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題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題答案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下列各組加點詞句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天時不如地利 自雲先是聞秦時亂

B. 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 環二攻之而不勝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D. 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5.用現代漢語翻譯詞句。(2分)

委而去之 翻譯:

6.依據全文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2分)

【甲】只要有規定的邊疆界線,有限要的山河,有強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樂業,鞏固國防,威懾天下。

【乙】使人們定居下來保證他們不遷徙,靠劃定邊界是不行的;鞏固國防靠山河的險峻是不行的;威懾天下靠武力強大是不行的。

7.結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連結材料】,簡要說明這段文字共同體現了怎樣的思想。(3分)

【連結材料】

勾踐①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②。”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③矣,請報之。”…… 果行,國人皆勸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⑤?”是故敗吳於囿⑥,又敗之於沒⑦,又郊敗之。

(選自《國語勾踐滅吳》)

【注】①“勾踐”春秋時期越國國君。他曾被吳王夫差打敗。②“更”改正。③“節”節制。④“勸”勉勵。⑤“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誰有我們這麼好的國君啊,能不爲他拼死作戰嗎?⑥“囿”古地名。⑦“沒”古地名。

答:

參考答案

4.答案:C

【解析】4題中A項“時”意思分別爲“時令”和“時間”。B項中分別爲“和睦”“和煦”。C項中同爲“勝利”。D中分別爲“護城河”“池塘”。

5.答案:(守城者)棄城而逃

【解析】此題需要學生注意補充主語是守城者。

6.答案:乙

【解析】題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過於極端且不能體現“得到多助”意思。

7.答案:得道多助

【解析】題中兩段文字共同體現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題需要學生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義。

翻譯:

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裏的城,(只有)七裏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進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與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爲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堅固鋒利,糧草並不是不充足,但守軍卻棄城而逃,這(是因爲)有利的地理條件還不如內部人民團結一致(更重要)。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單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單靠武力的強大。君主施行“仁政”,幫助、支援他的人就會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援、幫助他的.人就會很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自己的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的親屬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一戰就一定能勝利。

翻譯:

勾踐對國人說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夠,與吳國這樣的大國作對,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橫屍原野,這是我的罪過。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政策。"於是埋葬已經死去的人,慰問受傷的人,供養活着的人;誰家有憂就去慰問,誰家有喜事就去祝賀;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來,親自迎接……不是自己親自耕種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親自織的布就不穿。這樣連續十年,國家不收賦稅,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糧食。越國的父老兄弟都請求說:"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各諸侯國面前丟盡了臉;現在越國也已經剋制夠了,請允許我們爲您報仇。……伐吳行動果斷開始了,越國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勵。父親勸勉兒子,兄長勉勵弟弟,婦女鼓勵丈夫,說:"誰像我們的國君這樣體恤百姓呀,難道不可以爲他效死嗎?"因此在笠澤打敗了吳國,又在沒(古地名,在蘇州附近)再次打敗了吳國,又在吳國郊外再次打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