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設計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的空中樓閣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設計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設計 篇1

一、 教學目標:

1、 在指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圈點出感情真摯、寓意深刻的句子和詞語,圈點評註比喻、排比擬人句,圈點和評註兩兩對立、長短句交錯的句子,領會本文託物言志,寄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2、 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圈點評註作者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的七個方面,理解本文多角度多方面描寫的特色。

二、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託物言志,寄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4、本文多角度多方面描寫的特色。

三、 教學課時:四課時

第1課時(指導閱讀全文,理解本文的結構)

一、 匯入課文談話要點:

本文的作者李東薇,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抒情散文。寫景物的文章,多是借景抒情。如《雨中登泰山》;另外,也有以物喻人的,如《白楊禮讚》;還有託物言志的散文,如本文的《我的空中樓閣》。

《空中樓閣》原來的意思是海市蜃樓。常常比喻脫離實際的理論或虛構的事物。本文的“我們的空中樓閣”,一語雙關,既指文中的小屋,又指雲霧中的,星星點點之下的,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這是因爲作者立於山下,遠觀山脊上的小屋,彷彿凌空而起,極似空中的樓閣;而小屋的輕靈自由的姿態,一角活潑翹起的屋檐,容易讓人聯想到樓閣。從中寄託了作者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抒發了作者熱愛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 指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找到作者觀察事物的立足點,把文章的層次劃分層次。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對文章的層次作如下的指點和分析:

1、 第一部分(1至8):寫小屋與山,與樹的關係。立足於小屋之外的所見。

它又可分三個層次:

A、(1至3)立足於山外,寫小屋與山的關係。

B、(4至7)立足於山上,寫小屋與樹的關係。

C、(8) 立足於山下,繼續寫小屋與樹的關係。(遠望所見)

2、 第二部分(9至18節);寫小屋與周圍環境的關係,立足於小屋所見。

它又可分四層:

A、(9至10)小屋的花園與山上的雲霞。

B、(11至12)小屋的空氣和光線。

C、(13至14)小屋與外界的交通。

D、(15至18)夜晚的小屋“迷於霧失樓臺”的情景。

三、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如何用多角度多側面的描寫方法從哪7個方面把小屋之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的。

第2、3課時(指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

一、 複習課文的結構。

二、 品味課文的寫作和語言特色:

1、 作者是如何用多角度多側面的描寫方法從哪7個方面把小屋之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的。

① 小屋與山和樹

② 領土與領空

③ 有形的圍牆與無形的圍牆

④ 空氣與光線

⑤ 出外與歸來

⑥ 白天與夜晚

⑦ 設計與裝飾

2、 文章的前後兩部分的景物描寫不同。

第一部分寫了山、樹。描寫了小屋的建築,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方法。細讀課文,說說第一部分側重什麼描寫。

(側重於小屋周圍的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

第二部分,雖然寫了花園,雲霞、空氣、光線、山路等等。但是更多地滲入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染。說說課文運用哪些手法寫了哪些作者的感受。

(例如下:

① 12節,明明是小屋於“山的環抱中”,晨曉的光線有自然的規律,但是“我”卻以爲猶如在花的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綻開”與“花瓣”的“收攏”。

② 14節,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於行走的“山路”,“我卻”管叫它是“幸福的階梯”和“空中的走廊”。

③ 15節,夜幕燈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我”覺得是“煙霧之中、星星點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3、 作者用了什麼手法,把現實的自然景物融入了詩一般的朦朧境界,開拓出深邃的意境,給人以哲理的啓迪。

(先實後虛,由虛而實,虛實結合。)

4、 小屋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找出文中的句作出概括回答。

(9節,是“足於舉目千里,足於俯仰天地”,“適於心靈散步,眼睛旅行”的空中樓閣。——1節,“我的小屋玲瓏地立於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8節,“只在樹與樹之間露出一些建築的線條,一角活潑翅起的屋檐,一排整齊的圖案式的屋瓦。一片藍,那是牆;一片白,那是窗。”但是作者卻覺得是“足於舉目千里,足於俯仰天地”,“適於心靈散步,眼睛旅行”的空中樓閣。)

5、 作者爲什麼這麼欣賞小屋?

(因爲作者嚮往“獨立的、安靜的”生活境界。——13節,“山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間的幸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用一天一個美夢。”由此看來,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嚮往的是遠離人境的,與大自然融爲一體的獨立的、安靜的超然的物外生活。)

三、 學生繼續閱讀課文,體會品味的問題。並思考課文的寫作特色。

第4課時(指導學生分析寫作特色)

一、 複習上一節的內容要點。

二、 寫作方法分析指導。

1、 筆調清醒,語言優美。

A、句子兩兩相對應,長短句交錯,使文章結構緊湊,節奏和諧,表現力強。這些句子有:

① 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

② 有形的圍牆圍住一些花……無形的圍牆也圍住一些花……

③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

④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

⑤ 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

⑥ 雖然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快馬加鞭耳。無頎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B、多種修辭手法並用,生動形象,蘊涵豐富,把描寫對象刻劃得惟妙惟肖。(例子)

⑦ 比喻和句子有:

山如眉黛,小屋恰如眉梢上痣一點。

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孤線,是另一重無形的圍牆……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藥……

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當花瓣微微地收攏……

⑧ 排比:

5節,樹的美在於姿勢的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在於活力,在於精神。

8節,只在樹與樹之間露出一些線條,一角活潑的翅起的屋檐。一排整齊的圖案式的

屋瓦。

9節,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園比房屋小,花園中的路比花園小。

12節,那時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素靜,一片寧靜。

⑨ 擬人:

7節,這棵樹使小屋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

8節,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

2、 感情真摯,寓意深刻。(例)

① 12節,小屋在山的環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

② 13節,小山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間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每天一個美夢。

③ 14節,151頁,我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後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那些山坡……幸福的走廊……空中的走廊……

④ 15節,小屋迷於霧失樓臺的情景之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以上這些句子,都是作者寓對小屋的喜愛,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環境的嚮往的

流露。

三、 小結:

1、 主題——透過對立於山脊的小屋及周圍環境的多側面多角度的描寫,寄託了作者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抒發了熱愛自然、追求感情。

2、 結構——全文產足於小屋之外和小自身的不同角度,前一部分重在真實描寫小屋及周圍的自然景物;後一部分重在寫作者自己的感受,由實而虛,虛實結合,結構嚴謹。

3、 寫作特色(略)。

四、 練習:

1、 回答下列句子中的問題:

① 小屋的光線既富於科學的.時間性,也富於浪漫的文學性。

說“科學的時間性”是因爲——光線準確無誤地按照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說“富於浪漫的文學性”是因爲——光線明暗色彩富於變化,是比喻的說法。

②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回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

說“快樂的起點”是因爲——出外時,滿懷希望,正要開始一天新的生活。所以說它是快樂的起點。

說“幸福的終點”是因爲——回來時,滿載成功的收穫,所以說是幸福的終點。

“山路”是指什麼?這什麼說是“往返於幸福和快樂之間”?——指的是作者生活之路,在山路上往返,往返於幸福和快樂之間。

⑤ “雖然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快馬加鞭耳。無頎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這句子話有什麼深刻的意思?——表現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

2、解釋和注音。(見補充資料)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設計 篇2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文章。語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結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於心不忍,於是筆者決定將本文上成鑑賞課。

教學過程:

一、匯入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很多人的夢想可能就是找一個世外桃源,享受一種安寧、和平、自由、快樂的生活,爲什麼呢?生:

1、那兒景色美、風光好。

2、那裏不受外界干擾,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近大自然,空氣新鮮而純淨。

師:我們喜歡大自然,大自然賦予我們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大自然的撫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臺灣作家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

二、作者簡介:

李樂薇,江蘇南京人,早年肄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後來一直在臺灣從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見長,文筆清新脫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婉麗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中國古典文化的積澱,又接受了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故而作品善於藉助有質感的想象來表現無形的主觀意念,刻意於主觀意象的經營,能夠運用有聲、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結”。

三、課文預習: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一遍,然後思考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什麼是描寫的重點?學生閱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問題。各組派代表到黑板上寫出答案。師生共同討論,然後明確:

主要景物:山、小屋、樹、花、花園、光線、山路、燈重點景物:山、小屋、樹

2、研討標題的含義。學生分小組討論。生:(從課文中找)“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即指建於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

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僅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嗎?生:不是!

師:那它還指什麼呢?我們從“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種想象的、不切實際的東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分析完課文後再作回答。

四、課文賞析。

師:同學們讀完課文後有什麼感覺?生:語言優美、意境優美。

師:確實是這樣,這篇文章能帶給你優美的享受。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語言,請你從文中找出這些語言大聲朗讀並體會。學生朗讀課文。師:這篇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還是空間順序寫的呢?

師生研討。然後回答:這篇課文又渾然一體,是什麼這些東西聯繫在一起的呢?學生分析研討。教師巡視指導。

師生共同明確:是一種情,是作者的一種喜愛之情。師:作者爲什麼會有這種喜愛之情呢?

這種喜愛之情又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理想呢?學生共同討論。

教師提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往往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生:人們已經厭倦了那種都市生活的緊張、枯燥、雜亂的生活,而嚮往一種寧靜、自由、不受外界干擾的田園似的生活,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種理想的生活。師:不錯。再回到前面一個問題,“空中樓閣”的另一層次的含義也就明確了。

五、課後練習: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大量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具體的例子,思考這些修辭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心靈與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樓閣》教學有感●黃衛剛

我們每一個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關,自然與人類已經相處幾百萬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類一切,慢慢的,人類學會了利用大自然,用她爲自己造福。這時,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關係融洽。但是,人類貪婪的本性註定了一種悲劇性的結果,人類開始肆意破壞大自然,他們爲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顧及往日的舊情;而大自然也奮起反抗,人類已經受到了嚴厲的警告和應得的懲罰。

痛定思痛,我們應該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難道就不能和諧相處嗎?人類還能享受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帶給我們的快樂嗎?讀了臺灣作家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一文,我們的心靈爲之顫動,人與自然竟能如此和諧相處,真是不可思議!

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會有一間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間,也可能在海邊;可能是放飛的小鳥,可能是天邊的彩雲,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個夕陽??那是回家的感覺,是回到自然的夢想。李樂薇用她那飽含真情的筆墨爲我們抒寫了一個類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語言是那麼清新、那麼自然,和作者筆下的景物完全融爲了一體,甚至讓我們都分不清到底是語言的優美造就了山的特色,還是風景的優美造就了語言的特色。

作者賦予了景物極大的靈性,這樣就使得人與景物形成了一種平等的對話姿態:這棵樹使小屋給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作藝術,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帶給她的無限的快樂!在學習這一課的時候,我發現同學們熱情極高,他們也和作者一樣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們也用自己純真的心靈去描繪大自然、讚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間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

他們用自己的輕靈和自由抒寫着快樂的篇章,他們幻想着擁有自己的空中樓閣,而這“空中樓閣”決不是那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他們擁有青春和活力,他們擁有熱情和幹勁,在二十一世紀的廣闊天地裏,他們可以大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夢想,創造世人矚目的成就。但願他們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壞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讓大自然爲人類造福。

迴歸自然是人類一個永恆的話題,作爲一個教師,我們更應該在教學的陣地上把這個主題發揚光大,他關係到我們的下一代,更關係到我們人類的未來。讓我們攜起手來,共築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