即可。)⑶(2分)因爲溪在州城之右(的右邊),就命名它爲“右溪”。(得分點:“爲”,因爲,1分;“命”,命名,1分。意思對即可。)若整體翻譯不通順,酌情扣分。

13.【甲】【乙】兩文的作者帶我們去“小石潭”和“右溪”遊覽了一番,請你向同學概括介紹“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處。(3分)

①都地處荒郊,少有人來。(從【甲】文中的“寂寥無人”和【乙】文中的“無人賞愛”等語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爲底、爲岸(從【甲】文中的“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兩岸,悉皆怪石”等語可以看出。)③景色都很優美。(從【甲】文中的“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異竹,垂陰相蔭”等語可以看出。)④都能使人產生淒涼、惆悵之感。(從【甲】文中的“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爲之悵然”等語可以看出。)(每寫出1點得1分,無需舉出相應的語句。得滿3分爲止。意思對即可)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6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4題。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記》,有刪節)

【乙】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①,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②木異竹,垂陰相蔭③。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④之所遊處;在人間,可爲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爲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⑤爲亭宇;植鬆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爲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元結《右溪記》,有刪節)

【註釋】 ①攲(qí)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②休:美好。③陰:樹蔭。蔭: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⑤俾(bǐ):使。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1)斗折蛇行()

(2)悽神寒骨()

(3)不可名狀()

(4)爲之悵然()

2.下列句中加粗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則可爲都邑之勝境乃記之而去

B.以其境過清 卷石底以出

C.潭西南而望 而置州以來

D.爲之悵然佁然不動

3.翻譯下列句子。

(1)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兩文的作者帶我們去“小石潭”和“右溪”遊覽了一番,兩者同中有異。(1)請你向同學概括介紹“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處。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2)兩文各寫出了水怎樣的特點?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像北斗七星;使……感到淒涼(悽清);說出失望;失意,惆悵

2.D

3.(1)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2)這條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適合隱士遊覽和居住的地方。

4.(1)①都地處荒郊,少有人來。從【甲】文中的“寂寥無人”和【乙】文中的“無人賞愛”等語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爲底、爲岸。從【甲】文中的“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兩岸,悉皆怪石”等語可以看出;

③景色都很優美。從【甲】文中的“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異竹,垂陰相蔭”等語可以看出;

④都能使人產生淒涼、惆悵之感。從【甲】文中的“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爲之悵然”等語可以看出。(意思對即可。)

(2)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7—20題。(共10分)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記》

【乙】鈷鉧潭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勢峻,蕩擊益暴,齧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餘,有樹環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①遊也,一旦款門②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③之委積④,既芟⑤山而更居,願以潭上田貿財⑥以緩禍。”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⑦,延其檻,行其泉⑧於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潀⑨然。尤與中秋觀月爲宜,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⑩。孰使予樂居夷○11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鈷鉧潭記》

注:①亟(qì):多次。②一旦款門:一天早晨來敲門。③私券:私人借據,指債務。④委積:積累,堆積。⑤芟(shān):除草,這裏指開荒。⑥貿財:換錢。⑦崇其臺:把臺再修高些。⑧行其泉:溝通泉水。⑨潀(shōng):小水流入大水的聲音,這裏指水流到潭裏的聲音。⑩迥:遼遠。○11居夷:居住在邊遠地方。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2分)

(1)潭中魚可百許頭( )

(2)斗折蛇行( )

1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19.有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也印證了這句話?請作簡要分析。(3分)

20.以上兩文都爲柳宗元所作,都寫了潭,但有所不同:前文主要突出景物的__________,後文主要突出景物的清秀;前文抒發了作者_______ 的情感,後者透露了當地農民_______的生活境況。(3分)

 參考答案:

17.大約;像北斗星一樣。(2分)

18.(1)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2分)(2)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2分)

19.作者先看到小石潭的景色是樂的、愉快的,但想到前途的艱險與渺茫,小石潭在他眼中則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單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3分)

20.清幽 悽苦 困苦 (每空1分,共3分)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8

(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小石潭記》)

(乙)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潭中魚可百許頭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B.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C.皆若空遊無所依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D.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10.下列對文段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甲文以動靜結合寫魚似與遊者相樂,乙文以 出遊從容體現魚之樂,其用意都是借魚樂來抒發作者愉悅的心情。

B. 甲乙兩文都寫了人在遊賞自然風景時的感受,但甲文側重寫景,寓情於景 。乙文則以景切入,重點在寫人記事,刻畫人物形象。

C. 甲文的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莊子對外界的認識都帶有欣賞的態度,善於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來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他們都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D. 甲乙兩文都用了對比。甲文以作者先樂後憂的對比,表明作者融身自然美景的歡樂只是暫時的,悽苦纔是他感情的主調。乙文以莊子和惠子認知態度的對比,反映了這對朋友因共同好辯而擁有的生活情趣。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⑴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參考答案:

9.(3分)D

10.(3分)A

11.(4分)(評分說明:關鍵詞有一個詞沒解釋到位扣1分)

(1)(2分)那石岸的形狀象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關鍵詞:犬牙、差互)

(2)(2分)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關鍵詞:固、全)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9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乙】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皇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光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輟,參差披拂。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⑴民橋其上 橋:

⑵逾石而往有石泓 逾:

⑶北墮小譚 墮:

⑷卷石底以出 卷: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 其側皆詭石怪木 安陵君其許寡人

C. 然卒入於渴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D.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⑴其長可十許步。

⑵風搖其巔,韻動崖谷。

4.甲乙兩段文字所描寫的水,各有什麼特點?請簡要概括。

[參考答案]

1.⑴搭橋,架橋 ⑵越過,經過) ⑶落入 ⑷彎曲,翻卷

2.C

3.⑴它的長度大約十來步。⑵山風吹動樹梢,悅耳的聲音響動山谷。

4.甲文:清澈幽深,鳴聲多變。乙文:譚水清冽,水聲悅耳。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10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吳均《與朱元思書》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記》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猛浪若奔 奔______________

(2)蟬則千轉不窮 轉______________

(3)潭中魚畝百許頭 許______________

(4)以其境過清以______________ 清______________

2.下列成語中的“過”字與“以其境過清”中的“過”字意思不同的是()

A.過猶不及

B.矯枉過正

C.文過飾非

D.言過其實

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語句的意思。

(1)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與朱元思書》選段中描寫“水”的語句有___________;《小石潭記》選段中指寫“水”的語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兩篇文章都突出了“水”____________的特點。《與朱元思書》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趣,《小石潭記》抒發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緒。

參考答案:

1.(1)飛奔的馬;(2)通”囀“,婉轉發聲;(3)大約;(4)因爲;冷清

2.C

3.(1)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峯,就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那些整日忙於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優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一條小溪曲曲折折,時隱時現;

(3)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寞極了,幽深極了

4.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其箭,猛浪若奔;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清澈見底;淡泊名利、愛慕美景(或愛慕美景、避世退隱);被貶官之後孤悽悲涼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11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乙】觀第五泄①記(節選)

袁宏道

從山門右折,得石徑。數步,聞疾雷聲,心悸。山僧曰:“此瀑聲也。”疾趨度石罅②,瀑見。瀑行青壁間,撼山掉③谷,噴雪直下,怒石橫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後注,水態愈偉,山行之極觀也。遊人坐欹⑥巖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絲,虛空皆緯,至飛雨瀉崖而猶不忍去。暮歸,各賦詩。所目既奇,思亦變幻恍惚。

注①第五泄:第五級瀑布。在今浙江諸暨境內,此處有五大瀑布,當地人稱瀑布爲“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旅遊勝地。②罅(xià):縫隙,裂隙。③掉:搖動。④怒石橫激:突兀的岩石橫攔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轉折。⑥欹(qī):斜靠。

1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日光下澈( ) (2)其岸勢犬牙差互( )

(3)疾趨度石罅( )(4)山行之極觀也( )

15.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

(1)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2)數步,聞疾雷聲,心悸。

16.請從【甲】【乙】兩段文字中各找出一個表現水的特點的字。(2分)

(1)《小石潭記》:

(2)《觀第五泄記》:

17.兩篇選文,讓我們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氣勢,其中分別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填入下表。(4分)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12

文言文閱讀

【甲】①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①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10.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皆若空遊無所依 依:依託。

B.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鬥:北斗星。

C.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通:互相通達。

D.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同“乃記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B.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D.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傷仲永》

12.下列對文段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從側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從乙文“不足爲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擾這裏的生活。

C.甲乙兩文都寫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發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

D.從表達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側重於描寫,乙文第②段側重於敘述。

參考答案

10.B 11.D 12.C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13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

小題1:解釋劃線的字.(4分)

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岸勢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2:用/標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4分)

(1) 潭 中 魚 可 百 許 頭

(2)其 岸 勢 犬 牙 差 互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6分)

①斗折蛇行,明滅可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悽神寒骨,悄愴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作者描寫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6分)

參考答案:

小題1: 以:因爲 差:交錯

小題2:(1) 潭 中 魚 / 可 百 許 頭 (2)其 岸 勢 /犬 牙 差 互

小題3:①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②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小題4: 幽靜 或:幽深冷寂的氣氛 孤悽悲涼的心情

小題1:

試題分析:“以”在古文中意思比較多,有“因爲”“把、用、憑藉”“認爲”“來”等義,本句中是“因爲”,“差”是多音字,本句中讀cī,意爲“交錯”。

小題2:

試題分析:先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劃分句子的主謂成分劃開即可。其它的附屬成分之間無須劃分。

小題3:

試題分析:解釋清楚字詞,“鬥折”:像北斗星曲曲折折;“明滅”,忽隱忽現;“可”:能夠;“悽”,使……感到淒涼;“神”:內心;“骨”,身骨;“寒”:使……感到寒冷,“悄愴”:悲涼;“幽邃”:幽深。

小題4:

試題分析:抓住最後一段中“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一句分析,也可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來理解。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14

《石渠記》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輟,參差披拂。……乃記之而去。

【註釋】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箭:小竹。 ③庥:同“休”,休息。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含義。(4分)

(1) 民橋其上 ( ) (2 )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墮小譚 ( ) (4)心樂之 (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 風搖其巔,韻動崖谷。(2分)

(2) 青樹翠蔓,蒙絡搖輟,參差披拂。(2分)

【小題3】甲乙兩段文字所描寫的水,各有什麼特點?請分別簡要概括。(4分)

【小題4】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遊記,試說說作者觀魚和遊覽結束時的心情分別是怎樣的?爲何有這樣的變化?(4分)

答案

【小題1】(1)橋: 建橋、架橋。(2)逾:過、越過。(3)墮:落入。(4)樂:以……爲樂

【小題1】(1)風吹動着山頂,像美麗動聽的音樂,在山崖和山谷間迴盪。(2分)

(2)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莖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2分)

【小題1】甲文:清澈幽深,鳴聲多變; 乙文:清澈透明,水聲悅耳。

【小題1】先“樂”後“憂”(2分)。作者被貶謫後心情抑鬱,因而寄情山水尋得歡樂。但這種歡樂只是暫時的,一經小石潭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就流露出來。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1)“橋”在此爲“動詞”,意思爲“建橋”。(2)“逾”根據語境,意思爲“超過”。(3)“墮”根據語境意思爲“落入”。(4)“樂”在此爲“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爲“以----爲樂”的意思。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言字詞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學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爲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爲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在理解時,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1】試題分析:翻譯(1)時,注意“巔是山頂的意思,韻是像----音樂的意思,動是迴盪的意思”,翻譯時還要使整個句子保持完整性、流暢性。翻譯(2)時,注意“蒙是覆蓋的意思,絡是纏繞的意思,綴是連接的意思,參差是長短不齊的意思,披拂是隨風而動的意思”,翻譯時還要使整個句子保持完整性、流暢性。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點評:文言翻譯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翻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對於初中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因爲中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

【小題1】試題分析:甲文中“其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小”體現出水具有“清澈幽深、鳴聲多變”的特點。乙文中“如鳴佩環,水尤清冽”體現出水具有“清澈透明、水聲悅耳”的特點。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點評:分析文章的內容,關鍵在於讀懂文章的內容,然後根據文章的意思,分析出甲乙兩段水的特點即可。

【小題1】試題分析:作者柳宗元被貶永州,心情鬱悶,因而把心情寄託于山水之情,但快樂的心情只是暫時的。所以分析作者心情變化的原因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小石潭悽清的環境”來分析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的能力。

點評: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原因,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之上,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當時的生活處境來分析即可。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15

[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 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峽》

[乙]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丙]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注:①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 白帝城,忽聞赦書,旋即放舟東下江陵,寫下此詩。)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4分)

(1) 雖乘奔御風 (2) 潭中魚可百許頭

(3) 其岸勢犬牙差互 (4)以其境過清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 ,迴清倒影。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小題3】《早發白帝城》和《三峽》,同樣寫猿聲,其作用有何不同?(4分)

【小題4】[甲][乙]文中劃線句子都描寫了水,分別突出了水的什麼特點?描寫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3分)

【小題5】下面句中分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⑴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⑵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答案

【小題1】(1)即使(2)大約(3)像狗的牙齒一樣(4)因爲

【小題2】(1)在春冬兩個季節,雪白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潭水,倒影着各種景物的影子。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

【小題3】《早發白帝城》用猿聲襯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峽》用猿聲帶哀轉久絕表現峽谷 幽長的特點,渲染了秋天三峽的蕭瑟氣氛。

【小題4】[甲]文中句子寫出三峽水流湍急、水勢險惡的特點。[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

間接描寫(或側面描寫)

【小題5】(1)從字裏行間流露出輕鬆喜悅之情。

(2)流露出作者內心孤寂、淒涼、壓抑、憂傷的思想感情。

標籤:小石 潭記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