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范仲淹吃粥

范仲淹吃粥1

范仲淹年輕時,由於家境清貧,上不起學,就一個人跑到一個僧舍中去讀書。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塊,然後用刀子劃爲四部分,早晚各取兩塊做主食。沒有菜,他就切上幾根野菜莖,加點鹽湊合着吃。

後來,有個南京留守的兒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兩次稀粥充飢,很受感動,便告知了父親。這位留守就讓兒子送些飯菜給范仲淹。後來留守的兒子發現范仲淹並沒有吃,飯萊都放壞了,便很不高興地問爲何不吃?范仲淹誠懇地答謝:“我並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時吃稀飯已成習饋,並不覺得苦。現在如果貪圖這些佳餚,將來怎麼能再吃苦呢?”。之後,他依舊以稀粥當飯。終於學問過人,倍受世人的稱讚。

范仲淹吃粥2

另作:斷齏畫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出 處: 宋·魏泰《東軒筆錄》:“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爲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數十莖,酢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 分開搗碎的醃菜和凝結的粥,按定量來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成語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爲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

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爲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竈,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竈裏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裏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

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着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着“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

隨着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標籤: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