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轉帖]李鎮西:我看語文新課程改革 (論壇帖)

論壇帖:/vbb/

[轉帖]李鎮西:我看語文新課程改革 (論壇帖)

若曦

 

   

  主 題:我看語文新課程改革

   主講人:李鎮西(成都市教科所)

   時 間:2003年4月12日

   地 點:徐州礦務局會堂

   內 容:

   一、 語文新課程改革與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的含義,簡言之,就是充滿民主精神的語文教育,就是尊重學生各種精神權利的語文教育,就是給學生以心靈自由的語文教育,就是師生平等和諧共同發展的語文教育。

   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民主的理念。

   1、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自由精神的教育。尊重學生心理自由,讓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寫屬於自己的文章,不“代聖人言”。

   2、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平等精神的教育。人格面前,師生天然平等。鼓勵學生與老師爭鳴,師生同志式地探究真理。

   3、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寬容精神的教育。

   4、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法治精神的教育。制定管理規則,共同遵守,互相監督。

   5、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妥協精神的教育。尊重學生的心靈。

   6、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創造精神的教育。

   二、 語文新課程改革與師生關係

     (一)共享:課堂師生關係新境界

   如果把課堂教學內容比作食物,那麼,課堂師生關係經歷了三種模式――

   1、“填鴨式”。

   2、“誘導式”。尊重學生內在需要。

   3、“共享式”。互動,對話,共享。

   毫無疑問,今天我們提倡並需要的課堂師生關係,正是第三種――“共享”。建設自主探究的課堂,營造學術研究氛圍。

   (二)、對話:平等中的引導

   1、“對話”:

   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係。

   所謂“微觀的對話方式”:①問答。教學中師問生答或者生問師答,這是最常見最基本最原始狀態的一種對話方式。②討論。課堂上就某一問題或主題,師生之間(含學生之間)展開探討和交流。③爭鳴。教學過程中,大家就某一觀點,展開思想碰撞。④寫作。師生透過作文週記、隨筆、評語等交流看法,瞭解對方的思想感情。⑤朗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課文朗讀也是一種傳遞精神交流資訊的方式,透過朗讀過程中對課文抑揚頓挫的節奏甚至對某一個字的處理,聽衆感受朗讀者對課文的理解和再創造。微觀的對話也可以叫做“顯形對話”。

   所謂“宏觀的對話關係”:①互相學習。師生在“學習共同體”中彼此交換知識和各種資訊,以豐富、提高或完善各自的認識。②互相影響。師生雙方同時在人格上彼此感染,進而在精神上發生積極的變化。③互相鼓勵。在學習過程中,師生透過彼此間的激發、勉勵,獲得持續不斷的學習熱情並實現各自的超越。④共同參與。教師和學生都作爲學習成員投入到學習過程中,透過合作互動,使學習過程成爲師生各自精神發展和生命流淌的過程。⑤共同分享。師生心靈溝通精神交融,不僅僅分享經驗知識,也分享思想感情;不僅僅分享獲得成功的結果,也分享戰勝困難的過程。宏觀的對話也可以叫做“隱性對話”。

   2、平等:每一個人的出生背景、智力水平、學歷程度、生活經驗、經濟狀況、社會分工等等都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任何時候都不存在絕對的平等。但社會學、政治學上講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是指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

   我們這裏的“平等”不是指也不可能指所有方面的“平等”,其含義是“尊嚴與權利”的平等。而“尊嚴”是透過“權利”來體現的。“尊嚴”是一個人內在的精神感受,但“權利”則是看得見的社會行爲;尊重一個人,必然尊重法律賦予他在各方面的權利,而剝奪了一個人的權利,其尊嚴也就失去了依託。因此,說到底,在平等的所以含義中,核心是權利的平等。

   對話過程中的平等還有一個含義: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引導: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是平等中對話的“首席”,而“指導”“引導”就是這個“首席”的必須承擔的.責任和必須履行的義務,否則就是失職!

   第一, 以自身的行爲爲學生示範;

   第二, 教學的預設與調整;

   第三, 營造課堂學術氛圍;

   第四, 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第五, 激發學生是創造潛能。

   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是,既不因“引導”而取消“對話”,也不因“對話”而放棄“引導”;既不因“引導”而扼殺學生的思想自由,也不因“平等”而放棄教師的教育職責。即使在高揚個性旗幟的今天,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真正的教育是個性健康發展的條件。

   三、新課程改革與生活化語文

   (一) 教學“生活化”。

    1、語文講讀“生活化”。讓學生讀出自己,讀出問題。

    2、語文訓練“生活化”。例如病句修改,可以從學生作文中來。

    3、語文教育“生活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是不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二) 學生生活“語文化”。

    1、日常生活“語文化”。

    2、班級生活“語文化”。

    3、社會生活“語文化”。

   四、新課程改革與教師成長

   (一) 有追求:

   核心:把教育當職業還是事業?

   我常常想兩個問題:第一,我能夠做什麼;第二,我怎樣把我能夠做的儘可能做好?

   所謂“有追求”,首先意味着不斷地給自己提出新的目標,讓自己的每一個工作日都充滿創造的樂趣。

   “有追求”還意味着不斷拜師求學。

   (二) 有激情

    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有激情的人。很難設想一個麻木不仁的人,能夠給學生講好《荷塘月色》、《一碗陽春麪》……

    激情緣起於童心。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的青春將延續我們的青春。

    與學生保持一些共同的愛好,我們便多了許多通往學生心靈的道路。

   (三) 有理想

   《風中的蘆葦在思索》中帕斯卡爾說:“一個人不過是自然界一隻最脆弱的蘆葦,但這是一隻會思考的蘆葦。人因思想而偉大。”

   教師首先是知識分子,語文教師更應該以知識分子爲榮。

   知識分子的特點:富有社會責任感,而且善於獨立思考。

   (四) 有閱讀習慣

   讀四類書:一是經典教育理論,二是教育報刊,三是人文讀物和文學著作,四是寫中學生或中學生寫的書。

   有三個人的書應該成爲老師們經常讀的書: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和葉聖陶。

   (五) 有寫作習慣

   與學生一起作文!不僅僅是示範,更是因此瞭解學生寫作的甘苦,感受學生的寫作心理,尊重學生!

   不一定寫文學作品,最好寫教育日記和教育手記。

   寫作,就是讓心靈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讓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飛翔。

   寫吧,堅持三五年,你就是真正的教育專家!

   我給學生寫書:從《未來》到《花開的聲音》。多學生來說,這是童心的詩篇,青春的詩篇;對我來說,這是教育的詩篇,人生的詩篇。

   

   (徐 鬆 記錄整理 2003-04-18)

   

   

 

 

 /v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