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中國古代祭祀的特點的閱讀答案

在我國曆史上,黃帝時代是中華文明開始大創造的時代,黃帝被後人尊爲人文初祖。“黃帝崩,葬橋山”,就是今天陝西省黃陵縣橋山黃帝陵。每年清明時都會在這裏進行黃帝陵祭祀。

中國古代祭祀的特點的閱讀答案

重視祭祀祖先,這是因爲古人認爲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有助於培養社會成員的品德,加強社會成員之間的團結,維護宗法社會的穩定。

先秦道家學派的《道德經》(《老子》)、《莊子》兩部書則從反面說明了禮儀形式與天道自然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禮儀的不足。《道德經》認爲,禮儀產生於“道德”廢棄以後的時代。《莊子》繼承了《老子》對禮儀的觀念。《莊子》記載,老子去世時,好朋友秦失來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號而出”。有人不理解,問他。他解釋說,人出生,可謂應時而生;人去世,可謂順命而行。人只要“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哪裏會有悲痛的情感呢?這說明,老子、莊子透過對自然“天道”的深刻體悟,主張在現實生活中超越禮儀形式的約束,甚至認爲禮儀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順其自然纔好。當然老莊的看法也使得後來祭祀禮儀沒有完全被神化。

這裏需要指出,在我國古代,從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禮儀的意義,並且認爲禮儀所表現的應當是一種人文精神,這纔是占主導地位的觀念。

關於古人祭祀對象的基本原則,在儒家經典——《禮記》中有清楚的表述。春秋時期出現的“三不朽”說,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有人將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魯國大夫叔孫豹不同意這個解釋,按照叔孫豹的意見,官位高,俸祿多,世代爲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後世,立德、立功、立言,纔可能“雖久不廢”,永垂不朽。

這裏應當提到孔子的貢獻。衆所周知,孔子重視“禮”,特別強調“禮”必須以“仁”“愛”爲基礎,“禮”的.實施,又是表達人本思想的“仁”“愛”情感的有效途徑。比如,孔子感慨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他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人們在進行禮儀活動時,內心還應該有真實感情。在孔子看來,在各種禮儀活動中,禮品、禮儀等,都是有形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是禮儀形式所蘊涵的禮儀精神。

孟子則進一步將孔子所說的“仁”解釋爲人的“本心”,他認爲真正的禮儀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在政治活動中,如果不遵循禮儀原則,就是“失其本心”。又如,一個人去世後,按照古代禮儀,應該用棺槨裝殮。孟子解釋說,這不是爲了好看,而主要是爲了“盡於人心”,表達後人對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據孔子、孟子的觀點,祭祀儀式所表達的,主要就是基於人們對生命的傳承,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緬懷之情。《禮記·祭統》說:“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禮何”之義,也體現了孟子禮儀要“盡於人心”的意思。

充滿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禮儀,一直延續下來,演變成爲後人祭祀黃帝的精神基礎。確實,黃帝之所以被後人尊爲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後人的祭祀,與黃帝時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關係,與先民們所立的大功大德緊密相連,後人祭祀黃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報》2011年8月6日,有刪改)

1.下列對中國古代祭祀的特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重視祭祀祖先,並把它作爲實現社會教化,維護宗法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

B.禮儀形式與天道自然之間存在矛盾,禮儀形式繁瑣,違反人的自然性。

C.把造福後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爲祭祀對象是祭祀的一個基本原則。

D.強調祭祀必須由人的內在情感作基礎,禮儀要“盡於人心”,心祭重於行祭。

2.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遠古先民祭祀黃帝,不是把黃帝當成神靈來祭祀,而是在一種莊重的儀式中,追思他如何創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孫。

B.中國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會功能。

C.中國古代祭祀禮儀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響,祭祀禮儀充分表現出儒家的傳統文化精神。

D.中國古代祭祀活動大多是用來表達人本思想的“仁”“愛”情感的有效途徑,不重禮儀形式,看重的是蘊涵的禮儀精神。

3.根據文意,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莊等人對禮儀的批評,也是使得我國後來禮儀形式沒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於人們對生命的傳承,對祖先的追思緬懷之情。這樣,中國古代的祖先祭祀禮儀便充滿了人文性。

C.今天我們應當肯定祭祀活動對人文精神的陶冶,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對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揚有着它獨特的價值。

D.黃帝被尊爲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們的祭祀,延續至今,這爲後人祭祀先祖的禮儀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礎。

參考答案

1.B(原文是“可能存在矛盾”)

2.B(A從第1段和最後一段分析可以看出以後祭祀黃帝,纔不是把黃帝當成神靈來祭祀。而是追思他的不朽功德;C“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想”說法過於絕對;D從文章第6段可分析得出“不重禮儀形式”不合文意)

3.D(前提與結果倒置,原文是說“充滿人文精神的祭祀禮儀,一直延續下來,演變成爲後人祭祀黃帝的精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