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送東陽馬生序》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送東陽馬生序》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2.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3.瞭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髮憤讀書,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1.翻譯並背誦全文。

    2.學習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翻譯課文  朗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人到讀書年齡,當入學從師,古來如此。如今更提倡終身學習,可見學習之重要。然而莘莘學子,讀到頭來,其結果卻迥然有異。有十年寒窗,一舉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頭地者;有碌碌無爲,鮮有所獲者;有半途而廢,不得善終者……究其原因,除卻客觀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觀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邊苦作舟”。今天我們學習明朝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其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教師板書課題)

二、正音正字

1、叩(kòu)問  叱(chì) 咄(duō) 俟(sì)其欣悅  負篋(qiè)曳(yè)屣(xǐ)皸(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擁覆  皆被(pī)綺繡  容臭(xiù)燁(yè)然   縕(yùn)袍  敝(bì)衣

2、強調學生讀一讀,最好當堂寫一寫,真正收到實效。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四、解詞析句。

教師指導學生重點掌握難懂的實詞(特別是古今意義發生變化的)和常用虛詞的多種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無從致書以觀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天大寒  硯冰堅  走送之  不敢稍逾約  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嘗趨百里外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援疑質理  俟其欣悅四支僵勁不能動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綺繡  腰白玉之環

2.解釋下列文言語句

手自筆錄  弗之怠  餘因得遍觀羣書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援疑質理  卒獲有所聞  主人日再食  鮮肥滋味之享  略無慕豔意  以中有足樂者

3.辨析各組虛詞的意義

a.無從致書以觀(連詞,來)以衾擁覆(介詞,用)以中有足樂者(因爲,連詞)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因爲,介詞/ 拿,把,介詞) 

b.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助詞,的)走送之(代詞,指借的書)蓋餘之勤且艱若此助詞(介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c.門人弟子填其室 (代詞,代鄉之先達)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代詞,代太學生) 

d.足膚皸裂而不知(錶轉折)久而乃和(順承連詞)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 腰:名詞用爲動詞,腰掛 

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飼”,給飯吃 

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 熱水  今: 菜湯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嘗趨百里 趨:古:快步走 今: 趨勢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時   今: 或者 

 卒獲有所聞 卒:古: 最終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假:古:借   今:假期 

5、翻譯課文。在基本弄懂詞句的基礎上,組織同學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討論,逐句翻譯、理解課文,然後全班交流,教師訂正。

五、朗讀背誦

要求學生大聲地誦讀,切實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義,口發聲。

作業: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瞭解“序”的文體特點。

整體感知:

一、讓學生對照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 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2.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a.第一段總寫,突出勤奮:

    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遊──求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爲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b.第二段詳寫,突出艱苦:

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縕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 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爲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①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未嘗稍降辭色。④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⑤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本文是作者寫給馬君則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爲德才兼備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

4.作者成年求學時對老師是什麼態度?

     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二 、重點研討

思考題:

1.作者爲什麼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種種困難,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戰勝了生活上的貧困──“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我們應當以此爲鑑。

2.文章寫了其他學生哪些優越的條件? 寫這些人的目的何在?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但他們都沒有學成,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3.作者爲什麼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

    透過對比寫自己生活艱苦,進而突出學習勤苦。

4.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目的何在?

    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表達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

5.找出課文中議論的句子,說說它的作用。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歸結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補拙,後者表明樂以忘憂。

三、體驗與反思

1.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不敢出言。談談自己怎樣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涵。可以各抒己見,不強求答案統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2.你認爲作者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品質?可以放開談,要有依據。

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關學習態度的課。其實古人論及學習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警句,像“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稱頌的成語典故,諸如“頭懸樑,錐刺骨”“囊螢映雪”等。在今天,學習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學習的態度與方法是亙古不變的,這些足以供我們借鑑。希望同學們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勤奮刻苦,在爲求學之年,學有所成。

作業: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講借書求學之難:借書抄錄

 勤: 用心求學之專:  執經叩問、俯身傾耳   “以中有足樂者”

 艱: 講求學跋涉之苦:負篋曳屣、四肢僵勁

    生活艱苦樸素:  縕袍敝衣、略無慕豔

 教學後記:

 

 

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