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當代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學生觀?

          中國教育報     2002-09-29     記者 劉微 

當代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學生觀?

 

在我們的教師問卷調查中,有一類是反映當代教師教育觀念,特別是如何評價學生的問題,例如“用百分制評定學生、給學生排隊是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重要手段,這種評價方法取消不得”,雖有46.4%的教師不贊同,但也有高達21.4%的教師表示贊同;“教育中不應有差生或後進生的提法,學生只有發展水平和個性潛能的差異,不應有‘好’、‘差’之分”,74.4%的教師表示贊同,但也有10.4%的教師不贊同;對“教學中學生提出不同意見、與教師爭辯是不守課堂紀律、對教師不禮貌的行爲”,89.2%教師表示不贊同,但也有4.7%的教師贊同;有高達94.7%的教師認爲應該“建立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全面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 

儘管據專家分析,由於問題具有較強的引導性,許多教師答題時,可能更多的是根據社會的期望和要求,而不完全是個體行爲的選擇,但我們仍可看到教師見解的差異。 

如果說,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一切教育工作都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那麼,如何評價學生就是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具有怎樣的評價體系?我們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學生觀?記者就此採訪了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謝維和教授。 

謝維和教授認爲,學生之間從發展程度和水平來說,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否用“差生”或“後進生”這種說法可以商榷。一個學生在某一方面差,並不意味他什麼都不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特點,而重視學生的特點並以此出發進行教育,恰恰是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反對學生中有“差生”,就是認爲每個學生都有其長處,每個學生都能成才。這實際上涉及到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基礎教育本身是否具有一種選擇性,或者說是否具有一種選拔性功能?如果說,基礎教育要面對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麼與注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這種選擇性如何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既是基礎教育的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與此相關的例子是,教師應該當伯樂還是當園丁?一種觀點認爲,教師不能當伯樂,基礎教育是面對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精心呵護每一棵幼苗,而不像更高一級的教育,要注重教育的選拔性功能。但也有觀點認爲,基礎教育也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應該注重發掘學生的個性與潛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謝維和認爲,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如何解決基本要求與學生個性發展的關係?而我們現在的評價體系過於單一。他說,世界銀行在考察不同國家學生髮展水平的一個問卷中,就出了基礎性、綜合性和創造性三種題型,使每個學生既面對一個統一的學術標準,又使其個性特長得到展示。我們的素質教育,應該建立一個能夠體現上述兩方面的完善而靈活的評價體系。其評價標準應該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道德素養有一個規範的要求,是每個學生或公民都應達到的。相對於這個統一的社會化的評價標準,還應有一個個性化的標準,即根據學生自身發展來評價。這樣的評價體系才能解決所謂的“好學生”和“壞學生”的問題,並能引導學生髮展。 

而所有這些都涉及到學生觀問題,即我們如何看待學生?謝維和教授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一個概念:“年輕的成人”。他說,實際上,我們現在對學生的很多評價都有一個預設的前提(這是許多教師沒有意識到但在評價中起作用的),認爲學生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其本身並不具有與成人一樣的`資格。在學術上把學生看作是具有一種“可能性”的人,因爲他們還處在學習中,將來走上社會纔是“現實性”的人。另一種表述稱之爲“邊緣人”或“邊際人”。正是由於這種學生觀和對學生的基本假設,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始終把學生看作一個不懂事的人,而自己則是比學生高明的人,是教育者。這種觀念是影響對學生的評價,影響師生關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上和人們潛意識中的東西。 

而現在,學生正在發生變化。今天的學生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可能性”,他們在現代社會中,實際上已經具有一種現實的存在,他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爲方式,對整個社會已經有一種現實的作用,具有了一種現實的社會功能,而不單純是向社會學習,也不僅僅是等待將來。這與社會變化、學生自身發展及教育變化有關。 

其一,社會已發展成爲一個終身學習的體系,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由於社會變化緩慢,成年人的經驗和文化確實對青少年具有比較大的優勢。然而,當前社會的變化和知識的更新,迫使現在的成年人也要不斷更新知識,重新社會化,這就使得成年人從一種完整的“現實性”變成了一種“可能性”,實際上就與學生具有了相同之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成年人仍然具有什麼優勢的話,這種優勢與過去也是不同的。 

其二,現在的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識已經超過了成年人,包括計算機、現代科技等方面。而且,由於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記憶力好,接受新事物快,他們所掌握的資訊量往往超過成年人,在許多方面與成年人有了同等的地位,甚至高於成年人。 

其三,由於社會文化的多元化趨勢,打破了同一文化的標準,青少年也開始形成自己的亞文化。社會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得青少年可以從不同的方面發展,而不必一定要認同成人的文化標準。 

由於這些發展和變化,所以,儘管青少年在一些方面仍然缺乏經驗,但是再簡單地把青少年看作是一種可能性的存在,是不懂事的孩子,是“邊際人”,甚至否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體驗、其自身價值觀念的意義和現實性,並據此來評價學生,當然就會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與反抗,激化師生之間的矛盾。 

今天的學生遠不同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他們觀念之新,資訊之靈,個性之飛揚,都爲今天的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所以,我們的教師,應該對現代學生的發展和變化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這是涉及評價觀念的根本出發點,也是主體教育最根本的一點

 

標籤:教師 學生 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