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知入與知出閱讀答案

原文

知入與知出閱讀答案

“知入”與“知出”

張運輔

①怎樣讀書才能取得效果?經驗表明,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關鍵所在。南宋學者陳善雲:“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此論道出了讀書的精髓。

②閱讀中的“入”,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就是讀者透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如此“入書”,方可“見得親切”,實現雙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閱讀中怎樣“入”呢?一個方法是堅持“精思”。朱熹認爲:“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就是說閱讀要慢嚼細嚥,透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爲“入書”之妙訣。【蘇軾陶淵明《飲酒》詩後寫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時,發現“見”字能表達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爲“望”,“望南山”就變爲主動尋求,這不但破壞了全詩的意境,而且也與陶淵明的節操相悖。“望”與“見”雖一字之差,但意境全異。】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全詩意蘊和詩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若離開了對全詩全身心的“入”,離開反覆思索,是無法達到的。

⑤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入”書過度,要敢於並善於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讀書,方可避免“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方可在讀後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

⑥閱讀,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礎,不“入”則無所謂“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既能“入”又能“出”,纔是閱讀者必須掌握的祕訣。

【問題】

20、對本文中心論點表述最正確的一項是【 】

A.閱讀後要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

B.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爲“入書”之妙訣。

C.本文主要論述了閱讀時“入”與“出”的方法。

D.處理好閱讀中的“如”與“出”是讀書取得效果的關鍵所在。

21、根據本文的內容,談談閱讀中“入”與“出”的辯證關係。

22、本文第④段劃橫線的文字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其作用。

23、下面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最恰當?說明理由

葉聖陶認爲:“文字是一道橋樑,橋這邊站着讀者,橋那邊站着作者。透過這一道橋樑,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瞭解了作者的心情,是作者的心靈契合。”

24、聯繫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啓示。

【參考答案】

20.D

21.閱讀,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礎,“出”則是“入”的'目的。

22.採用了舉例論證.作用:透過舉蘇軾閱讀陶淵明《飲酒》詩的事例,論證了“在熟讀基礎上的精思,確爲‘入書’之妙訣”這個觀點,增強了說服力。

23.第②段.這段文字引用了葉聖陶的話,闡述了“閱讀中的‘入’,就是讀者透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以達到心靈的契合”這一觀點,和第②段的內容一致。

24.答題要點:首先要聯繫實際,只要圍繞閱讀要熟讀、精思、質疑、用得透脫等相關的內容得出啓示就可給分.

示例:我們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時,就會感受到主人公保爾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堅持寫作的鋼鐵般的意志,就會激勵自己克服學習、生活中的一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