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作文入格教學芻論(網友來稿)

張西華   山東省莒南縣第一中學(276600)

作文入格教學芻論(網友來稿)

內容提要  科學研究證明,任何領域裏真正的專業水平的標誌就是具有豐富的“格局詞彙”,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作文中的“常格”是客觀存在的;“入格”教學在作文教學中具有基礎地位;積累作文的“格局詞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關鍵。作文“入格”教學的基本方法有:透過範例讓學生“識格”;透過講解讓學生“明格”;透過訓練讓學生“入格”。

(一)

美國著名學者、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爲編制用計算機下象棋的程序,專門對棋手下棋時的運思情況進行了研究。西蒙請來一些棋手,讓他們用十秒鐘的時間看一下正在下的棋。西蒙發現,象棋大師基本上都能回憶起所有棋子的位置。而低於大師一級的A級棋手的成績則差的多。但是,不管是大師還是A級棋手,都記不住隨便擺在棋盤上的棋子的位置。這說明,根本不是短期記憶在起作用。西蒙的研究結論是:棋手們只是下意識的記住了許多棋局的形式,或者說積累了許多象棋的“格局詞彙”。他們在對壘是隻需要想:以前我見過這個棋局嗎?在什麼情況下?以前是怎樣走的?經過研究,西蒙發現,A級棋手擁有2000個左右的象棋“格局詞彙”,而象棋大師們卻擁有50000個左右的象棋“格局詞彙”。

西蒙進一步探討這項研究的意義時吃驚的發現,這種“格局詞彙”的概念幾乎適用於任何領域。他發現任何領域裏真正專業水平的標誌就是具有豐富的“格局詞彙”,而這些“格局詞彙”是透過多年的教育和經驗積累形成的。出色的醫生、藝術家、機械師或有經驗的工廠領班,都具有豐富的“格局詞彙”--用西蒙的話說,它們就象一羣“老朋友”,隨時會告訴你,在面對實際情況的時候該怎麼辦。①

我們已經清楚的看到,“格局詞彙”應該成爲技能教育的一個重要概念。本文僅僅試用於作文教學研究。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作文中的“常格”是客觀存在的。大到各類文體的結構模式,小到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構思線索、描述表達……都有許許多多的“常格”存在。僅以結構模式爲例:且不說格式嚴格的應用文,更不說被稱爲“洋八股”的科技論文。就說一般意義上的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要求就是“常格”;一般的敘述文講究“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要求“卒章顯志”也是“常格”。

其次,“入格”教學在作文教學中有着重要的基礎作用。古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在《程門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中,有這樣一段話:“讀書如消銅……作文如鑄器,銅既消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這裏所說的“模”,即是“常格”,即是西蒙所說的“格局詞彙”。鑄器要先有模子,學棋要先掌握基本棋局,練武要先學基本套路,學習作文當然也不能例外,不掌握基本的“常格”,則難以成篇。學生作文,最常遇到的煩惱是面對題目無從下筆,這不全是素材和思想準備不足的問題,一般來說,教師命題總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學生總有一些話可以說,無從下筆的重要原因是學生不“識模”,無“常格”。把“入格”教學作爲作文教學的基礎,及早讓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作文“格局詞彙”,實在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筆者曾參加1984年、1994年的高考作文閱卷,1984年高考小作文是根據一幅漫畫寫一篇說明文,因寫成記敘文被判零分得考卷將近30%;1994年的高考作文是題爲《嘗試》的記敘文,因寫成議論文而嚴重失分的佔10%以上。這是否從反面證明了作文“入格”教學的重要意義呢?

說“入格”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基礎,並不是說這僅僅是權宜之計。筆者認爲,“入格”教學應該貫穿於整個作文教學的始終。換句話說,作文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不斷地積累有關“格局詞彙”(忽然想起美國哈佛商學院的主要教學方法是“案例教學”,這同作文“入格”教學原理豈不是異曲同工)。因爲西蒙的研究已經證明,“任何領域裏真正專業水平的標誌就是具有豐富的格局詞彙”。象棋大師正因爲掌握了50000多個象棋“格局詞彙”,所以纔有高超的棋藝,在對弈時才能左右逢源;武術大師正因爲對各種武術套路、招式瞭然於心,所以才能進入“化境”,“以無招勝有招”;魯迅先生等文學大師之所以能夠在寫作時揮灑自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除了他們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生活閱歷之外,具有豐富的寫作方面的“格局詞彙”也是極其重要的原因。

也許有人會說:你這豈不是在倡導“新八股”?其實,“新八股”也沒什麼不對。八股文在創立之初,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只是在發展過程中走向了極端,科舉考試又使之變成教條,這才受到後人的批判。人們對八股文最常見的批評是“削足適履”,愚以爲,“削足適履”的根本原因是鞋子太少了。如果你擁有大大小小各種型號的鞋子,“什麼樣的腳全能對付”,還用得着“削足”嗎?可以說,醫治“八股病”良藥不是不要八股,而是建立更多的八股,交給學生更多的常格,讓學生積累更多的“格局詞彙”--只有辯證的頭腦才能理解這種方法。順便說一句,人們對八股的另一種指摘是“空洞無物”,其實這與我們說的“格”無關。把一個模子拿來鑄金銀,還是用來打土坯,或者用來做雪糕,都不關模子的事,更不能依此評價模子的好壞。

或許還有人說;你這是把作文“程式化”,是“套公式”。其實,套公式也沒什麼不對。幾乎所有學科都有“公式”,爲什麼唯獨學習寫作不能有“公式”。否認作文教學可以有“公式”,幾乎就等於說作文教學沒有規律可循--這顯然是反科學的。不斷的歸納、整理出一系列“作文公式”並幫助學生掌握它,正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許多人反對所謂“公式化”的原因與作文教學的目標不切實際有關。中學作文教學絕對不是辦作家培訓班,而是象葉聖陶先生所說的“目的在達到能夠自由寫作工作生活中需要的文章”②。葉聖陶先生還提出:作文應該“以寫的象樣爲目標……至於寫的好,那是可遇不可求的`。” ③事實正是這樣,我們現在的中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如和寫的“好”,而是如何寫的“象樣”,前文所述高考中很多高中畢業生連最基本的文體也把握不住,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綜上所述,實施作文“入格”教學應確立如下三個基本觀點:(1)作文中的“常格”是一種客觀存在;(2)“入格”教學在作文教學中具有基礎地位;(3)學生積累作文的“格局詞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關鍵。

(二)

作文“入格”教學的基本方法有:

1.透過範例讓學生“識格”。範文例句在教學中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讓學生對“常格”有一個感性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範例入手。我們都知道魯迅是憑着讀過幾十篇外國小說開始寫小說的,更有許多大家提倡背文章。張志公先生說:“古今中外,善於寫作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肚裏裝着幾百篇好文章的。”④夏衍則提倡青年背誦《古文觀止》。他們講的背文章雖不僅僅爲了“識格”,但說大部分目的是在於此則不會太錯。在實際教學中,供學生“識格”的範例應該是比較典型(有代表性)和比較淺顯(與學生實際水平差距不大)的,這就需要教師注意挑選那些明顯的包含各種基本“常格”的文章、段落、句子作範例,有時還要自己動手寫一些合“格”的文字。

2.透過講解讓學生“明格”。學生接觸範例後,會“覺得”這個很好,那個不錯。可僅僅“覺得”還是一個朦朧的印象。這就要透過教師的講解,是學生對已經“覺得”的常格明確起來。實際教學過程中講解和提供給學生範例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我在作文教學中就曾歸納了幾十種基本結構框架,幾十種思路線索和開頭結尾模式等,有計劃的向學生講解,同時配以範例,使學生較快的掌握了各種作文“常格”。

3.透過訓練讓學生“入格”。透過“識格”和“明格”,學生走過了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但學生還不一定能夠運用,還不一定能夠變成自己的東西。也就是說,還是“新朋友”,不是“老朋友”,在寫作時還幫不上多少忙。真正的“入格”還需要進行有計劃的訓練。基本的訓練方式有單項訓練和綜合訓練等。結構性的仿寫是一種特別有效的方法。

另外,爲使作文“入格”教學更有成效,還應該向學生講明“入格”教學和訓練目的意義,讓學生自覺的利用各種機會積累更多的作文“格局詞彙”,結識更多的“老朋友”,讓這些“老朋友”去幫助學生愉快的完成各種寫作任務。

註釋:

①〔美〕托馬斯J彼得斯等《尋求企業最佳管理法--美國最佳公司的經驗教訓》,新華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第96-97頁。

②葉聖陶《評〈讀和寫〉,兼論讀和寫的關係》,載《語文學習講座叢書(二)》商務印書館1980年9月第一版,第12-13頁。

③葉聖陶《國文》,載中學生雜誌社編《中學生手冊》,開明書店1984年7月出版。

④張志公《怎樣過語文關》,載《寫作論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