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練習題

2017-2018學年高二歷史人教版選修四單元測試第二單元東西方的先哲

練習題2.04W

一、單選題

2017-2018學年高二歷史人教版選修四單元測試第二單元東西方的先哲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79年魯哀公追封孔子爲“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尊奉孔子爲“文聖尼父”,貞觀二年唐太宗尊奉孔子爲“先聖”,1307年元成宗封諡孔子爲“大成至聖文宣王”……以上史實不能說明

A. 歷代君主全部都以儒家思想爲治國思想

B. 孔子的思想有利於穩定社會,緩和矛盾

C.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D. 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

《論語·述而》:“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段材料說明孔子的教學理念是

A. 有教無類 B. 啓發式教學 C. 溫故而知新 D. 當仁不讓於師

孔于思想中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的是

①“仁者,愛人”

②貴賤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④“有教無類”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孔子和墨子雖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別,但是他們思想也有共通之處,下列表述中屬於兩人思想共同點的是( )

A.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B. 實行仁政來回復人的善性

C. 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 D. 主張以絕對權威震懾臣民

圖是清康熙帝爲北京孔廟大成殿門額題的匾,顯示出後代帝王對孔子這位聖哲先師的尊崇。該匾主要是表彰孔子對中國

A. 政治思想的貢獻

B. 倫理道德的貢獻

C. 哲學思想的貢獻

D. 教育實踐與理論的貢獻

閱讀下表內容。下列早期儒學家的思想主張,體現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張

孔子

“仁者愛人”“爲政以德”“有教無類”

孟子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施仁政以民,省刑罰,薄稅斂”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 教育思想

B. 農本思想

C. 民本思想

D. 重農抑商

政治鬥爭讓孔子屢屢失意,爲實施其政治主張,他周遊列國14年,遊說各國君主採納自己的政治主張,終無果而終,究其原因有:

①孔子主張的禮違背了諸侯國君的意願

②反對變革舊制度的主張違背大變革的主流

③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利於諸侯爭霸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孤,必有鄰”、“禮之用,和爲貴”是20xx年祭孔大典推薦的五句奧運會迎賓語,這五句迎賓語體現的人文奧運理念包括

①平等團結②友好相處③以禮治國④和平發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段材料反映出孔子( )

A.主張用殘酷的刑罰統治人民

B.主張用“政”和“刑”來治理人民

C.主張用“德”和“禮”教化約束百姓

D.主張“政”、“刑”、“德”、“禮”並用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這說明孔子提倡

A. 仁者愛人,理解和體貼他人

B. 克己復禮,人們應貴賤有序

C. 政在愛民,國君要嚴於律己

D. 仁政治國,人際關係要和諧

爲了表達對20xx年北京奧運會的祝福,第24屆國際孔子文化節組委會從《論語》中梳理了20句經典語言,擬選出最有代表性的5句推薦給北京奧組委。假設以下是網友推薦的經典語言,讓你從中選出最能體現孔子思想精華內容的一句,那麼你應選擇的是

A. 仁者愛人

B.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C. 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爲天子

D.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二、null

孔子主張人在修養的過程中,來自內部的自由、自律和來自外部的他由、他律,應當是相輔相成的。孔子主張的“他律”指的是

A. 君主意志

B. “愛人”之心

C. 內心自省

D. 禮樂制度

三、單選題

20xx年4月20日至20xx年5月11日,泰國孔子學院29名學生在中國天津體驗中國文化夏令營活動,孔子本人就是經常向不同的人請教才成爲博學的人。下列不符合史實的是

A. 曾到宋國考察殷禮

B. 到魯國太廟考察周的禮儀

C. 到齊國考察周的典章制度

D. 到洛邑向老子請教有關周禮的問題

孔子對中國教育的發展作出的貢獻主要表現在

①奠定了中國古代的教育傳統

②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辦學形式等方面影響了中國20xx多年

③初步建立起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統

④興辦私學,爲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孔子提出了“正名”思想,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實質上是要求

A. 用周禮規範人的行爲,建立貴賤有序的社會

B. 人在社會上要儘量幫助別人,成人之美

C. 要使社會人都有愛心,反對有差別等級的愛

D. 把發展教育作爲完備和傳播周禮的手段

孔子宣揚的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備受冷落,從階級的角度分析,他代表

A. 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B. 勞動人民的利益

C. 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D. 奴隸的利益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葸Xi:畏縮),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絞:尖刻傷人)。”對這段話不正確的'理解是

A. 要用禮來加以節制中和,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會規範

B. 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思想基本一致

C. “不學禮,無以立”,認爲禮是個人修養的落腳點

D. 禮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對孔子“仁”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仁”的基本含義就是“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仁”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對百姓的關心和愛護

③“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

④“仁”體現了成熟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現在,我國提倡“以德治國”,而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以德治民”的主張。這說明。

A. “德治”將要取代“法治”

B. 對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傳統文化必須批判地繼承

C. 時代發展必須遵循一致的道德準則

D. 對傳統文化必須絕對予以肯定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裏孔子強調的是

A. 以刑罰威懾民衆,使其不犯罪

B. 以道德引導民衆,以禮規範民衆

C. 統治者應尊禮愛民,爲政以德

D. 以社會規範和刑罰約束民衆行爲

四、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對於國家的研究,亞里士多德捨棄了他的老師柏拉圖的方法,開闢了一條透過廣泛調查,以現實中的150多個城邦的實例作爲研究對象,經過分析、比較和歸納的方法,提出了他的政治學說。柏拉圖所運用的是抽象、演繹的方法,構築了他的理想國,提供給人們的是想象中的理想國家。

——應克復《西方民主史》

材料二共和政體不應憑藉外力支援,而要依賴內在均勢來求其穩定;至於就內在力量而言,有大多數人維護這種制度還是不夠的,因爲一個不良的政體也可能得到多數人擁護的,只有全邦沒有任何一個部分存在着改變現制的意願,這纔算是穩定……不讓任何人在政治方面獲得脫離尋常比例的超越地位……人在達到完美境界時,是最優秀的動物,然而一旦離開了法律和正義,他就是最惡劣的動物……法律不應該看做奴役,法律毋寧是拯救。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請回答:

(1)據材料一,說明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在研究國家時所用的不同方法。

(2)據材料二,概括亞里士多德的理想國家的主要特徵。其中所隱含的影響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積極思想是什麼?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理想國家的共同點。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柏拉圖認爲:在雅典民主政制中,沒有專門的領導階層,領袖人物取決於人民的喜好,因此,他們的行動在於維護他們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他們依靠對於民衆慾望的順從獲得自己的私利。在古希臘,受到過良好教育的公民只是極少數,當他們在公民大會上參與國家重要事務的決定時,由於缺乏相應的智慧,因而也就不具備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而且,他們往往受那些善於煽情的少數人的操控。

——摘編自申林《論柏拉圖對民主制的批評》

材料二兒童6歲開始入男女分校學習,接受同樣的教育,並且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分別進入國家辦的文法學校、絃琴學校和體操學校學習。學習內容很豐富包括閱讀、書寫、計算、唱歌、音樂、體操、騎馬、射箭等。16歲畢業後,大多數人,尤其是手工業者、農民的子弟要進入社會做一個順從的勞動者。而奴隸主子弟在17-20歲期間要接受較高一級的教育,培養他們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爲保衛國家的軍人。這一階段的學習結束後,大多數奴隸主子弟擔負起保衛國家的職責,成爲軍人。只有極少數的人可進入更高一級的學校受教育。最後階段的教育主要研究辨證法,培養學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種事物。學生50歲畢業後可擔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同時也成爲哲學王。

——摘編自鄭曉滄譯《柏拉圖論教育》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柏拉圖對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看法並談談你對柏拉圖這些看法的認識。

(2)根據材料二,概括柏拉圖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孔子”之名有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真實的孔子,即孔子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學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等。二是指不同視野下的孔子,即當人們從不同的立場、觀點和視角來看待、理解、詮釋和評價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時,所形成的各種不同的有關孔子的觀念和形象。三是純粹符號化的孔子,即孔子之爲孔子,不再是一種純個人的私名,而是一個文化符號,一個人們交流與對話、對抗與互動時共同運用的公共的符號。

——摘編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歷史變遷與時代轉換》

根據材料,圍繞“不同視角下的孔子形象”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並結合中國史不同時期的史實,就所擬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合理,史論結合,論證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