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日記 > 日記作文

我眼中的辜鴻銘心情日記

某日,漫步圖書館三樓文學類的書林(我一直都這麼稱呼那鱗次櫛比的書架)間,偶覓得一本破舊的英譯本《論語》。作者倒是讓我肅然起敬——辜鴻銘。辜鴻銘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爲“最尊貴的中國人”。自1883年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上發表題爲“中國學”的文章開始,他昂首走上宣揚中國文化的寫作之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後來又翻譯了《大學》。他的工作是創造性的,古老的東方理論中還加入了歌德、席勒、羅斯金及朱貝爾的有啓發性的妙語。在他之前,中國的古文經典從來沒有好的譯本。

我眼中的辜鴻銘心情日記

辜鴻銘認爲,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爲“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辜鴻銘從這一獨特的視角出發,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了對比,凸顯出中國人的特徵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也正因如此,辜鴻銘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在中國人溫良的形象背後,隱藏着他們“純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鴻銘寫道,中國人“過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辜鴻銘的書我僅因好奇而翻閱了一下《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國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義》),這是辜鴻銘向西方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該書1915年在北京首次出版,並很快由德國學者奧斯卡·A·H·施密茨(itz)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書中闡述了中華民族道德精神和中國文明的價值,宣揚了中國文化救西論。全書分爲緒言、導論、正文和附錄四個部分。導論闡述"良民宗教";正文第一章論"中國人的精神",第二章論"中國女子",第三章論"中國語言",第四章論"約翰·史密斯在中國",第五章論"一個著名的漢學家",第六、七兩章論"中國學";附錄論"崇拜羣衆的宗教"或名"戰爭與出路"。

而關於他對《論語》的翻譯由下面此例可見一斑。《論語·學而》中子貢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辜鴻銘在翻譯中將"諂"字譯得尤爲精彩,servile遠比flatter更能表情達意。而且整個譯句簡潔明瞭,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又與原句語體風格相互呼應。

辜氏之博學實乃曠世奇才,他恪守儒家傳統,又能透徹地審視西學的精髓,從而再把儒學之宗旨淋漓盡致地闡釋給西方世界,真非常人之所能爲。

標籤:辜鴻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