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論根本策閱讀答案

論根本策

論根本策閱讀答案

石介

民者,國之根本也。善爲天下者,不視其治亂,視民而已矣。天下雖亂,民心未離,不足憂也;天下雖治,民心離,可憂也。人皆曰“天下國家”,孰爲天下?孰爲國家?民而已。有民則有天下,有國家;無民則天下空虛矣,國家名號矣。空虛不可居,名號不足守。

然則民其與天下存亡乎!其與國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國,大臣不能亡國,惟民能亡國。民,國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葉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紂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漢有平城之危、諸呂之難、七國之亂、王莽之篡,漢終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變,祿山之禍,思明、朱泚、宗權、希烈①諸侯之叛,唐終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國,民心尚在也。觀漢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結民心之固。王莽篡奪,漢已亡矣,而民尚思漢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興。武氏、希烈之亂,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終至於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漢,武氏、祿山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雖以百里,雖以匹夫,猶能亡國。湯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陳勝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雖四夷、諸侯、大臣,不能亡國,況匹夫乎!民之叛也,雖匹夫猶能亡國,況四夷乎!

噫!爲天下國家者,可不務民乎?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之謂,蓋不敢( )萬乘驕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輕侮( )鰥寡。民雖匹夫也,有義勇,有豪傑,有奸雄。伊尹、呂望,義勇也;陳勝,豪傑也;黃巢,奸雄也。伊尹、呂望不忍桀紂之民塗炭,憤於耕釣,佐湯武,放桀伐紂,義勇矣。夫黃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飢,聚兵以擾天下,奸雄矣。籲!昏官庸吏不知民爲天下國家之根本以草芥視民以鹿豕視民故民離叛國家傾喪。

嗚呼!民可忽哉?臣觀太祖、太宗、真宗陛下養民勤矣,愛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縣令濫也,差役重也,貢獻勞也,兼併盛也,遊惰衆也。今欲息民之困,在擇郡守縣令,省差役,罷貢獻,寬館驛,久使任,抑兼併,斥遊惰。

臣謹求其利病而各著於篇。

(選自中華書局《徂徠石先生文集》,有刪改)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夫黃巢伺唐之隙 伺:探察

B.今欲息民之困 息:使……停止

C.爲天下國家者,可不務民乎 務:致力

D.空虛不可居,名號不足守 居:居住

10.將文言虛詞以此填入文中括號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

孟子之謂,蓋不敢( )萬乘驕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輕侮( )鰥寡

A.因 也 以 B.因 焉 之

C.以 矣 於 D.以 也 於

11.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昏官庸吏不知/民爲天下/國家之根本以草芥/視民以鹿豕視民/故民離叛/國家傾喪

B.昏官庸吏不知民爲天下/國家之根本/以草芥視民/以鹿豕視民故/民離叛國/家傾喪

C.昏官庸吏不知民爲天下/國家之根本/以草芥視民/以鹿豕視民/故民離叛/國家傾喪

D.昏官庸吏不知民爲天下/國家之根本/以草芥視民/以鹿豕視民故/民離叛/國家傾喪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段提出觀點“民者,國之根本也”,論述了民心之離否與天下治亂的關係,分析了“天下國家”的本質,認爲有民衆纔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針對民衆與天下存亡、國家盛衰的關係展開了闡述。他列舉歷史上“得民心”與“失民心”的諸多事例進行對比論證。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歷史,深曉“民乃根本”之理,永存“養民”之“愛心”,採取措施來鞏固民心,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D.全文觀點鮮明,作者在結尾點明瞭寫作意圖。作者運用引用、對比等手法論證,排比句、感嘆句的使用增添了文字的感染力與說服力。

卷Ⅱ(共114分)

四(共24分)

13.把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善爲天下者,不視其治亂,視民而已矣。(3分)

(2)民之叛也,雖匹夫猶能亡國,況四夷乎?(3分)

⑶伊尹、呂望不忍桀紂之民塗炭,憤於耕釣,佐湯武,放桀伐紂,義勇矣。(4分)

參考答案

9.D(D.居:停留,存在。)

10.D。

11.C。

12.C(“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歷史”有誤。本文是石介給宋仁宗趙禎所上的《論根本策》的奏議。作者是說,當朝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陛下注重休養民衆可謂盡心,愛惜民力可謂周到。是爲當朝陳說解決辦法而舉的事例)

13.(10分)

(1)(3分)善於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還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亂),而是看人民如何。(“爲”“治亂”“視”各1分)

(2)(3分)民衆叛離,即便是一個普通民衆猶能亡國,何況四夷呢!(“叛”“雖”“亡”各1分)

⑶(4分)伊尹、呂望不忍心桀、紂的民衆陷於水深火熱,在耕田垂釣生活中決心努力,輔佐商湯、周武王,流放夏桀、討伐紂王,是義勇之人啊。(“塗炭”“憤”“放”判斷句式各1分)

【參考譯文】善於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還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亂),而是看人民如何。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天下即使混亂,民心沒有背離,不足以擔憂;天下即便太平,(如果)民心離散,足以憂慮。人們都說“天下國家”,什麼是天下?什麼是國家?民衆而已。有民衆就有天下,有國家;沒有民衆,那麼天下就會空虛(不充實)了,國家只是個名號了。(國家)空虛就不能夠長久存在,國家的名號不足以堅守。這樣看來,民衆大概決定天下的存亡啊!可能決定國家的衰盛啊!

自古以來,四方民族(騷擾、叛亂)不能夠使國家滅亡,大臣(作亂)不能使國家滅亡,只有民衆能使國家滅亡。民衆是國家的根本,從沒有根本滅亡可是枝葉(卻)能夠儲存的。夏桀滅亡是因爲(失去)民衆,商紂滅亡也是因爲(失去)民衆,秦朝滅亡也是因爲(失去)民衆。漢朝雖然有漢高祖平城被圍之危險、諸呂作亂、七國叛亂、王莽篡權,漢朝這期間沒有滅亡,是因爲民心沒有離散。唐朝有武氏之變亂,安祿山謀反之禍亂,(史)思明、朱泚、宗權、希烈諸侯的反叛,唐朝這期間沒有滅亡,是因爲民心沒有離散。

四夷(不臣服)、大臣(叛亂)並非不能使國家滅亡,而是民心還存在。觀察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他們都有用以團結民心使之堅固的方法。王莽篡奪奪位,西漢已經滅亡了,可是民衆還在思念大漢的恩情,故而光武帝(劉秀)得以憑藉民心由西漢衰微而中興(建立東漢)。武氏、希烈變亂,大唐已經滅亡了,可是民衆還在思念大唐的恩情未已,故而唐朝終於支撐了近三百年。王莽等人不能使漢滅亡,武氏改制、祿山等人入侵不能使唐朝滅亡就是這個道理。民衆叛離,即便是憑藉百里的.土地,即使憑着一個普通民衆,還是能使國家滅亡。商湯憑藉七十里(大小)滅亡夏朝,周文王憑藉百里滅亡殷商,陳勝憑藉普通個人滅亡秦朝就是這個道理。哎!民衆不叛離,即便是四夷、諸侯、大臣,不能使國家滅亡,何況一個普通民衆呢!民衆叛離,即便是一個普通民衆猶能亡國,何況四夷呢!

哎!管理天下國家,可以不去致力(重視)民衆嗎?《書》上說:“值得敬畏的不是民衆。”孟子說:“民衆最值得重視,社稷江山次於民衆,國君相比(民衆、社稷)較爲輕微。”孟子的這種說法,大概是說(君主)不敢憑藉萬乘之尊而輕視民衆。所以古代的天子看重民衆,不敢輕視、怠慢鰥寡之人。民衆雖然是普通人,有義勇,也有豪傑,有奸雄。伊尹、呂望,都是義勇之人;陳勝是豪傑;黃巢是奸雄。伊尹、呂望不忍心桀、紂的民衆陷於水深火熱,在耕田垂釣生活中決心努力,輔佐商湯、周武王,流放夏桀、討伐紂王,是義勇之人啊。黃巢等候唐朝衰亡的間隙,趁着民衆飢寒,積聚士兵侵擾天下,是奸雄。哎呀!昏官庸吏不知民衆是天下、國家的根本,看待民衆如草芥,看待民衆如鹿豕,故而民衆離心背離,天下國家傾覆滅亡。哎!民衆能夠忽視嗎?臣檢視當朝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陛下注重休養民衆可謂盡心,愛惜民力可謂周到了,然而天下民衆困苦,這是什麼原因呢?郡守縣令過多,差使勞役繁重,供奉君王太疲憊了,土地兼併太厲害了,放縱懈怠衆多啊。現今想要解決民衆的困苦,在於選擇郡守縣令,減少差役,停止供奉君王,抑制土地兼併,責備那些放縱懈怠的行爲。我謹慎地探求其中的利病,並且各自撰寫在篇章裏。

標籤: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