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如何指導材料作文審題立意 作文指導

      

如何指導材料作文審題立意 作文指導

   所謂審題:就是深入思考和反覆推敲作文題目(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義,弄清寫作的具體要求,確立寫作中心,確定寫作範圍和重點,確定下筆的角度及感情抒發的基調,明確寫作方式和方法的過程。

    讀材料--析材料--揭寓意--定立意

  (一)單項材料

  1.查原因(從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閱讀分析材料的因果聯繫,從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①:[2006年全國卷(乙卷)]烏鴉因羨慕老鷹能從山上俯衝下來抓走小羊的本領,於是模仿老鷹的俯衝姿勢拼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衝下來,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當牧羊人的孩子問這是什麼鳥時,牧羊人說:“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孩子摸着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呀!”

    

  [解析]烏鴉爲什麼抓山羊失敗?因爲它不顧自身條件(身子太輕,爪子不如老鷹鋒利),盲目模仿老鷹,哪有不失敗之理?從原因入手,可立意爲:盲目模仿別人,就如東施效顰,難免遭致失敗。那麼人們做事要認清自己,不能盲目效仿別人。

  例②:有一位商人,帶着兩袋蘿蔔,一路長途跋涉到了遙遠的埃及。那裏的人們從來沒見過蘿蔔,更想不到世界上還有味道這麼好的東西,因此,他們用當地最熱情的方式款待了這位聰明的商人,臨別贈給他兩袋金子作爲酬謝。

  另一位商人聽說了這件事後,不禁爲之心動,他想:胡蘿蔔的味道不也很好嗎?於是,他帶着胡蘿蔔也來到了那個地方。那裏的人們同樣也沒有見過胡蘿蔔甚至覺得胡蘿蔔的味道比蘿蔔的味道還要好!他們更加盛情地款待了這個商人,並且一致認爲,用金子遠不能表達他們對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經過再三商議,他們決定贈給這位朋友兩袋蘿蔔!

  [解析]爲什麼第二位商人的胡蘿蔔更好,確得非所願,最後沒得到想得到的金子?是因爲他帶的東西不受歡迎嗎?是因爲埃及人對商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嗎?顯然都不是,而是因爲埃及人貴重的東西發生了變化,是因爲第一個商人帶來的東西改變了人們對人的熱情方式的標準。如果第二個商人是第一個帶胡蘿蔔去的,它同樣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金子。從商人的角度說,是因爲先後不同,才導致了獲得不同,所以你抓住機會,搶先一步,就會佔儘先機,得到金子;步人後塵,盲目追隨,得到的可能就是蘿蔔。

  例③: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和尚準備從兩個徒弟中選一個衣鉢傳人,他對兩個徒弟說:你們去給我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兩個徒弟去了,不久,二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比較漂亮的樹葉,對師傅說,這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最好的、最完整的樹葉。大徒弟在外面轉了半天,卻空手而歸,對師傅說,我見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怎麼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

  [解析]二徒弟之所以很快找到,是因爲他不苛求、不挑剔,而把標準定爲不完美,但是自己看到的是最好、最完美的樹葉。因此可立:不要求全責備。大徒弟之所以空手而歸,是因爲他把標準定在了“最完美”的層次上,而世界上是沒有最完美的東西的。但從另一個角度去想,是因爲他找不到完美的就不遷就、不湊和,而通力達到完美,作爲一種人生精神的追求,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因此:要有執着追求的精神,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要有明確的目標;追求完美,走向更好,就可以成爲立意角度,而且更有新意。 

  例④:《狼與羊》在長達千年的爭鬥之後,狼和羊終於握手言和了。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爲了促使信任,兩方交換了人質,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則拿出了狼崽。儀式進行得十分隆重,並且有公證人大象出席。

  轉眼間,小狼已經長大,它們個個嗜血成性,咬死了許多羊羔,並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爲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語,在睡夢中遭到狼的襲擊,被狼撕扯成碎片,變成了冤魂。

  

  [解析]從羊被吃的“結果”和“言和”的現象去思考,是因爲“言和”只是一種手段,而狼的本性是要吃羊的。羊之所以被吃,是相信了狼的所謂誠意,而沒有看透狼終究要吃羊的'本質。平安、和平是值得珍視的,但與不講信義的人只能針鋒相對,決不能被其假象所迷惑。(信任是被迷惑所致)

  由這幾則材料作文的審題,我們可以看出“原因分析法”立意是把握材料主旨的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甚至可以按照議論文行文的思路來規定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的思路。

    即審題立意可按此過程進行:

  是什麼- 爲什麼- 怎麼樣(辦)

  具體操作如下:

  a.“是什麼”--原材料內容:主要對象、態度傾向、時間、地點、人物、事物等。(羊和狼言和,最後落得被吃掉的下場)

    b.“爲什麼”--透過現象、實踐看本質,探究因果、條件、事件本身反映的問題。(本質:認錯了對象,把敵人當朋友,是因爲被狼的所謂誠意的假想所迷惑,沒認清狼是要吃羊的本質)

  c.“怎麼樣(辦)”--針對本質、原因,提出認識和看法。(不要輕信;認識事物,不要被表象所矇蔽;和平值得珍視,但與不講信義的人只能針鋒相對,不能被其假想所迷惑。)

  有的同學審題不深入、淺嘗輒止,關鍵是不到位。如:從“是什麼”只審到“爲什麼”而沒到“怎麼辦”。羊終被吃→因爲狼本性難移→展開論述,舉出很多本性難移的例子。立意至此,可以說所論的都是真理,也是公理,還不是自己的認識或主張,只是就事論事。因爲“本性難移”是一種客觀存在,不需要論證,失去論證的意義。關鍵是針對狼的本性難移,羊該怎麼辦?即認清本性,不被迷惑,針鋒相對,而不能握手言和。

  有的同學甚至由“本性難移”轉過頭來論“本性”,進而偷換到“個性”的堅持上,更是南轅北轍,離材料固有的寓意十萬八千里。如:舉屈原,遂九死其猶未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陶淵明,性本愛丘山。這就是學生由審題→扣題→偏題→跑題的心路歷程。

  2.抓關鍵(從抓關鍵句入手):有的材料爲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定關鍵句(開頭句、結尾句、對話句、結語句),抓住這些關鍵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意。 

  例①: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一個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嶄露頭角,已成爲世界著名球王,並踢進一千多個球后,記者又問道:“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解析]讀這則材料,就要注意貝利先後兩次回答“下一個”時所處的情景,要抓住最關鍵的句子“下一個!”思考,初露鋒芒說“下一個”,表現了他的不滿現狀;而第二次是在踢進了一千多個球,成爲舉世聞名的球王之後說的,這就更表現了他的永遠進取,奮鬥拼搏的精神。抓住這一點立意即可。返回

  3.明關係(從辨明關係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聯繫的。事物間的關係主要有依存關係(如學與問)、主次關係(如奉獻與索取)、取捨關係(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係(如繼承與創新)等。辨明這些關係,有利於立意構思作文。 

  例:美國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護區內,曾發生過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們爲了保護鹿而把當地的狼消滅了,於是,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於林中。十幾年後,鹿羣由四百隻發展到四萬只。然而鹿的體態愚笨,失去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鹿由於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於是人們再次把狼請進來,鹿有奮力奔跑了,保護區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解 從材料中看,鹿和狼的關係,鹿和周圍環境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只有狼和鹿共處,相剋相生,才能保證它們不失本性,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據此可立意爲: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類亦如此,自然規律不可違。從鹿和周圍自然生活環境的關係看,鹿沒有了狼這樣的天敵,生活太安逸、舒適,於是體態愚笨;後來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奮力奔跑,終於又恢復了生機。可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危機與憂患催人奮進,狼帶來的生機,人要有壓力。

  4.辨是非(從作者情感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樣我們可從材料的情感傾向入手來審題立意。

  例: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它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爲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解析]材料中的情感傾向十分明顯。“好事之徒”、“趨之若鶩”等詞貶斥之情溢於言表。對想接上斷臂在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讚賞態度。據此可立意爲:應順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傾向,立意爲:堅持就是勝利或攻書莫畏難。就明顯偏離題意。

 (二)多項材料

  5.求異同  

  例⑴:①馬克思 23歲被譽爲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③列寧17 歲就開始革命活動。④毛澤東 26歲主編《湘江評論》。⑤徐特立 48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解析]⑴中五個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現①-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講徐特立 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四位偉人不同。根據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並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條件,關鍵在於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例⑵: ①一根木頭擱在山澗之上,下面深不見底,則敢於走過去甚少,但若橫木置於地,則常人皆能步其上而過。②小李第一次演講,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準備,但一走上臺,看到下面一禮堂黑壓壓的人,便渾身冒汗,腦子裏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記不起來了。

    [解析] ⑵中兩則材料,一則是說很少有人能走過擱在山澗上的木頭,一則是說小李演講面對黑壓壓的人一句話也記不起來。兩則材料從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未能如願以償,究其原因都是膽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由這個共同點,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6.尋互補

  例: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解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誰是誰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要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總之,根據材料寫作文,審題立意,不能偏離材料自行確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細地閱讀材料,從材料出發選擇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幾中方法不是孤立運用,而是相互聯繫、綜合使用的。每則材料都可從多個角度分析立意,然後再選擇構思作文。

 

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