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激情,讓語文課堂魅力四射

 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愛上語文課,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不能不說是語文的悲哀。作爲最有活力、最具靈性、最有趣味的學科,屢屢遭受學生的冷遇,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語文試卷的偏題、怪題;不切合學生實際的閱讀文字等。但究其根源,語文老師毫無激情的講析也難辭其咎。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在評介一節語文課時,既找不出執教者知識上的錯誤,也沒發現理解上有什麼不妥或表達上有什麼明顯失誤,但是卻總覺得像缺少點兒東西:教師中規中矩地講,學生死氣沉沉地聽,語文的魅力在課堂上得不到任何的體現。對缺少激情的語文課學生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精神不飽滿,勁頭不足,聽着不過癮,看着不解渴,語文學習的目標落不到實處,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激情,讓語文課堂魅力四射

語文是情感的語文,因爲語文不僅學語文知識,還承載着傳承文化,文化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詩,一句名言,哪個不具有情感呢?我們說,語文是對詩意的追求;我們說,語文是要呵護學生心底最柔軟的東西;我們說,語文是要爲學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可是忘了追加一句,所有這些理想的信念,無不需要激情的支撐。老師沒有了激情,追尋詩意的課堂就成了一句空話。

要想教好語文,教師首先有情感,這種情感來自於對文字的解讀,來自於對生活感悟,來自於對學生熱愛。有人批評說,教師的激情是一種造作,我認爲這樣的認識不正確的。教師是教書育人的,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必須能做到以情激情。舉個例子說,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麼,你面對學生,也不能把你滿腹的牢騷傳給學生,把你內心的傷感留給學生,從某種角度講,虛僞的也是善良的。一個激情的教師始終是想着學生所想,始終和學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激情需要點燃,需要走進文字與讀者的內心。我在聽一個老師講析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時,老師不斷地去分析詩歌的內容:這句詩是什麼什麼意思……其效果可想而知。課堂上激不起學生的熱情,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師自己沒有讀進文字,語言的平白,情感的淡漠,學生就好像在瞭解一個故事。這樣的課文,如果說教師缺少了情感基調,怎麼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呢?相反地,朱振國老師在上這首詩時,只是一遍遍地與學生一起誦讀,一起感悟,最後大家一起流淚,一起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教育是“一朵雲推動着另一朵雲,一種思想影響着另一種思想”,李鎮西也認爲:“一個教師要以自己對所教學科的態度去影響學生,用發自內心肺腑的職業情感去感染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熱愛。”語文教師當然不一定是詩人,但他應該具備詩人的氣質;語文教師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應該擁有作家的'情懷。我們不是給學生講語文,也不是帶着學生學語文,而是用自己的語文氣質感染學生-對任何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來說,他講《背影》,他就是朱自清;他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就是魯迅;並自然而然地去“化”學生。這裏所講的“語文化”,就包含着教師對語文的熱愛與激情。 

那麼,語文老師的激情來自哪裏? 

激情首先源於對學生、對教育的熱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教學的愛,應該是激情的源頭活水。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魏書生、趙謙翔等都有一段爲走上講臺而執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們也正是憑藉着對語文教育滿腔熱忱的愛,才能在語文教育教學上做出非凡的業績。於漪老師的語文課總是充滿激情,這不能說那不是她愛的表達與傾訴。有了愛心帶來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爲學生服務,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真正實施教師對學生的點撥、引導。 

激情來自自身素養。師要做文字作者的“知音”。教師只有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文字,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熟悉教案,纔會成竹在胸,纔會充滿自信;能精神振奮、情緒飽滿地走進教室,在課堂上風度翩翩,聲情並茂,揮灑自如,遊刃有餘。這些自信帶來的激情,可以營造語文教學的生動氣氛,開闢語文教學的嶄新天地。 

激情還來自志趣。熱愛生活,對教育事業懷有遠大的理想,興趣廣泛,性格樂觀、豁達,這些應是語文教師的良好素質。志趣廣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師底蘊深厚,頭腦靈活,幽默風趣,反應機敏。有了志趣帶來的激情,可以構建語文教學的全新框架,真正落實《課程標準》關於全面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在語文課上,激情怎樣表現暱?我以爲,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語言表達宜抑揚頓挫。 “言爲心聲”,有聲語言的傳播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而語言也是最利於表達情感的媒介。一些語文課缺少激情,主要是由於教師語言平淡給人形成的印象。課上總是一個腔調,一個語速,沒有節奏,沒有重音,沒有起伏。學生聽着很容易懨懨欲睡。這類老師應該從基本功練起,從朗誦入手,提高口頭語言表達的感染力,做到有聲有色地進行教學。 

二、課堂結構宜張弛有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課也是如此。平鋪直敘的課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善於運用設問、懸念、鋪墊等手法,使課堂呈現出起伏、急緩、張弛等變化。在設計教學時,要預留出教學高潮出現的時機,引導學生達到思維力度的高峯,課堂高潮迭起,氣氛熱烈,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就會增加,課堂就會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課堂結構上的高潮既是教師有意製造的,也是課堂流程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沒有高潮的語文課,不是成功的語文課。 

三、教學方法宜靈活多樣。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中學語文課雖無定法,但卻需要講究教學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的重要方面。結合學習的文字和學生的實際,每節課要有針對性地選用教學方法,而且應注意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使課堂面目不斷推陳出新,使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中感受創新帶來的學習樂趣。語文界前輩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 “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法的教師,他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教室裏是生氣勃勃的。……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我們在採用任何形式的教學法時,都不可忘了這個“活”字。 

充滿激情的語文課表現形式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不能爲了追求形式的熱鬧,而忽略了語文課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任務。中學課本中,一些教師的形象都是充滿激情的典範,我們不妨借鑑:三味書屋中的先生讀書到動情處“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向後拗過去,拗過去”,雖然不是在指導學生讀書,但是他的充滿激情的表現給學生做了極好的示範,以至學生“疑心這是最好的文章”。魏巍小學的老師蔡芸芝是“溫柔和美麗的人”, “愛用歌唱的音調教我們讀詩”,使學生“直到現在”還記得她讀詩的音調,背誦她教的詩。韓麥爾先生在敵軍佔領祖國後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上, “感情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 “哽住了” “說不下去了”,使平時淘氣的小弗郎士也終生難忘。孔子深沉,藏而不露,他的激情更多地表現爲循循善誘與耐心開導。 《論語》中《侍坐》篇有這樣的記載:在討論理想問題時,孔子以平等的身份、親切的語言,啓發弟子發言:當聽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意見時,一“哂”而過,於無聲處表現對學生的關愛;弟子曾皙“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描繪了一幅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情景,正是孔子以“仁”治國激情的曲折表露。 

激情不是表層的張揚,也不是膚淺的鋪陳;不是華而不實的渲染,也不是冗餘累贅的堆砌;不是聲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矯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東施效顰,也不是可笑的邯鄲學步。激情是真實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奮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燒;激情似水,洶涌澎湃;激情若風,遒勁浩蕩。激情進入語文課堂,語文教學更加魅力四射,風采迷人。 

語文課堂教學既需要科學性,也需要藝術性;它既是沒有止境的科學,也是永遠不會完美的藝術。行動起來,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 

生命,因爲激情而更美麗;教學,因爲激情而魅力無窮。

 

鮑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