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辜鴻銘(2)

 

捍衛東方文明的怪傑 

回到南洋的辜鴻銘,在新加坡碰到了另一位學貫中西的人物、語言學家馬健忠。馬健忠建議他認真研究千年流傳的中國文明,並勸道:“似你這等深通西洋學術文物、典章制度的人才,正當國家用人之際怎好居此不中不洋之地,久困於庸庸凡夫之中呢?”這次會面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很快地捧起線裝書開始研讀。說服母親後,他回到祖輩世居的中國大陸,繼續苦讀中國典籍。並在晚清實權派大臣張之洞幕府中任職二十年,主要職責是“通譯”。他一邊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一邊精研國學,還自號“漢濱讀易者”。 

很快,他博通西歐諸種語言、言辭敏捷的聲名在歐美駐華人士中傳揚開來。同時作爲文化捍衛者的聲譽也逐漸顯赫起來。自1883年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上發表題爲“中國學”的文章開始,他昂首走上宣揚中國文化、嘲諷西學的寫作之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裏,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後來又翻譯了《大學》。他的工作是創造性,古老的東方理論中還加入了歌德、席勒、羅斯金及朱貝爾的有啓發性的妙語。在他之前,中國的古經典從來沒有好的譯本。 

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反覆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1909年,英文著兒《中國的牛津運動》(德文譯本名《爲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爲必讀參考書。1915年《春秋大義》(英文版名爲《中國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纔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銳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義》德文版出版了,在正進行“一戰”的`德國引起巨大轟動。 

拖長辮子的北大教授 

晚年的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授,主講英文詩。在講臺上他說:“英文詩分三類,國風、小雅和大雅。國風中又可分爲蘇格蘭風、威爾士網等七國風。”他還讓學生練習翻譯《三字經》、《千字文》。這位民國時代仍穿長袍、拖長辮的“古怪”老頭成爲北大一景,也吸引了許多外國著名我士慕名拜訪。英國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印度詩人泰戈爾、日本首相、俄國皇儲都登門。他毫不客氣地以其淵深的西洋學術涵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各位大家欽佩不已。與此同時,胡適、陳獨秀等人也把守舊的辜鴻銘立爲論戰的靶子。 1928年4月30日,潦倒的辜鴻銘在北京病故,結束了他奇異的一生。 

他死後,圍繞着他的炫麗的光環與“落伍、倒退”的聲名幾乎同時消逝了,近年來,辜鴻銘的著作被重新發現,人們將負載着中國精神的洋文重又譯回中文。熱鬧的同時,又似乎過分執著於他留辮子、穿長袍的古怪形象和對小腳、蓄妾的讚美,而忽視了他的精神。另一位作洋文很有名的中國作家林語堂曾評價他說: “辜作洋文、講儒道,聳動一時,辜亦一怪傑矣。 其曠達自喜,睥睨中外,誠近於狂。然能言顧其行,潦倒以終世,較之奴顏婢膝以事權貴者,不亦有人畜之別乎?”而一位外國作家也曾說過:“辜鴻銘死後,能作中國詩的外國人還沒有出現。”看來西方人也是當他爲同類的。 

 

標籤:辜鴻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