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譯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大家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是好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譯文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譯文 篇1

太祖爲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帖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

初,袁忠爲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

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爲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嘗討賊,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後軍中言太祖欺衆,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厭衆,不然事不解。”乃斬之,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

《三國志》

8.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被服輕綃 被:被褥

B.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援:持、拿

C.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 而:卻

D.特當借君死以厭衆 厭:抑制、鎮壓

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爲四組,全都表現曹操“酷虐變詐”的一組是()

①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

②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污巾幘

③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

④身自佩小鞶囊,時或冠帖帽以見賓客

⑤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⑥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A.③④⑥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④⑤⑥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曹操喜歡音樂,倡優伴身,經常是從白日玩樂到夜晚。每次和賓客談論的時候,言語戲謔,毫不隱晦自己的心中情感。

B.本文綜合運用了諸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手法刻畫了一個酷虐變詐的曹操形象。

C.曹操率軍討伐敵人時糧食不足,就採納主事官員的建議,用小斗量米來供給軍隊。後來卻將責任完全歸咎於他,殺掉了他。

D.當初,袁忠擔任沛國的輔相,曾經想用法律來懲治曹操,沛國的桓邵也很輕視曹操。最終都在充州被曹操殺掉。

11.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5分)

(2)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5分)

參考答案

8【答案】 A(被:穿、披)

9【答案】 B(②④表現曹操不穩重、缺少威儀,⑤表現曹操執法嚴峻)

10【答案】 D(在兗州被殺的是邊讓)

11【答案】

(1)如果有謀略超過自己的各位將領,(曹操)常藉故用法律誅殺掉他。

(2)在這時(曹操)的馬跳進了麥田中,(曹操)下令文書官員議論罪名。文書官用史書《春秋》上的道理來回答,(說是)懲罰不能加在至尊的首領身上。((1)定語後置句的翻譯;“誅”,譯爲“誅殺”。(2)關鍵詞“於是”,譯爲“在這時”;“敕”,動詞,譯爲“下令”;“主簿”,譯爲“文書官員”,也可保留名稱不譯。)

參考譯文:

太祖爲人不夠穩重,缺少威儀,喜好音樂,他經常把歌舞藝人留在身邊,從早到晚歌舞娛樂。太祖常穿輕紗的衣服,身上常帶着一個革制的囊袋,用來裝手巾等細小的物品。他有時戴着絲織的便帽來會見賓客,(很不禮貌)。每次和賓客談論的時候,言語戲謔,毫不隱晦自己的心中情感,等到他自己說到開懷之處,哈哈大笑,以致一頭扎入桌子上的杯盤之中。菜餚把他的帽子頭巾都弄髒了。太祖常常怠慢失禮就到了這種程度。但是太祖執法卻是嚴厲苛刻,各位將領之中,如果有誰謀略超過自己的,常藉故用法律誅殺掉他,無論是老相識還是過去有仇怨的人,都不能躲過誅殺。面對被自己誅殺的人,總是對着他痛哭流涕,嗟吁痛惜不已,但是最終也沒有能夠保全性命的。

當初,袁忠擔任沛國的輔相,曾經想用法律來懲治太祖,沛國的桓邵也很輕視太祖。等到太祖在兗州的時候,陳留的邊讓言語之中大大侵犯了太祖,太祖誅殺了邊讓,族滅了邊讓全家。袁忠、桓邵聽到消息後,一起到交州避難,太祖就派遣使者找到太守士燮,族滅了袁忠一家。桓邵前來自首,跪在庭院中謝罪,太祖對他說:“你跪下來謝罪就能免除死亡嗎?”於是太祖就殺了桓邵。

一次大軍外出,經過一片麥田地,高祖下令說:“士兵不能毀壞麥田,觸犯的處死。”騎兵都下了馬,用手撥開麥田互相照應(讓人馬透過),在這時(曹操)的馬跳進了麥田中,(曹操)下令文書官員議論罪名,文書官用史書《春秋》上的道理來回答,(說是)懲罰不能加在至尊的首領身上。(曹操)說:“我制定的法律自己卻違犯了,我憑什麼率領部下?但我是軍隊的統帥,不可以自殺,請允許我自己懲罰自己吧。”就拿劍割下了自己的頭髮扔在地上,(用割頭髮象徵殺頭)。有一個太祖很寵愛的姬妾跟太祖在白天一起休息,太祖枕在她的身上,告訴她說:“一會兒叫醒我。”那個姬妾看見太祖睡得很安穩,還沒有等姬妾叫醒他,他自己醒了,就用棍棒打死了那個姬妾。

有一次太祖率軍討伐敵人,糧食不足,私下裏問主事的官員說:“這應該怎麼辦?”主事的官員說:“可以用小鬥來量米供給軍隊。”太祖說:“很好。”後來軍中有傳言說太祖欺騙士兵,太祖對主事的官員說:“現在只好借你的人頭來壓制大家的怒氣,不然的話,事情沒有辦法解決。”於是就斬殺了主事的官員。取下他的首級來寫榜文公告部下:“他用小斗量米,盜竊軍糧,已經在軍門斬首了。”太祖冷酷殘暴巧變詭詐,很多都是這樣的。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譯文 篇2

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也。父茲,有大節,不應三公之闢。太祖之初至陳留,茲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異之,數詣茲議大事。從討董卓,戰於滎陽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

會奉詔命,聘貴人於魏,因表留臻參丞相軍事。追錄臻父舊勳,賜爵關內侯,轉爲戶曹掾。文帝即王位,爲散騎常侍。及踐阼,封安國亭侯。帝幸廣陵,行中領軍,從。徵東大將軍曹休表得降賊辭,“孫權已在濡須口”。臻曰:“權恃長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僞辭耳。”考覈降者,果守將詐所作也。

明帝即位,進封康鄉侯,加侍中。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關,絕其糧道。”乃以臻爲徵蜀將軍,假節督諸軍事,到長安,亮退。還,復職,加光祿大夫。是時,帝方隆意於殿舍,臻數切深。及殿中監擅收蘭臺令史,臻奏案之。詔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惡其勤事也,誠以所益者小,所墮者大也。臣每察校事,類皆如此,懼羣司將遂越職,以至陵遲矣。”

幽州刺史毌丘儉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未有可書。吳、蜀恃險,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無用之士克定遼東。”臻曰:“儉所陳皆戰國細術,非王者之事也。吳頻歲稱兵,寇亂邊境,而猶案甲養士,未果尋致討者,誠以百姓疲勞故也。且淵生長海表,相承三世,外撫戎夷,內修戰射,而儉欲以偏軍長驅,朝至夕卷,知其妄矣。”儉行軍遂不利。

臻遷爲司空,徙司徒。正始中,進爵長垣侯,邑千戶,封一子列侯。

(選自《三國志·魏書》,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數詣茲議大事 詣:拜訪。

B.及踐阼 踐阼:即位,登基。

C.臻數切深 數:數落,責備。

D.而猶案甲養士 案:通“按”,壓住。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因其父衛茲隨曹操戰死而受到曹操器重。曹丕繼任魏王后任命衛臻爲散騎常侍,稱帝后又封衛臻爲安國亭侯。

B.徵東大將軍曹休給曹丕送來表章,說得到了吳軍降將的口供,稱孫權已經來到濡須口,衛臻認爲一定是敵軍因害怕而散佈的謠言。

C.衛臻將殿中監擅自拘留了蘭臺令史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認爲當初衛臻反對建造宮殿,自己已經收心,衛臻不應再管殿中監這件事。

D.毌丘儉上疏明帝說不如姑且用國中閒置的兵力,前去克定遼東,衛臻認爲東吳連年舉兵,進犯邊境,應該尋找機會平定東吳而不是克定遼東。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太祖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4分)

(2)古制侵官之法,非惡其勤事也,誠以所益者小,所墮者大也。(4分)

4.文中哪幾件事能體現衛臻的深謀遠慮?請用自己的話概括。(4分)

參考答案:

1.答案 C解析 數:多次。

2.答案 D解析 衛臻沒有平定東吳的意思。

3.解析 (1)涉:經過。祠:祭拜。焉:代詞,他。(2)惡:厭惡。誠:確實。

(1)太祖(曹操)每次從郡境內經過,總是派遣使者前去祭拜(衛茲)。

(2)古代制定處置越權官員的法規,不是因爲厭惡他們辦事太勤勉,確實是因爲收益小而損失大啊。

4.答案 ①識破吳國降將的謊言。②建議派兵斷絕諸葛亮糧道。③反對出兵攻克遼東。

【參考譯文】

衛臻,字公振,是陳留郡襄邑縣人。父親衛茲,節操高尚,曾拒絕三公的徵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陳留郡,衛茲就說:“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這個人啊。”曹操也覺得衛茲很奇特,好幾次去他那裏商議大事。(後來衛茲)跟隨曹操討伐董卓,戰死在滎陽。太祖(曹操)每次從郡境內經過,總是派遣使者前去祭拜(衛茲)。

正值(曹操)奉詔爲漢獻帝到魏地挑選貴人,他藉此上表讓衛臻留下來擔任參丞相軍事。爲追念其父衛茲舊日的功勳,又賜封衛臻爲關內侯,轉任戶曹掾。曹丕即王位後,任命衛臻爲散騎常侍。等到當了皇帝,曹丕又封衛臻爲安國亭侯。曹丕親臨廣陵,讓衛臻做中領軍,陪同前往。徵東大將軍曹休上表,說得到了吳軍降將的口供,稱“孫權已經來到濡須口”。衛臻說:“孫權雖然有長江作依靠,卻也不敢和我軍抗衡,這一定是敵軍因害怕而散佈的謠言。”待詳細審問降將後,才知道果然是吳軍守將製造的謠言。

明帝曹叡即位,衛臻被晉封爲康鄉侯,加封爲侍中。諸葛亮進犯天水,衛臻嚮明帝建議說:“應該派一支奇兵急赴散關,斷絕蜀軍糧道。”明帝就任命衛臻爲徵蜀將軍,授予他符節,讓他監督指揮這次軍事行動,剛到長安,諸葛亮就退兵了。衛臻回到洛陽後,繼續擔任原來的職務,又加封爲光祿大夫。當時,明帝正熱衷於修建宮殿,衛臻多次懇切地規勸。等到殿中監擅自拘留了蘭臺令史,衛臻又把這事報告了明帝。明帝下詔說:“宮殿蓋不成,我已經收心了,你怎麼又管起這事來了呢?”衛臻上疏說:“古代制定處置越權官員的法規,不是因爲厭惡他們辦事太勤勉,確實是因爲收益小而損失大啊。臣每天觀察這類事情,大多如此,我擔心將來各職司會逐漸越職,以至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毌丘儉上疏明帝說:“陛下即位以來,沒有做出得以書寫記載的業績。眼下吳、蜀倚仗地勢險要,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國中閒置的兵力,前去克定遼東。”衛臻對明帝說:“毌丘儉所說的都是戰國時代使用的瑣屑的計謀,並非成就王業者應該做的大事。東吳連年舉兵,進犯邊境,而我國仍舊按兵不動,休養將士,沒有最終尋找機會討伐它,實在是因爲老百姓疲憊勞累的緣故。況且遼東的頭領公孫淵從小生長在海上,對遼東的統治已經延續了三代,他們對外安撫少數民族,對內整修武備習練戰陣,而毌丘儉卻想用一部分軍隊長驅直入,早上到達,晚上就回來,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毌丘儉出兵果然失利。

(後來)衛臻升任司空,轉任司徒。正始年間,衛臻晉爵爲長垣侯,食邑一千戶,他的一個兒子被賜封爲列侯。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譯文 篇3

鍾會字士季,穎川長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護軍蔣濟着論謂:“觀其眸子,足以知人。”會年五歲,繇遣見濟,濟甚異之曰:“非常人也。”及壯,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以夜續晝,由是獲聲譽。正始中,以爲祕書郎。遷尚書、中書侍郎。高貴鄉公即尊位,賜爵關內侯。

毋丘儉作亂,大將軍司馬景王東征,會從,典知密事,衛將軍司馬文王爲大軍後繼,景王薨於許昌,文王總統六軍,會謀謨帷幄。時中詔敕尚書傅嘏,以東南新定,權留衛將軍屯許昌爲內外之援,令嘏率諸軍還。會與嘏謀,使嘏表上,輒與衛將軍俱發,還到雒水南屯住。於是朝廷拜文王爲大將軍、輔政,會遷黃門侍郎。封東武亭候,邑三百戶。

甘露二年,徵諸葛誕爲司空,時會喪寧在家,策誕必不從命,馳白文王。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復追改。及誕反,車駕住項,文王至壽春,會復從行。

初,吳大將全琮,孔權之婚親重臣也。琮子懌、孫靜、從子端、翩、緝等,皆將兵來救誕。懌兄子輝、儀留建業,與其家內爭訟,攜其母,將部曲數十家渡江,自歸文王。會建策,密爲輝、儀作書,使輝、儀所親信齎入城告懌等,說吳中怒懌等不能拔壽春,欲盡誅諸將家,故逃來歸命。懌等恐懼,遂將所領開東城門出降,皆蒙封寵,城中由是乖離。壽春之破,會謀居多,親待日隆,時人謂之子房。軍還。遷爲太僕,固辭不就。以中郎在大將軍府管記室事,爲腹心之任。以討諸葛誕功,進爵陳侯。屢讓不受。詔曰:“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勳,而推寵固讓。辭指款實。前後累重,志不可奪。夫成功不處,古人所重,其聽會所執,以成其美。”遷司隸校尉。雖在外司,時政損益,當世與奪,無不綜典。嵇康等見誅,皆會謀也。

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惟會亦以爲蜀可取,豫共籌度地形,考論事勢。景元三年冬,以會爲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會移檄蜀將吏士民曰:往者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於泯滅。太祖武皇帝神武聖哲,撥亂反正,拯其將墜,造我區夏。高祖文皇帝應天順民。受命踐阼。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然江山之外,異政殊俗,率土齊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顧懷遺恨也。今主上聖德欽明,紹隆前緒。宰輔忠肅明允,劬勞王室,佈政垂惠而萬邦協和,施德百蠻而肅慎致貢。悼彼巴蜀,獨爲匪民,愍此百姓,勞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師,龔行天罰,徵西、雍州、鎮西諸軍,五道並進。古之行軍,以仁爲本,以義治之。王者之師,有征無戰。故虞舜舞干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財、發廩、表閭之義。今鎮西奉辭銜命,攝統戎重,庶弘文告之訓,以濟元元之命,非欲窮武極戰,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陳安危之要,其敬聽話言。

(節選自《三國志》)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少敏惠夙成 惠:聰明 B.前後累重,志不可奪? 奪:改變

C.時會喪寧在家 寧:寧願 D.故虞舜舞干鏚而服有苗 服:使順服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壽春之破,會謀居多句讀之不知,或之不解

B.有才數技藝而博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C.庶弘文告之訓,以濟元元之命請立太子爲王,以絕秦望

D.故略陳安危之要,其敬聽話言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6.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鍾會是太傅繇的小兒子,蔣濟看到5歲的鐘會時就稱讚他不是一個普通人,並且在文中讚美鍾會,看到他的瞳仁,足以知道他非同尋常。

B.毋丘儉謀反時,鍾會跟隨大將軍司馬景王、衛將軍司馬文王一同東征。他掌管機密事務,參與謀劃,運籌於帷幄之中,立下汗馬功勞。

C.甘露二年,皇上徵召諸葛誕爲司空,鍾會預計諸葛誕不會聽從命令,騎着快馬前去稟告司馬昭。諸葛誕反叛,鍾會跟着文王到了壽春。

D.鍾會任鎮西將軍討伐蜀國。他發佈檄文昭告蜀將吏士民:魏朝君王應天順民,撥亂反正;西征之師,奉辭伐罪,仁義爲本,憐民濟世。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會建策,密爲輝、儀作書,使輝、儀所親信齎入城告懌等。(3分)

譯文:

(2)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勳,而推寵固讓。(3分)

譯文:

(3)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4分)

答案:

4.C

5.C

6.B

7.(1)鍾會獻策,祕密僞作全輝、全儀寫信,派全輝、全儀的親信帶着入城告訴全懌等。

(2)鍾會統理軍事,參與謀劃,料敵制勝,有出謀劃策的功勳,卻推卻恩寵堅決辭讓。

(3)文王因爲蜀大將姜維多次侵擾邊陲,估量蜀國家小百姓疲憊,資力單薄枯竭,想大舉謀取蜀國。

解析:

4.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寧:服喪。

5.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項,以:表目的,來;A項,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B項,連詞,表遞進,並且/連詞,表修飾關係;D項,語氣詞、表祈使,希望/指示代詞,那。

6.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與原文不符,“司馬文王爲大軍後繼”,即鍾會跟從東征的.是景王,文王爲後繼之軍。

7.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關鍵詞:建策,獻策;爲,僞作;齎,帶着。各1分。(2)關鍵詞:典綜,統理;勳,功勳;固,堅決。各1分。(3)關鍵詞:以,因爲;料,估量;竭,枯竭;圖,謀取。各1分。

文言文參考翻譯:

鍾會字士季,是潁川長社人,太傅鍾繇的小兒子。小時候聰明穎慧少年早熟。中護軍蔣濟寫作文章,謂:“觀看他的瞳仁,足以知道他不是普通人。”鍾會五歲,父親讓他去見蔣濟,蔣濟認爲他非常奇異,說:“他不是個普通人啊!”等到他長大後,有才技能,並且學識淵博精通熟練玄學,夜以繼日地學習,因此獲得很大聲譽。正始年間,擔任祕書郎,升任尚書中書侍郎。高貴鄉公登基,賜他爵位關內侯。

毋丘儉叛亂,大將軍司馬景王(司馬師)東征,鍾會跟隨他,掌管機密事務,衛將軍司馬文王(司馬昭)作爲後繼部隊。景王在許昌去世,文王統帥大軍,鍾會參與謀劃,運籌帷幄。這時朝廷下詔命令尚書傅嘏,因爲東南剛剛平定,暫且留下衛將軍駐紮在許昌作爲內外的援助,命令傅嘏率領各路大軍回朝。鍾會和傅嘏商量,讓傅嘏奏上表章,立即和衛將軍一起出發,回到雒水南駐紮。於是朝廷任命文王爲大將軍、輔政;鍾會升任黃門侍郎,封爲東武亭侯,食邑三百戶。

甘露二年,皇上徵召諸葛誕擔任司空,當時鍾會在家服喪,預計諸葛誕必不從命,快馬疾馳稟報文王。文王認爲事情已經施行,不再補救改變。等到諸葛誕反叛,皇帝屯駐在項,文王到了壽春,鍾會又跟隨文王前行。

起初,吳國大將全琮,是孫權的結爲婚姻關係的重臣,全琮的兒子全懌、孫子全靜、侄子全端、全翩、全緝等,都帶兵來救諸葛誕。全懌哥哥的兒子全輝、全儀留在建業,和他家內人爭吵訴訟,帶着他的母親,率領部下幾十家渡過長江,自己歸順文王。鍾會獻策,祕密僞作全輝、全儀信件,派全輝、全儀的親信帶着入城告訴全懌等,說吳國中怨怒全懌等不能攻下壽春,想殺完諸將全家,因此逃來歸順從命。全懌等恐懼,於是帶着人馬開東城門出降,都蒙受封賞恩寵,城中因此人心背離。壽春被攻破,鍾會謀劃居多,寵愛厚待一天比一天隆盛,當時人稱他“張子房”。軍隊回還,升爲太僕,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以中郎將身份在大將軍府掌管記室事務,是親信的任用。因爲征討諸葛誕有功,晉升爵位陳侯,多次推讓不接受。皇上下詔說:“鍾會統理軍事,參與謀劃,料敵制勝,有出謀劃策的的功勳,卻推卻恩寵堅決辭讓。言辭意旨懇切誠實,前後多次推讓,心意不可使他改變。成就功勞而不居功,這是古代賢人所推重的,還是聽從鍾會所堅持的,來成就他的美德。”升爲司隸校尉。雖然在外司,時事政務的改動,皇上還要讓他參與定奪,沒有他不全面掌握的。嵇康等人被誅殺,都是鍾會謀劃的。

文王因爲蜀大將姜維多次侵擾邊陲,估量蜀國家小百姓疲憊,資力單薄枯竭,想大舉謀取蜀國。只有鍾會也認爲蜀可取,一起籌劃考慮地形,議論事勢。景元三年冬,任命鍾會爲鎮西將軍,拿着符節督管關中軍事。鍾會發布昭示蜀國將吏士民的文告說:“以前漢朝福分衰微,整個境內分崩離析,百姓的生命,差一點消亡。太祖武皇帝非常勇武德才超凡,治理亂世,使之恢復正常,拯救將要搖搖欲墜的世界,造就了我華夏。高祖文皇帝順應天心民意,接受天命登基。烈祖明皇帝累世盛德,輝光相承,恢復開拓宏偉功業。然而江山之外,還有不同的政治和風俗,四境之內的百姓還不能全部蒙受王化,這就是三祖顧念感懷留下遺憾的原因啊。現在主上品德高尚思想明達,繼承發揚前人的業績,宰相忠誠恭敬開明誠信,爲王室辛勞,施行政教施予恩惠萬邦和諧,四方歸順進貢。感傷巴蜀,難道他們不是人民?憐憫這裏的百姓,他們的辛勞奴役還沒有停止。因此命令授予軍隊,恭敬地進行上天的討罰,徵西、雍州、鎮西各路大軍,五路並進。古代聖君出兵,以仁爲本,以義治理;王者之師,不戰而勝;因此虞舜舞動盾斧使有苗人順服,周武有發放錢糧賙濟百姓的美德。今鎮西接受君王正義的命令,統領軍隊輜重,希望光大文告的教導,來救百姓的性命,不是窮兵黷武,來加快一個朝廷之政治,因此大略陳述扶助危難的關鍵,希望大家聽從我的善言。”

《三國志》閱讀答案及譯文 篇4

曹公①南征表②,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衆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衆十餘萬,輜重④數千兩,日行十餘裏,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衆,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節選自《三國志?先主傳》)

【註釋】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劉表,任荊州牧。劉表死後,其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③先主:指劉備。曹操南征時,劉備退軍投奔劉表,劉表以上賓禮待之。④輜(zī)重:軍用器械、糧草、營帳、服裝等的統稱。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會表卒 (2)遂將其衆去

(3)諸葛亮說先主攻琮 (4)或謂先主曰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雖擁大衆,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3、後人評價劉備是一位“仁主”。請從文中找出依據加以說明。(4分)

【答案】

1.(1)正趕上, (2)帶領,(3)勸說,(4)有人

2.你現在雖然有大批人馬,但是真正能皮甲作戰的人很少,如果曹操大軍到來,憑什麼來抵抗他。

3.劉表的禮待之恩,劉備不忍心丟下百姓。

翻譯

曹操南征劉表,正遇上劉表去世。(劉表的)兒子劉琮繼承了劉表的職位,(劉琮)派遣使者(向曹操)請求投降。劉備屯兵在樊城,不知道曹操兵來了,到達宛城時才聽說,於是就帶領他的手下離開,經過襄陽時,諸葛亮勸說劉備攻打劉琮(劉琮在襄陽),然後可以得到荊州。劉備說“我不忍心”,於是只是停下馬,呼喊劉琮(出來答話),劉琮害怕不敢出面,他的手下和荊州的百姓很多都投靠了劉備。從襄陽至當陽,有10餘萬人,輜重車輛有數千輛,每天只走十幾裏地(大約5000--6000米),另外派遣關羽(率軍隊)坐數百艘船到達江陵。有人對劉備說:“應該走快點到江陵,以求保住江陵,現在雖然有很多人(跟着您),(但是)兵太少了,如果曹操的兵到了用什麼來抵抗呢?”劉備說,要想成大事就要以人爲本。現在百姓來投靠我,我怎麼忍心捨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