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文言文教案彙總五篇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許多人都對一些經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爲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還記得哪些經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教案彙總五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歲時向師襄學琴,勤學苦練,最後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故事,表現了孔子虛心好學、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優秀品質,

文章語言樸實簡練,人物形象鮮明,以孔子學琴爲主線展開故事,凸顯孔子頑強進取、追求卓越的藝術形象。全文既有對孔子學琴的正面描寫,又有從師襄的眼睛看孔子學琴的側面描寫,還有師襄神態的不斷變化。課文先描述師襄對孔子學琴的表現不解,再寫師襄看到孔子彈琴後的誠懇評價與肯定,接着寫師襄愉悅地欣賞孔子彈琴,最後寫師襄驚異於孔子琴藝的高超,由衷地佩服孔子。透過師襄對孔子學琴過程的看、問、聽、賞的動作與語言的描寫,讀者感受到孔子刻苦練習,技藝不斷提高,達到爐火純青境界的過程。

全文線索明晰,層次清楚。按照時間的順序,寫了孔子學琴的四個階段:即學會曲譜——掌握技巧——彈出思想——曲中識人,情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使故事既連貫又緊湊。讓讀者在閱讀故事中感受到孔子孜孜以求的學習態度與進取的精神,從而產生深深的敬意,受到感染與教育。

圍繞課文的主要情節,課文配有一幅插圖,表現的是孔子專心彈琴,師襄陶醉於琴聲之中的情景。觀看插圖,有助於學生把握重點、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輔導學生自學生字新詞,蒐集並選擇、整理有關孔子的資料,掃除閱讀障礙,逐步養成運用工具書及背景資料進行獨立閱讀的習慣。

2、指導學生默讀課文,嘗試歸納默讀的方法,交流默讀的經驗,提高默讀的效率。在默讀中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文章中重點詞語的意義及作用,達到讀懂課文的目的。

3、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孔子刻苦學習的態度及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學習精神,從中受到啓發與教育。

4、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學習默讀課文,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體會孔子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優秀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子刻苦練習,琴藝逐步達到最高境界的過程。

教具準備

1、佈置學生蒐集有關孔子的故事、言辭等資料。

教師製作介紹孔子生平、思想成就、歷史地位、國際影響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展示成果。

(1)讀生字。

(2)讀課文。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二、精讀感悟,讀說結合。

學習第1自然段,初步瞭解孔子:

1、默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瞭解了什麼,從中感悟到什麼。

學情預設:

(1)學生可以從課文中獲得資訊,在大家的補充中可以全面把握內容,但對關鍵詞語的作用難以體會,需要教師給予點撥,引導學生注意"爲什麼這樣寫"的問題,感受寫作的方法。

(2)學生能瞭解到的資訊有:課文概括地介紹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還是音樂的行家,多才多藝;孔子對古代的樂器樣樣都會,尤其彈一手好琴;從不自滿,還拜師學藝,表現孔子虛心好學的精神。

2、朗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讀明白了什麼,

3、探討問題:"尤其"什麼意思?去掉這個詞行不行?作者爲什麼要強調這一句呢?這個詞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尤其"表示更進一步的意思。去掉這個詞,句子就不通了。作者強調並引用這個詞,目的是突出了"彈得一手好琴"這句話。這個詞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它不僅說明孔子琴彈得好,而且彰顯孔子從不自滿、虛心好學的精神,還起到引出下文、照應題目、貫通文意的作用。這句話中"彈得一手好琴"與下文"怎樣練琴"互爲因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文章內容真實可信。)

三、深入學習,品味感悟

1、默讀"孔子學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說說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歸納出孔子學琴的幾個階段。

作者按時間順序寫出孔子學琴的四個階段:

(1)"一晃十天過去了"——孔子學會了曲譜;

(2)"過了幾天"——孔子掌握了彈奏的技巧;

(3)"又過了些時候"——孔子領會了音樂的精神,彈出了感情;

(4)"不知又過了多少天"——孔子從音樂中知道了作者。

2、朗讀課文,全班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穫。

(1)交流孔子學琴的四個階段的劃分結果。

(2)結合自己的音樂常識以及學習音樂的實踐思考:這四個階段的內容、難度有什麼不同?孔子依次達到的目的說明了什麼?從這四個階段中,你體會出什麼?(第一階段是學會曲譜,第二階段掌握技巧,第三階段是彈出感情、感動別人,第四階段是曲中識人。這四個階段難度越來越大,我們從中體會出孔子學而不厭、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

2、默讀課文,思考問題:孔子是怎樣不斷追求,逐步達到理想的境界的?

3、邊讀書邊標註,練習使用記錄符號,並且要把自己的體會用簡潔的詞語標註在書上的空白處。可依次思考以下問題:

(1)找出描寫孔子學琴的句子。思考:從這些詞語中你理解了什麼?體會了孔子什麼優秀品質?

(2)找出孔子說的話。思考:從這些詞語中你理解了什麼?體會到孔子什麼優秀品質?

(3)找出師襄看孔子彈琴時神情的變化以及對孔子琴藝的四次評價。思考:從這些詞語中你理解了什麼?這些側面描寫表現了孔子是怎樣的人?

5、學生交流:孔子是怎樣彈琴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知道的?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出什麼?

6、師生交流。

在學生的交流中,不僅要引導學生說出找到的詞語、句子,而且要說出詞語、句子的意思,並且說出從這些詞語或句子中體會到什麼?

三、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讀孔子的名言,不理解的字查字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溫故而知新。

有朋友遠方來,不亦說乎?

四、質疑、釋疑。

1、周文王何許人?

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姓姬,名昌。姬昌是在其父季歷死後擔任周族首領的。他是一個很有作爲的人,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關心民間疾苦,勤於政事,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他以仁德爲本,寬厚待人,保持質樸的美德,深得人心。這樣,周族逐漸興盛起來。爲了使自己更有實力,他重視人才,禮賢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來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即姜子牙。姬昌在位時,商王朝還十分強大,所以,他在表面上仍臣服於商,但暗中加緊發展經濟擴充軍隊。紂王聽了崇侯虎的告發,把他抓了起來,關在羑里。他鎮定自若,潛心研究八卦,創制了《周易》,後在臣子的營救下,被釋放回到了周。這時,他的決心已下,一定要攻滅商朝,報仇雪恥。他整頓內部,認真做了準備工作。爲了擴大政治影響,他不斷對外用兵。姬昌晚年時,已經取得了當時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爲攻滅商朝奠定了基礎。

周文王體恤百姓、胸懷博大、任人唯賢等品質被後人頌揚。

2、"爐火純青"的本意是道家煉丹時的火候,有什麼故事或典故嗎?

老師講述《爐火純青》的成語故事。

五、指導書寫。

一、寫生字詞,把字寫正確、規範:

1、"抑"字容易寫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右邊不要多一橫或多一點。比較"印"與"卬"的不同,要把字寫正確。"抑"字要注意結構特點,左高右低,左窄右寬。

2、"倦""純""溢"這三個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書寫時注意搭配,左右兩邊的筆畫既有謙讓又有穿插,使字成爲一體。"倦""溢"兩個字點畫比較多,要注意點的方向以及擺放的位置,努力把字寫得左右勻稱、字形飽滿。

六、限時作業。

辨一辨,再組詞:

抑()純()倦()溢()浸()譜()

迎()噸()卷()益()侵()普()

板書設計

孔子學琴

學會曲譜——→練習技巧——→領會內容——→體會作者——→爐火純青

文言文教案 篇2

學情分析:

同學們在備考時,關注的是近三年高考的內容,文言文是高考的重點也是備考的難點,在複習時,同學們只重視了實詞虛詞的積累而忽略文言文翻譯尤其是意譯的翻譯,故需要在複習完課本時,有必要對意譯的幾種情情況進行梳理。

設計理念:

以誘思探究教育教學理論爲指導,真正地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教師只起點撥作用,來引導學生自我發現、自我矯正、自我總結,達到合作互助,共同進步。

學習目標:鞏固並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方法,把握意譯的幾種方法。

教學流程:

1、文言文翻譯標準:信、達、雅

“信”,就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就是譯文語句規範、得體、生動、優美。

2、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直譯爲主,意譯爲輔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係,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譯,指着眼於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於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兩者的關係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纔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3、文言句子翻譯方法:留、換、刪、補、調等。

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遊褒禪山記》

譯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臨川王安石記(下此文)。

替換法 有些詞語意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用,在譯文中,應換這些古語爲今語。

例:妻子飢寒如下貧者——06年全國卷一

譯文:他的妻子兒女飢寒交迫,如同最貧窮的人。

刪削法 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裏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彆扭或累贅,譯文時可刪削。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誌、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複詞中虛設成分等。

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譯文: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很久了。

增補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現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

例: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莊暴見孟子》

譯文:(孟子)問:“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齊宣王)回答說:“不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

調整法 由於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譯文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及時調整。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和介詞短語後置等。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黃土,向下喝到黃泉,(是由於)用心專一的緣故。

以上是文言文翻譯的標準、原則和方法。是以直譯方法來翻譯句子,下面來重點學習意譯的方法。

4、文言文的意譯種類主要體現在文言修辭格上,在翻譯時需要特別注意比喻、借代、誇張、互文、委婉、用典等修辭。

請在括號裏填上下列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並翻譯整個句子

(1)、如今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鴻門宴》( 暗喻)

譯文:現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還辭別什麼呢?

(2)、藺相如徒以口舌爲勞,而位居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借代)

譯文:藺相如只不過憑藉幾句言辭立了些功勞,他的職位卻在多之上。

(3)、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織〉〉 (誇張)

譯文:成名回頭看蟋蟀籠空空的,快要出不來氣,說不出話來。

(4)、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琵琶行〉〉 (互文)

譯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馬,上了船,端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

(5)、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觸龍說趙太后〉〉(委婉)

譯文:雖然年輕,希望趁我還沒有死的時候把他託付了。

(6)、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滕王閣序〉〉(用典)

譯文:(我擔心自己)像馮唐那樣輕易地衰老了,像李廣那樣難以得到封爵。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篩選資訊的解題步驟

1.閱讀,就是要對給定的材料進行整體閱讀,初步瞭解文章的內容與層次。重視對全文通讀,明確基本資訊。記敘性的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後果;議論性的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對於一篇文言文,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讀懂,可在運用“跳讀”法時,捕捉文中重要的資訊材料。這些重要的資訊,有時是有一定標誌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總結句、作者評論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據題幹要求,判明資訊的指向,帶着問題,去理解、辨析。如20xx年高考,題幹中“田單兵不厭詐手段”即規定了資訊指向,其中“詐”更是關鍵,答題如不能以“詐”引導思考的方向,肯定會失誤。

3.辨別,就是要辨明資訊的邊界。資訊的邊界規定了資訊的外延。如20xx年高考題目,“燕王以爲然,使騎劫代樂毅”,陳述的對象是燕王不是田單,雖然能間接表現田單行反間計的“效果”,但不屬於“兵不厭詐”的實施手段。

4.判斷,就是判斷正誤,選出準確的答案。命題者在設定題目時,往往用“張冠李戴”“顛倒因果”“無中生有”等辦法迷惑人,解題時要認真分析辨別。

二、閱讀史傳類文字,在篩選資訊的時候,應理清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人物。既是傳記文章,必有人物,所記誰人?哪一個朝代?還涉及多少人?

2.職官。史書中的人物,多是官員,所任何職?朝中官還是地方官?幾度升黜?

3.事件。傳記文章,肯定是記載傳中人的若干事蹟,或孝義,或勤學,或清廉,或愛民,或抗上等,邊看邊要弄清楚,文中寫了什麼事,寫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選的紀傳文,傳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篩選”和“提取”的資訊,又往往是他們表現出來的良好品格,因此,閱讀時,這方面應特別注意。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以虛詞,實詞翻譯爲切入口,落實文言文複習,文言文教案。

2.在學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技巧的基礎上,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指導學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1.抓關鍵詞句(關鍵詞語、特殊句式),洞悉得分點。

2.藉助積累(課內文言知識、成語、語法結構、語境等),巧解難詞難句。.

3.在學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技巧的基礎上,加強踩點得分意識,以難詞難句爲突破口,指導學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技巧。

【教學設想】

1.依據福建省考綱對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實18個虛詞和120個實詞的意思,4種文言句式的運用,常見的通假字的運用。

2.高考的文言文閱讀是源於課本而又高於課本的,作爲高考的第一輪複習,由課內拓展到課外,以課內文段閱讀爲材料進行復習,透過"積累--遷移--鞏固"的複習原則,逐一落實考點內容。

3.在學生掌握了"信、達、雅"三字翻譯目標和"六字翻譯法"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在文言翻譯中的盲點,力圖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解決翻譯疑難的技巧,並透過訓練驗證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從而增強文言文翻譯的信心。

4.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讓學生變換角色,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內容,提高課堂複習效率。

【教學時數】

6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高考對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題型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幾種題型

2、在學習中發現自己在翻譯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匯入:

這節課我們進入高考文言文閱讀古文翻譯專題的複習。文言文是對學生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考查。近幾年來,高考文言文翻譯題的分值基本保持不變,共計15分,設兩至三題選擇題,每題3分;設一道翻譯題,每題兩到三句,此題爲9分。那麼針對於這些題型,怎麼做好複習呢?

二、考綱闡釋:

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能力層次均爲B級。分別要求做到"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也爲B級。這部分題目學生感覺難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譯五步法:

1.先將古今漢語語義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寫下來,將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對譯出來,然後將現代漢語無法翻譯或不需要翻譯的地方刪去。以便將完全不懂的地方突顯出來。

2.將不懂的詞語放到原句中去揣測,大致推斷出它的意思。

3.統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後協調和語句的暢通,保持原文語氣。

4.按照翻譯要求,寫出譯文。

5.將譯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檢查,並作必要的修改。

四、範例解析

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莊宗與樑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爲效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令三軍別擇一人爲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俄而崇韜入謝,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

天成、長興中,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訪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譯文:①不久郭崇韜進來(向莊宗)謝罪,透過馮道化解了與莊宗的衝突。

②陛下憑藉最高道德來承受天命,上天用豐收的年成來顯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應翻譯成"不久";"謝"意思是"道歉謝罪",不要翻譯成"感謝";"因"是"透過"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爲講,而常作因此於是講,如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有:"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第二句:第一個"以"是"憑藉"的意思,是介詞;後一個以是"才",是連詞,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齊桓晉文之事》有:"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瑞雪兆豐年"

五、瞭解有關文言文翻譯的常識

1、標準

簡言之三個字:信(準確)、達(通順)、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譯一般只涉及信和達。

2、原則--直譯爲主,意譯爲輔。

"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按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於原文的字句,可採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一般說來,應以"直譯"爲主,輔以"意譯"。高考文言文翻譯也主要考"直譯"。

3、直譯的方法--"留"、"換"、"刪"、"補"、"調"、"貫"六個字。

六、文言文翻譯標準:

"信"要求忠實於原文,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不可以隨意增減內容。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戰術不好,弊病在於賄賂秦國。

"達"要求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一致。

例:以勇氣聞於諸侯。

憑勇氣聞名在諸侯國

憑着勇氣在諸侯中間聞名

"雅"要求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的表達出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樣(兇狠殘暴)的人。

七、文言語句翻譯方法歸納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號等)、地名、官職名、年號、國號等專門稱謂。

㈡度量衡單位、數量詞、器物名稱。

㈢古今意義相同的詞。

例題1:

①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師說》)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爲楚懷王左徒。(《屈原列傳》)

④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

⑤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爲巴陵郡太守。

2、替換法(換):即用現代漢語詞彙替換古代漢語詞彙

㈠古代的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

㈡古今異義、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題2:

①請略陳固陋:請讓我大略的陳述自己固執鄙陋的意見

②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爲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五人墓碑記》)

予:我。斯:這。徒:只。記:記載

明:使…明瞭。匹夫:百姓。社稷:國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先帝不認爲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卑鄙"一詞古今漢語都常用,但詞義已轉移,所以譯文用"地位低微、見識淺陋"來替換它。"顧"今天不常用,譯文用"探望"來替換。

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要換成現代通俗的詞語。如:

④齊師伐我。

這句中的"師",要換成"軍隊";"伐",要換成"攻打"。

⑤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這句中的"吾",要換成"我";"嘗",要換成"曾經";"終",要換成"整";"思",要換成"想";"須臾",要換成"一會兒"。

3、刪減法(刪):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詞。對象:僅起結構作用,沒有具體意義的虛詞。

情況:①句首發語詞。②句中停頓或結構作用的詞。③句末調節音節的詞。④偏義複詞中的襯字。

例題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

①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③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孟子見樑襄王》)

⑤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⑥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⑦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⑧戰於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長勺這個地方與齊軍交戰,魯莊公將要擊鼓(命令將士前進)。(之,句末語氣助詞)

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這句中的"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中獨立性,不譯

4、增補法(補):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包括主語省略、動詞後賓語的省略、介賓省略、介詞省略等。

例題4:在下列句中準確的位置寫出省略的成分,並用括號表示出來:

①(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花源記》)

②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③今以鐘磬置(於)水中(《石鐘山記》)

④尉劍挺,廣起,奪(之)而殺尉(《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說,那麼還是(說說)如何行王道吧。

5、調整法(調):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對象是文言文中倒裝句,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等。

例題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語序的變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賓語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介詞結構後置)

⑤石之鏗然有聲者(定語後置)

⑥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這是賓語前置句,譯時要調爲"動+賓"語序。、

⑦大王來何操?

這句是賓語前

文言文教案 篇5

一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考點細化: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三複習要求:複習掌握文言文各種常見句式知識;在瞭解句式用法、特點的基礎上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文言文句式複習教案。

四教學內容: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爲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例題1:注意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⑥宮中府中,俱爲一體。

⑦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爲"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題2:注意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樑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斷。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例題3:注意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例題4:注意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餘。

2、"爲"、"爲…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爲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爲天下笑。②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

③爲予羣從所得。④恐爲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爲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爲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爲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爲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例題6: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爲愚者,莫我若也,教案《文言文句式複習教案》。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爲(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例題7: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爲冉溪。②故西門豹爲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五)固定結構

在瞭解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時,應注意其中的固定結構。這些固定結構大致可分爲表示疑問、表示反問、表示感嘆、表示揣度和表示選擇五種。

1.表示疑問

①何以…?(根據什麼…?憑什麼…?)

《論浯六則》: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麼?)

《木蘭詩》: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

③奈何…?(…怎麼辦?爲什麼…?)

《鴻門宴》:未辭也,爲之奈何?

《阿房宮賦》: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樣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與…?(與…比哪個…?)

《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孰與徐公美?

《廉頗藺相如列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⑥安…乎?(怎麼…呢?)

《赤壁之戰》:然劉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⑦獨…耶?(難道…嗎?)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問

①何…哉(也)?(怎麼能…呢?)

《遊褒禪山記》:何可勝道也哉?(兼有感嘆)

②何…爲?(…幹什麼呢?)

《鴻門宴》:何辭爲?

③何…之有?(有什麼…呢?)

《左傳·僖公三十年》:夫晉何厭之有?

④如之何…?(怎麼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⑤豈(其)…哉(乎,耶),(哪裏…呢?…哪裏呢?)

《捕蛇者說》:豈若我鄉鄰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嘆)

《採草藥》:豈可一切拘以定時哉?

《鴻門宴》:沛公不先入關,公豈敢入乎?

《殽之戰》:未報秦施而伐秦師,其爲死君乎?

《廉頗藺相如列傳》: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裏…呢?)

《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兼有感嘆)

⑦不亦…乎?(不是…嗎?)

《論語六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歟?(…不是…嗎?)

《屈原列傳》:子非三閭大夫歟?

⑨寧…耶?(哪裏…呢?)

《祭妹文》:寧知此爲歸骨所耶?(兼有感嘆)

⑩顧…哉?(難道…嗎?)

《爲學》: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嘆)

⑩獨…哉?(難道…嗎?)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3.表示感嘆

①何其…也!(怎麼那麼…啊!)

《伶官傳序》: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過…罷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過百步耳!"

③惟…耳!(只…罷了!)

《譚嗣同》: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麼…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記》:…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爲。嗚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指南錄〉後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無乃…乎(歟)(恐怕…吧?)(兼表反問)

《季氏將伐顓臾》:求,無乃爾是過與?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②得無(微)…乎?(該不是…吧?)(兼表反問)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師說》:其可怪也歟?

④…庶幾…歟?(…或許…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幾無疾病歟?

5.表示選擇

①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馮婉貞》: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伶官傳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③其…耶?其…也?(還是…呢?還是…呢?)

《馬說》: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