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語言的魅力,思想的力量--語文與哲學

 同學們,語文學習離不開思想的涵養和提高。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動腦子、沒有思考的學習,是一種沒有方向、沒有目的的學習,必然會像孔老夫子說的那樣,陷入一種迷茫困惑的境地。但是,我要向同學們強調的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只是學習過程中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條件和最基本的態度。

語言的魅力,思想的力量--語文與哲學

我要說的是什麼呢?標題中已經寫得明明白白的了,那就是“思想的力量”。

我們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說、聽、寫四種能力的養成,這四種能力都是語言文字表達方面的能力。其實比這還要重要的是,我們要透過“聽”和“讀”,特別是“讀”,大量閱讀經典、典範文章,養成一種辯證思維的習慣,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深邃。

語文課本中的經典文章,文質兼美,思想含量極高。透過學習,我們已經或深或淺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僅以《論語》爲證,即可說明。上面提到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孔老夫子把學習和思考緊緊結合起來,強調了兩者須臾不可分離的緊密辯證關係。學習離不開思考,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地思考,這樣才能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並進而提高學習質量;思考需要載體,光思考而不去擴大思考的範圍,也就是繼續學習更多的知識,思考就沒有了意義。看來,我們只有着眼於深刻理解其中的哲理,才能順暢的翻譯它,理解它;反之,則會像這句名言所說的那樣,陷入迷茫、困惑的泥潭。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很多同學學了這句名言,不做深入的理解和揣摩,就會輕描淡寫地理解成“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他們都可以成爲我的老師”,這樣理解錯了嗎?沒有。但是,這樣理解難免有些幼稚、稚嫩。孔老夫子不僅僅向我們說明了這個道理,還爲我們敲了警鐘:爲人處世,要辨別真僞高下善惡,選擇那些比自己高明的人作爲學習的榜樣和努力的.目標(不僅僅是找個老師,這裏的“師”更多的是一種比喻),而不要選擇那些低俗的人做榜樣。

孔老夫子“述而不作”,僅僅依靠自己弟子的記載,留下一本僅有20篇的《論語》,就支撐起了華夏民族的文化核心,這是什麼原因呢?一言以蔽之:“思甚深”。一部《論語》,蘊含着豐富深邃的思想,涵蓋了哲學、政治、教育、思想、處世等幾乎社會科學的的各個門類。難怪宋代命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說此言有些誇大,但也道出了《論語》思想豐富、深湛的特點。

再說說哲學中最基本的觀點--物質決定意識,或者叫做“存在決定精神”。從哲學上來理解,很多同學能夠背誦出這句話的含意,但未必有融會貫通的理解和體悟。

語文學習中,我們往往要了解作家(知人論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目的是爲了更爲深入地理解和體味作家所描寫藝術世界。曹雪芹沒有經歷那種世家子弟從“飲甘鬻肥”到“舉家食粥酒常賒”的生活變故,怎麼能寫出感情深摯、打動我們心靈的《紅樓夢》?魯迅先生親歷了“從小康人家墜入困頓”的生活,又接觸到農村的種種情形,看到了中國社會的病態,這纔將如椽巨筆投向廣闊的農村,從寫出了《阿Q正傳》《藥》《故鄉》等經典著作。郭老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認清了蔣介石的真面目,又在抗戰的洪流中感受着全體軍民抗戰決死的信心,這使他不由自主的聯想到戰國時期的屈原,於是五幕詩劇《屈原》橫空出世,極大的鼓舞了國統區人民的抗日救國熱情,喚醒了人們心底的愛國激情。一時間主人公屈原的一大段獨白,迴響在山城的上空,迴盪在大江南北,激勵着全體中國人民驅逐日寇出中國。史鐵生經歷着一般人不可能經歷的殘疾生活,孤獨、寂寞、苦悶長期陪伴着他,但正是在這種生活中,在地壇逡巡、思考、體悟的過程中,他才深深地理解了什麼是生命,什麼是人生,什麼是母愛,於是當代文學便多了傳誦一時的名篇《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路遙爲了創作《平凡的世界》,長期在陝北體驗生活,下煤窯,挖煤炭,與煤炭工人生活在一起。賈平凹的多數小說離不開他的家鄉商州,初期的小說基本採自商州,形成了“商州系列”小說,就是他新近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秦腔》也來自商州。

毋庸多舉例,同學們也會從中清清楚楚地看出門道來。作家沒有經歷或間接經歷生活,就不可能把它反映在自己的筆下,創造出經典的文藝作品。這還不是“物質決定意識”嗎?你哪裏會想到,語文裏面竟然暗藏着“血肉豐滿”的哲學!倘若你能這樣橫向溝通地學習,哲學就不僅僅是枯燥的“理”了,語文世界也不僅僅是生動的“象”了。

讀經典吧,把哲學和語文結合起來吧!在經典中,我們纔會真正吸取高明的語言表達,才能受到深邃思想的不斷滋養。讓語言變得富於魅力,讓思想給予我們力量,這就是語文學習的兩翼。藉乎此,我們纔會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標籤:力量 語文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