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秋日雜感(其二)》閱讀答案及賞析

秋日雜感

《秋日雜感(其二)》閱讀答案及賞析

(明)陳子龍[注]

行吟坐嘯獨悲秋,海霧江雲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

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着漁舟?

注 陳子龍(1606—1647),明清之際文學家。字臥子,一字人中。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陳子龍在蘇州、松江一帶聯絡江南各地抗清武裝,英勇禦敵。兵燹之餘,作《秋日雜感》十首,本詩爲其中之二。

①葵井:村落,村莊。 ②故侯:秦代的東陵侯到漢代淪爲平民,在長安城東以種瓜爲生,時稱“東陵瓜”。

1.清代著名詩人吳偉業以“高華雄渾,睥睨一世”(《梅村詩話》)的評語,指出陳子龍詩具有極強的感情強度,試結合本詩簡要分析。(4分)

2.“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最爲人稱道,試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此詩既有山河殘破的悲傷,又有天道不公的憤慨;既有哀鴻遍野的感嘆,又有清兵肆虐的沉痛。(2分)感情沉痛,悲勁蒼涼,把憂國傷時、英雄失路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具張力。(2分)(本題考查對詩歌主旨內容的把握。解題時要注重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

2. 此聯對仗工整,對比鮮明。(2分)非常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憤懣和沉痛。作者不相信上天總是這樣糊糊塗塗地不開眼,正義總有一天會得到伸張,可是眼下自己卻無法根除滿腹憂傷之情。(2分)

(1)此詩中一明顯特色即大量地使用________,且均能與詩意渾化無跡。這不僅顯示了作者廣博的學識,也有利於情感的抒發。全詩形象地描寫了清兵入侵給江南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了詩人__________的心情。

答案 典故 懷念故國或哀悼死難志士的沉痛

(2)有人說,首聯中“獨”字堪稱詩人煉字的典範,請對這個字作簡要賞析。

答案 ①一個“獨”字,可有兩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慨嘆自己身世“孤獨”;一是面對國土淪喪,詩人胸中流涌的難覓同道之“獨”。 ②作者寄情於景,將悲秋的孤獨惆悵情懷置身於海霧江雲的迷濛境界中,蘊涵充塞天地的無盡愁思。

 賞析:

《秋日雜感》是明末抗清將領陳子龍的詩作。此詩沉鬱頓挫,哀惋動人。開篇兩句將悲秋的主體形象置於海霧江雲的迷濛境界中,蘊涵充塞天地的無盡愁思。頷聯寫詩人心中的愁結所在。詩人堅信清兵肆掠只是暫時現象,終有一天會光復河山。然而,面對現實,又不禁憂從中來。“無地埋憂”之慨,讓人爲之動情。頸聯追念吳昜等義士,也爲那些落魄的明廷故臣而感憂傷。尾聯在清兵飲馬五湖,難覓放舟之處的嘆息聲中,表達故國淪喪、容身無所之慨。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在吳三桂的叛賣導引下,清兵入關佔領北京。次年,清兵鐵蹄直踏江南,甫建數月的南京弘光朝旋即破敗。東南數省陷入血水紛飛的苦難歲月。此詩作於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題傳雲:“客吳中作。”吳州即蘇州。陳子龍在蘇、鬆一帶聯結江南各地抗清武裝,英勇禦敵。兵燹之餘,作下《秋日雜感》十首,形象地描寫了清兵入侵給江南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了詩人懷念故國,哀悼死難志士的沉痛心情,體現了他不屈不撓,圖謀復國的遠大志向,沉鬱悲憤,壯懷激烈,讀之令人黯然淚下,此爲其中之二。

作者寫作此組詩時,蘇、鬆已淪於敵寇鐵蹄之下。吳中進士吳昜起兵抗清,江南各地軍民奮勇抗擊者亦不在少數。然先後皆爲清兵所敗。當此形勢危難之時,陳子龍也有途窮之感,曾着僧服,改名易姓,輾轉吳中,待時抗清。詩人的悲憤情感和愛國情操,在此詩中體現得最爲充分。

首聯描寫亡國後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悲秋”,典出於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天本就爲一個萬物凋零、令人生悲的季節,更兼作者此時面對着滿日瘡痍、民不聊生的華夏大地。無怪於其內心之憤是行吟坐嘯了,一個“獨”字,可有兩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概嘆自己身世孤獨,一是抗清鬥爭處於最嚴峻時期,隨着遍地烽火被清軍一一撲滅,詩人胸中流涌的難覓同道之獨。海霧江雲,暮色茫茫,更引發了他的萬千悲憤。這種悲憤與陳子龍的身世經歷切切相關,詩人本爲晚明遺老,又曾在南明政權下供職,爲挽救大廈將傾的南明王朝疾聲呼籲,東奔西走。耗費了半生精力和心血,而到頭來世事恍惚如南柯一夢,不能不令詩人痛心疾首。

頷聯“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繼續抒發詩人亡國之痛。此聯用了兩處典故。“不信”一句,《文選》張衡《西京賦》及注:“秦穆公夢朝天帝,帝醉,以鶉首之地(今湖北襄陽、安陸一帶)賜秦。時有謠雲:‘天帝醉,秦暴金誤殞石墜’。”李商隱《咸陽》詩亦有:“自是當時天地醉,不關秦地有山河。”後人以“天醉”喻政府混亂。“最憐”一句,典出於仲長統《述志》詩:“寄愁天上,埋憂地下。”陳子龍在此是反用其意。說自己不相信蒼天會長久昏醉而讓清人一統中國。堅信上天終有清醒之時,明室江山定有復興之日。最可憐的是大片江山已淪入敵手,沒有一個地方可埋葬自己的憂愁。這兩句在首聯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主題,在因清秋、日暮而興起的悲愁之感中加入了現實性的內容,增強了詩歌的鬥爭性和針對性。

頸聯“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描寫了明室臣民的悲慘境況。清兵南下,鐵蹄所至,屍橫遍野,十室九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駭人聽聞,令人髮指,多少無辜百姓做了刀下冤魂。“荒荒”一句是化用古樂府《十五從軍行》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之句意。寫民間在清兵蹂躪後滿目淒涼,一片荒蕪的衰敗慘象。“寂寂”句則是借秦亡後東陵侯邵平淪爲庶人在長安城外靠種瓜爲生的故事概括衆多王公大臣倖存者的結局。此聯作者從下層黎庶寫及上層達貴,正是反映了明清鼎革之際所造成的災難。

尾聯“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着漁舟”,恰如一聲沉重的嘆息,表達了作者孤獨無助的心境。五湖即太湖。聽說清兵已飲馬五湖,盡略其地,自己欲與漁夫爲伍,駕一葉扁舟浪跡水鄉;也不可得了。

在一首短詩中要表達豐富複雜的內容,用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此詩中一明顯特色即是大量地使用典故。且均能與詩意渾化無跡。這不僅顯示了作者廣博的學識,也有利於情感的抒發。

陳子龍的詩風,前後差異極大。早期作品辭采濃郁華麗,尤好擬古樂府。後期由於受國家局勢和生活經歷的影響,多感傷時世之作,風格沉鬱頓挫,直抒孤憤,沉雄豪放,悲壯蒼涼。《秋日雜感》即爲其晚期詩風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