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

對於這篇課文的教學,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尤其在師生基於課文的互動方面,顯得輕鬆、自然,同時重點突出、富有成效。在很多互動問答過程中,教師對於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就會有清晰地瞭解,同時,關於文章的主人公、時間、地點、事件的發展過程等資訊也自然而然地明確了。

這種方式可能也是語文教師們駕輕就熟的講課習慣,操作起來也並不難。但是,這樣一來,教師的話又難免多了起來,教師還是不免要重複學生的話、重複自己的話,多說很多話。

這種情況與我這學期想要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馳的。我想要像餘映潮老師那樣去講課。教師課堂語言簡潔,不重複學生,也不自我重複,不滿堂問,一節課的問題超過十個就重上。用大塊兒的學生活動時間、用有變化的學生活動形式,大大提升課堂上學生的訓練機會。這樣的課堂,教師講得少,但是學生活動充分,是更有意義的做法。

我仍舊是改不掉語文教師慣常會犯的毛病——磨叨起來沒個完,好像是得了“說話狂熱症”一樣。做這樣的語文教師,是不行的,表面熱鬧,慢慢地會越來越膚淺。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讓自己學會安靜,爲學生創造更多課堂訓練的機會。一個語文教師喋喋不休的課堂,怎麼能夠走得更遠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種人生智慧。我既然決定學習餘映潮先生,我既然已經走出了第一步,那麼我必需要一步一步地行走下去纔可以啊!下一步就是把語文課上得樸素、有效、豐富而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2

經驗聯想引發的體驗是反思性體驗,是師生藉助聯想、記憶等手段,將自身經歷中值得珍視的內容提取出來,進行回味、過濾和反思而引發的體驗。

請看《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教學情況描述:結束採訪後,教師提出一個問題:除了亨特先生的這種辦法,難道就沒有其他好辦法救出莫頓了嗎?學生們各抒己見,紛紛找出理由爲自己的辦法“助威”。在此基礎上,教師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章的主旨上來,組織學生品讀最後一段,引導學生讀讀、說說自己最有體會的語句。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本文主題的四種看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多元探究文章內蘊。接着,教師又提出了回憶自己難忘經歷的要求。

學生一:小時候,父親教我學騎自行車。我最討厭騎自行車了,可是父親很嚴厲,我知道不學的後果會很嚴重,於是我開始學了。一次又一次的摔倒還是使我退縮了,就像莫頓看待那座懸崖一般,我不想再“登臨”那個“禁地”了。終於有一天,我對父親說:“爸,我不想再學了,我是學不會的!”父親意料之中地給了我一個巴掌。不過,從此我再也沒有碰過自行車了。後來,雖然母親也曾多次提議讓我再試試,可我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知道我輸了,沒跨出一步就輸了,輸得一敗塗地。對於我來說,它帶給我的是一個道理──逃避就等於不戰而敗。

學生二:讀了這篇文章,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自從10歲那年我得了脊髓炎之後,我就陷入了無盡折磨中。病痛來的時候,實在難熬,有時候令人幾乎絕望。生活對於我來說已經完全不同以往,我常常想,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呢?現在,醫生告訴說要動手術,手術風險很大(許多學生眼圈發紅,眼眶溼潤)……儘管有很大的危險,我還是準備動手術──因爲如果不這樣,手術失敗的風險沒了,可我的未來將是永遠的痛苦和無望……我現在非常深切地感覺到:生命是那麼珍貴!

一般說來,學生對與自己的經驗和需要等相關性強的教學內容更敏感一些。“強調學習內容的相關性”中“把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經驗和背景結合起來”的教學策略(《實踐教育學》,熊川武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要求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應儘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有真實的生活交往情境,有真切的生活交往需要,有開放的生活交往空間。

該教學片段中,作品中主要人物年齡、經歷與學生們相仿,在前一個階段的“現場採訪”模擬情境中,學生比較容易地就把自己擺了進去,不知不覺使自己成爲文章中的一個人物,置身於文中的景、情、事。可文章的思想、情感與學生的心靈之間畢竟還是有一段距離,要使閱讀“對話”真正深入,就需要教師“搭橋”。教師搭了一座這樣的“橋”:“回想過去,我們一定也有一些難忘的經歷。我們想過這其中包含的道理嗎?”從而將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有了前面“設身處地”閱讀文字的鋪墊,學生們藉助聯想、記憶等手段,邊讀邊想,將自身經歷中值得珍視的內容提取出來,進行回味、過濾和反思。他們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難忘的經歷,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最終讀出情,讀出味。記得曾經讀過成都李鎮西老師的一篇文章,他回憶自己的閱讀時提到:“每當我感到心潮起伏的時候……是從作品中讀到了‘自己’……這種伴隨着感情流淌或思想飛揚的閱讀,纔是真正深入心靈的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去發現,閱讀中去體會,閱讀中去悟情,閱讀中去體驗,此時“讀到自己”也就水到渠成了:有的同學身患重疾,卻在病痛的折磨中感覺到了生的可貴和希望;有的同學由人推己,反思自己對困難的態度……學生們非常自然地從文字回到現實的、流動的“生命態”中,從文字中捕捉到屬於自己的那一根思想感情的“琴絃”,情動自己,感染他人。這種反思性體驗,有利於改造和重組學生的經驗,提升學生主體的認識和情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3

因爲這是初一語文學習的第二課,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生活的一個有利的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的思路是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於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課堂我長篇大論的授課方式,換成學生當主角,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問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之中;一會又是設計者,爲學生思考創設某種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改變角色,不斷變換思路,一會是旁觀者,爲小主人公着急;一會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臨其境體會當時的心境;一會又是主人公的夥伴,爲他出謀劃策。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烈而不喧譁,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弛,於快樂輕鬆的氛圍中達到了教學目標。

最後的10分鐘,用5分鐘讓學生寫自己遇到的一個困難及如何克服困難的片段,在用5分鐘學生讀習作和點評,真沒想到初一學生會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們對困難的認識也告訴我他們的確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節課下來,我說話的時間加起來不到15分鐘,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發言和練筆,但我想,學生從同學和老師的討論交流中所獲得的東西遠比從我的長篇大論中學到的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讀課文是,是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於是一改我以往長期主宰課堂長篇大論的習慣,換成學生當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一會是引導者,一會又是點撥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話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中來;一會又是設計者,爲學生創設思考的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變化角色,不斷變換思考……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鬧而無喧譁,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馳。一節課裏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交流,發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各個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從對本課的學習中,使學生真正領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難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在這節課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學情估計不足,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參與熱情高我不忍打斷他們,導致教學任務在落實的過程中不很到位,最終是爲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引導不夠。

最後的5分鐘,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爲了訓練學生觀察生活和領悟生活的能力,但在這個設計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夠。

以上是我在這節課完成後的一點思考。

透過這堂課,我明白在今後教學中一定要貫徹一個宗旨——訓練學生的能力,時時刻刻不忘訓練學生,多考慮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適合學生的學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5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整體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時寫的一篇回憶性文章。課文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寓理於事、文字淺顯、故事性強,富有啓發性。作者透過回憶自己8歲時的一次爬懸崖脫險的經歷,告訴讀者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化難爲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困難。閱讀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對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如何對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學習和影響是無法外加的,它必須由學生自己透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內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設計時從以下兩點着手,以期達到上述目的:

1、學生體驗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不管是學生自讀還是課堂討論,都強調學生情感體驗的主動參與。

2、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獨立學習,主動體驗,主動發現,學到的纔有可能成爲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東西。

3、閱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線索和中心後,對文章進行多角度的閱讀探索。

這一設計的優點:學生的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角度的閱讀探索。這樣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缺點是學生的體驗不給深刻,生活閱歷少,解釋不到位。還的老師的引導。

二、 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按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方式策劃。“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的閱讀指導應以學生的學情爲依歸,就學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一句話,不是我們要教給學生什麼,而是學生需要我們指導什麼。同時,本文的教學目標也只有透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感悟體驗纔能有效實現。

這一過程的設計突出的特點是: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環節設計滲透情感,積極實踐“大語文”觀。開頭的歌曲匯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師生的朗讀,與文章形成一個整體,加強學生的感悟。

2.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鍛鍊。

運用朗讀複述、合作探究閱讀這種方式,引導學先走進文字,感悟文字內涵,再走出文字,聯繫生活,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

3.問題的設計緊湊,扣住主題。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多重對話,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在組織教學的各個環中,要適時點撥。在第二課時探究人物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這幾個問題緊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滲透。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既面向全體學生,又發揮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缺點:

1。複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給準確,不簡潔,不流暢。

2.對人物的性格和心裏的把握不準確。

3。由於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會因爲“我”的夥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麼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改進建議:

1。多給學生指導如何複述,抓住記敘的要素,抓住關鍵的詞語,關鍵的句子。

2.讓學生多讀課文,創設情境多角度理解,走進文字,走進人物。角色朗讀。閱讀感想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可進行書面準備;

3。必需多鼓勵。

4。在學生交流之後,迅速整合關鍵問題,要求學生關注重點片段,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在閱讀、想像、整合中讓學生充分體悟。

教學技能與教學策略的運用都很恰當。透過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品讀、探究對人物的刻畫,感悟故事內涵。並透過小組合作研討、全班交流的方式,對人物進行深入的揣摩。再引導學生走出文字,調動他們的生活體驗,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

不足的是學習語文沒有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沒有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改進的建議:運用語言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着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提高。

透過這次培訓,我懂得了反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思然後知不足,知不足後思進”只有在反思中成長,在研究中發展,才能成爲一名新時期的合格的教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6

我個人非常喜歡《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軟弱而膽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他自認爲無法穿越的狹窄拐點,是父親的智慧,引領他堅強而勇敢地順利拐彎,從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開朗的廣闊——這個叫莫頓·亨特的八歲小男孩,一直體弱有病,所以媽媽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險,有一天他在小夥伴們的激將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懸崖的岩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認爲自己“絕對沒法爬下去”,堅信自己“會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絕望裏,父親用平靜的語氣指導他“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謝教材的編寫者,充滿智慧的,把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冊的第一課,我想其初衷,就是爲了讓剛剛步入成長階段的孩子們,學習怎樣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難,走向生命的開朗與開闊。

感謝課文中的“父親”,他以一個父親的智慧,給予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財富——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讓自己膽怯的兒子,從此勇敢。

其實我們也不必譴責課文中的母親——她從母愛的本意與本能出發,一再告誡孩子“不要冒險”,雖然她的告誡對孩子充滿了消極性的無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個母親,不是小心翼翼的呵護孩子,生怕本來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閃失呢?

因爲喜歡,所以教課文的.時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髮出了課堂生成中的亮點與暗點。

亮點一:

引導孩子朗讀第11段——“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我”的語言?爲什麼要用這樣的語氣來讀?

結果,孩子讀的非常的精彩。他們用顫音,來表達出主人公內心的恐懼。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真正用朗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點二:

引導孩子朗讀第16段“父親”剛剛出場時的一段話:

“下來吧,孩子,”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

父親的口氣,是低沉的,還是響亮的?是着急的還是緩慢的?爲什麼?

學生回答——都不是。父親的語氣,應該是平靜的。特別是“晚飯做好了”這一句看似與孩子眼下困難無關的話,更彰顯出父親其實是想用平靜的語氣,來平靜孩子恐懼的心理。

就在這樣的朗讀中,學生們逐步感受到了對父親的崇拜和熱愛。

作爲一名教師,我希望我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愛自己的父親。惟有如此,父親的偉岸,才能夠助推他們少年曆程中的成長。

最得意的,是亮點三——

我在第18段,靈機一動拋出了一個問題——“父親有足夠寬闊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讓處於危險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懷裏,自己用雙臂接住兒子,那麼他爲什麼還要讓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艱難爬下來呢?”

但是暗點,也在此時產生——

有的學生回答說“父親不能讓孩子跳下來”,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

這個時候,我糊塗地用了“假設離地面並不高,那麼父親爲什麼不接住孩子”,太牽強了。

其實,應該接着引導——真的是20多米嗎?

這樣,可以領着學生細讀課文第8段,讓學生在爭議中弄明白課文的內容——“我”只是停留在“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的狹小岩石架”上。

可惜,我當時不夠機智,沒有以這個步驟來提升學生“細讀課文”“讀細課文”的意識——課文中的“我”到底離地面幾米並不重要,但是培養學生具有“深讀課文”的意識,卻是我工作的重點。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7

這是七年級的一節語文公開課。教學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二課。

教室裏,人聲鼎沸。學生們正在熱烈的討論中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一個人物,爲什麼。學生大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親和藹、慈祥、深知教子之方,在危急的情況下指揮孩子克服困難,讓孩子體會了成功的感受,以給了孩子受益終生的信念和勇氣……有的學生甚至感嘆自己如果能有這樣的的父親該有多幸運。當教師感覺討論得差不多了,宣佈說“下面我們開始討論下一個問題”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自己對剛纔的問題還有不同的意見。教師於是示意他可以繼續說出他的想法。這個同學說:“我最喜歡的人是那四個小夥伴。”此語一出,滿座譁然。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個小夥伴應該是大家批評的對象。因爲他們不但嘲笑“我”,還對“我”棄我而去,是哪種缺少同情心的人。不過,教師還是很有耐心的追問:“爲什麼?你喜歡他們什麼呢?”“我喜歡他們勇敢,他們敢於去爬懸崖;我喜歡他們爲了自己達到目的,敢於捨棄。”“哦?他們敢於捨棄什麼?”“老師,我知道,你們都會覺得那四個小孩無情無義,你們會認爲他們四個沒有同情心,把身體不好的‘我’扔在懸崖上。但是,老師,你們有沒有想過,第一,那四個小夥伴並沒有要求‘我’和他們一起去爬懸崖,第二,他們也有自己的任務,就是如何最快的爬過懸崖。第三,如果他們都去幫助‘我’了,有可能,他們全都會被困在懸崖上,天黑也不能下來。還有,現在的社會就是弱肉強食,誰沒有能力,誰就會被淘汰。”說着說着,在有一部分學生的不贊同的噓聲中,他越說越小聲,但還是十分堅持。“那你的意思是我們的社會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嗎?”“有必要同情弱者嗎?”“我覺得有,不是每個人每個時候都是強者,所以,要大家一起進步!”“鄧小平爺爺還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呢?”“並不是富起來就不管別人吧!”一場辯論賽在教師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拉開了帷幕。“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別人了,你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嗎?比如街上這麼多乞丐,你再有錢,管得過來嗎?如果你去應聘一個高薪職位,你會不會因爲同情別人而把這個位置讓給別人?如果在奧運會上,劉翔看見那個什麼遜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來,他能得冠軍嗎?……”這個同學雖然勢單力孤,但一點兒也沒有膽怯。他連續幾個棘手的問題把同學問住了,大家一時不知如何作答,都把目光轉向了教師。教師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後說:“我個人是很佩服這位同學的!一是他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二是他善於思考生活,你們也聽到了他剛纔的一番話,如果平時不動腦筋是說不出來的!”教室裏頓時靜了下來,大家都在認真聽教師的講話。“今天,其他同學表現也不錯。在這裏,我也不對你們兩方的意見做出‘終審判決’,我講兩個故事:一個是大雁的故事。說是每一個大雁的雁隊中,如果有一隻大雁生病或者是受傷,這個雁隊一定會有兩隻健康的大雁留下來照顧它,和它一起越過田野、飛過小溪,對付所有的突發事件和困難,面對所有的困難和危險,直到它痊癒或死去。第二個故事是一個測驗:一個外國女士到了中國的一所學校,邀請了五位小學生做一個實驗,把五個拴着線的小球放進一個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裏,要求孩子們在30秒以內把自己手上牽着的那個小球拉出來,如果沒有拉出來就會被海水淹死。聽完要求以後,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見他和幾個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後再示意女士可以開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後,只見最小的那個孩子首先奮力一拉,他的小球出來了,5秒,接着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最大的那個孩子最後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剛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動得熱淚盈眶,她連聲稱讚中國小孩了不起。她說‘我在許多國家都做過這個實驗,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達後,爭先恐後的往外拉,結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們真正完成了這個實驗!你們真是好樣的!’”故事剛講到這裏,下課鈴聲響了。教師給同學留了一道思考題:你知道奧運會的精神實質是什麼嗎?你如何看待競爭與合作互助?

轟轟烈烈的課改實驗,風風雨雨中我們已走過了四年,這個課例禁不住又一次讓我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

生活中我們學說要尊重別人的意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強調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學生對於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由於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語文教學特別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創性的理解。事實上,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爲老師,習慣了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的思維,習慣了讓學生跟着教師的思路走。可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以後從事的職業也不會相同,爲什麼我們做教師的總是要他們“心往一處想”呢?反過來說,學校畢竟是教育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動活潑的學生樂意接受的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個人認爲,潛移默化比較好,如果是生硬的說教是不會有什麼好效果的。這位教師既充分肯定了學生“善於思考生活”的優點,又巧妙地借用故事和課後思考題,引發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對學生進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學生樂於接受,才教有所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8

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設計導語能吸引學生,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匯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爲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爲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啓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麼小時候的一段什麼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說給大家,加之我生動的語言,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設計的問題適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1、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要求學生用這樣的句式回答:本文記敘了……的事,說明了……的道理。

2、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這幾個問題比較簡單,我讓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來回答,提起他們參與討論的興趣。

3、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啓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學生自己能從文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要着眼於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爲止。”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理解: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從一個毫無信心的孩子到頓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繼之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獲得他一輩子都忘不了,一輩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經驗。

4、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結尾幾段點出來。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讓學生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爲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題目,也知道了怎樣從文字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品味與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

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讓學生寫下來。

在反思中,也發現有一點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透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透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9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字,挖掘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明確課文思想;訓練默讀技巧,學會透過事情或現象得到生活啓示。

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設計的問題適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1.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練習默讀,快讀瀏覽課文勾畫字句)

2.複述課文,詳細敘述故事情節:入險——遇險——脫險。

3.小組合作:“我”入險前,遇險時,脫險後是什麼樣的心情?你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練習默讀,跳讀課文勾畫句子)

4.“我”成長了很多,“我”在這次經歷中獲得了什麼人生經驗?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點明中心,並教導答題方法,提示議論的語句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句)

險與夷(不失自信,往往就會化險爲夷)

短與長(你走的一小步,悄悄是你人生中跨出的一大步)

思與行(只想着困難,不付諸行動,反而會陷入困境)

5.學習本文後,你有什麼收穫?或得到什麼啓示?(引導孩子暢所欲言)實現遠大理想,從小事做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人做事要有自信心。作者有一件小事引發感悟,生活中就需要善於感悟,感悟能使人聰明、強大。

6.寫一段自己的生活經歷,揭示你從中獲得的啓示。(200字左右)

在反思中我也發現了一個現象,值得深思:城市學校的學生眼界開闊、預習充分,農村學校的孩子動筆少,不預習。結果我這堂課學生回答問題多引用學習工具上面的話,思路受限;農村學生卻很能在課堂上跟着老師的引導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活躍,但筆記與練習卻跟不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0

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透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上完了這堂課後,我認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

首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其次,接着問: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個題型在閱讀中經常出現,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最後,聯繫生活實際。多種形式談感悟。

二、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鍛鍊。

運用朗讀複述、合作探究閱讀這種方式,引導學先走進文字,感悟文字內涵,再走出文字,聯繫生活,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

在整個過程中,我一會是提問者,一會是引導者,一會又是點撥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話題;爲學生創設思考的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變化角色,不斷變換思考……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鬧而無喧譁,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馳。

一節課裏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交流,發言,但在這節課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點:

1、 複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給準確,不簡潔,不流暢。 最後的5分鐘,我設計了一個拓展,但在這個設計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夠。

2、 學生談交友方面,應該敞開了談,多拓寬學生的眼界,抓住實例來講,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1

優點:

1、教學設計比較完美;

2、注重學生的情感體悟;

3、以生爲本順學而教;

4、重視細節在文中的作用。

不足:

1、教學的重點沒有很好地得到凸現;

2、朗讀訓練不夠到位;

3、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

4、課堂細節注意不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2

在本課的第一課時,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親那樣,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讓學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漸學會欣賞文章。爲此,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透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上完了這堂課後,我認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導語的設計引人入勝。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匯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爲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爲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啓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麼小時候的一段什麼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說給大家,加之我生動的語言,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透過問題的設計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1、首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2、然後,接着問: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個題型在閱讀中經常出現,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迴歸文字,從文章確定答題的大致範圍,一段一段按順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果有的段落沒有詞語,就從所做的事中或者這個人的語言、動作等概括起特點。

3、接着,我要求學生再仔細研讀課文,找出描寫“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和環境描寫的語句,引導學生探究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4、聯繫生活實際。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這節課也有幾點不足:

1、在反思中,我發現了一點遺憾,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無法體會當時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心理過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3

感悟: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爲老師,習慣了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習慣了學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後從事的職業也不會相同,爲什麼我們總是想着要他們“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呢?但是,學校既然是教育社會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動活潑的學生樂意接受的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個人認爲,潛移默化比較好,如果是生硬的說教是不會有什麼好效果的。

一、應讓學生“體驗與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於我們生活、學習具有那些積極的意義?面對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我們是怎樣想的?怎麼做的?舉例說明。

課堂上臨時加進了這一環節,目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反思。透過學生談感受,教師適當點評,讓學生能正確面對困難,想辦法克服困難。

二、拓展與延伸。

爲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在上課時還舉了張海迪克服困難的例子,對課本內容加以拓展、延伸:張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軀體癱瘓的情況下,憑藉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學完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並且成爲醫學博士,作家,成爲當代青年學習楷模。請孩子們課外收集“走出人生困境”的名人事例,班會課交流、分享。

這個設計是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瞭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4

在此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分析人物形象的環節:讓學生找出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然後根據課文中的記敘和描寫,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我”,“傑利”,“父親”的形象。

“我”的形象分析中,我的問題是:“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交流討論後,突出強調了“我”的形象是有變化的。經歷了這件事,“我”變了。由膽小變得勇敢。並且提醒學生,文章中的人物正如生活中的人物一樣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性格也有可能會發生變化,尤其是經歷了一些對他來說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之後。

在問“傑利”能不能算是“我”最好的朋友這個問題後,正如預料的一樣,學生之間發生了爭論。一番討論回答之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傑利不夠朋友。理由如下:1.傑利雖然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他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2.從後文天色越來越暗,父親和傑利一起來找我,父親說,“晚飯做好了”來看,極有可能是晚飯做好後,父親等不到兒子回來吃飯,到傑利家找我,才知道我可能還在懸崖上,而並非傑利去找的父親。雖然如此,我還是對學生說:如果換成是你,你又會怎樣?學生於是有的表示要像父親一樣幫助我,有的表示要找人來救我,有的說要打110。我和他們討論了每一種方法的可能性。並且最後說:要注意,傑利畢竟也只是一個八歲左右的孩子,我們對待一個小朋友也該多一些寬容吧?

關於“父親”是不是一個好父親的問題,當然學生都認爲是的。他們提供的理由是:他鎮定冷靜,首先安慰我,然後耐心地幫助我,指導我一步步地脫離險境。這裏學生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我讓他們去想像一下:如果是他們的父母找到了兒子,發現他們在懸崖上,他們的父母第一句話會是什麼?想象的結果中有一種是:叫你不聽話,現在害怕了吧?活該!我們笑過之後,我說:其實,這樣的父母也是有的。但並不是說這樣的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個人一個性格嘛!打是親,罵是愛啊!當然文中的父親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的親人朋友同學遇到困難,我們也應該首先安慰他。然後再想辦法幫助他。

總之,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他們的現實生活,去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5

本文是篇講讀課文,第一節課重點是複述故事情節,第二節課重點是學習文章的寫法,如環境的渲染、情節的鋪墊、心理的刻畫,細節的描寫,以及全篇文章的先敘事後抒情的行文結構。

此課,本人認爲在以下幾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字詞的鞏固方面,學生在齊讀課文之後,我給了學生兩分鐘時間看文中註釋和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接下來我迅速讓學生完成“同步訓練”中1、2題,搶佔時間,減少學生課外做“同步訓練”的時間。二是教學生如何進行復述時,我因時因地制宜,我先傳達一個意思給班長(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長告訴學生今天第七節課下課後周寄生和通學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師組織看電影,明天、後天由老師組織文體活動,所有學生趕到星期天晚自習。),這樣學生興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複述的重要性及其要點。三是在具體複述時,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講臺當着全面學生的面複述,我而是在組內面對面複述,這樣學生參與面大大擴大,真正形成了全員動起來的局面。

在教學時本人也有點困惑,教師有時一圈又一圈的提問,我們是否可以用試題的形式來讓學生來寫,因爲學生閱讀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終要體現在答題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學生,他們課堂上非常活躍,老師的每個問題,他們總能迎刃而解似的,結果一到考試,閱讀得分卻相當低,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閱讀分數,本人真是有點困惑。

標籤: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