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語文每月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每月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每月教學反思

這個月在教學中,我始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學文,並透過個人、小組、分角色讀文等方法,由表及裏、層層深入、探究主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在實際教學中實現了我的教學理想,達到了教學目的。這學期中,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參與意識較強,充分展示了內在的潛力,大部分學生樂學、樂問,從中獲得了自己的感悟。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興趣盎然。

在教學過程中我大膽放手又不失時機點撥引導,,既有學生的讀、劃、批、獨立思考,又有小組和全班交流,閱讀方式多樣,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教學生機勃勃,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批註感悟的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教學中天長日久、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提高的,學生具有了這種能力,終身受益。在課堂上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美地處理了教師與學生的關係,達到了和—諧統一。這是我在教學中的一滴亮點。

二年級語文教材是開放的,富有活力的,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的綜合素質要高,要不斷充實自己,拓寬知識的視野,才能達到新課改的真正目的。現就這一階段工作做如下反思:

一、用引悟教育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從引悟教育走進我的視野以來,我反覆學習引悟教育理論,引悟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個性特長髮展、創新潛能開發、積極向上有爲,即在身體、心理、智能、意識等方面和—諧起步、發展、能行,使每位少年兒童都成爲“自我實現的快樂人”。深刻領會引悟精神後,我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爲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讓教師把學生扶上位引上路,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引”的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覺悟、自悟自得。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體味學習的快樂

《引悟教育》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環境條件”與“內需內化”的統一。《引悟教育》理論落實在課堂教學的主要着力點,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之下自悟自學自得。那麼,我們在小語課堂教學之中,就應該從以上心理因素入手,採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引領他們透過多讀、多寫、多說、多聽、多交流、多參與實踐活動、多積累,來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字,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如:備課時我採用了引悟教育教學模式:置境――引入――聯結――感悟――生成進行設計,根據不同內容,合理的“引”,這樣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化解重點、難點,誘發學生對學習的激—情達到學習的愉悅、快樂之目的。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爲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爲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衆。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爲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三、利用媒體資源,創設美麗課堂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問題的切入點,思維的取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直接作用於學習的成果。在教學中,應一改過去課堂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內容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結構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狀況,真正做到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因此,教師的“引”就是運用科學合理的輔助手段和條件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藉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使得師生在探索中經驗共享。

資訊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正好爲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實現提高學生資訊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的可操作的平臺。所以充分的利用媒體資源,會爲你創設一個美麗的課堂。

四、把知識融與具體生動的情景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引悟教育中的“引”就是修築跑道。“跑道”即:學生學習的軌道,學生思維的軌道,教師的作用是在這個“道”上既是領跑者,也是參與者,運動者。在園地六口語交際:大家都來幫幫他的教學中我設計這樣的環節“演———說———論———悟”透過演體會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開展辯論,悟出真理。這樣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說話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又透過玩讓學生體悟到了學習與生活的快樂。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爲,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可見,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爲重要,教授方法纔是教學的根本。那麼,學生對於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覆的訓練過程。

五、培養積極探究習慣,感受“悟”的快樂

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所以,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力求他們會提問題,同時與同學合作,透過觀察、做遊戲、模擬等形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是說,在學習上,我提倡一種自合作的探究學習方式,培養他們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讓他們在輕鬆和—諧的情境中汲取着知識的甘露,享受着學習帶來的愉悅。這就是“悟”就是享受學習,享受快樂。

六、抓重點品評體悟,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課文中的新選的課文,分屬於不同的體裁,既有童話、故事、也有詩歌、散文、寓言、科普文章,語言活潑,生動有趣。他們洋溢着濃厚的時代氣息,蘊涵着豐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聯繫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質兼美,語言典範。爲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常常教學生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基礎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學以致用,生動、活潑,紮實、系統,有序、有恆的訓練,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這是本學期的亮點,不過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教學上的許多不足,如:家庭教育的空缺,學習上就有點困難了。當然,今後我還會在教學中不斷改進,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爲每一位同學架起通往成功之路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