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記金華的雙龍洞》反思

反思是在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的認識,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記金華的雙龍洞》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反思 篇1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課文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唱,外洞的寬敞,內外連接處孔隙的窄小,內洞的黑、大、奇,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慾望。教學中如何切實落實“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方式的轉變,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本校語文組老師進行了鍥而不捨地鑽研。以下是由我上課,全體老師共同參與探討的一堂語文課教學片段:

一. 教學案例一

(一)教學原設計:

這篇課文,我是這樣安排的:分爲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理清課文中作者的遊蹤,雙龍洞的得名以及飽覽沿途的風光和感覺外洞的大,第二課時就是學習孔隙和內洞。

我第二課時原先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採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理解孔隙的特點,學生4人小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採用多種形式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有實物演示的,有當導遊的,有畫畫的等等。接着讓他們繼續合作學習內洞,由於內洞的內容比較簡單,我的設計中也只是讓他們對課文中的字、詞、句進行研究,再透過朗讀以及結合課外的知識來理解,最後讓他們欣賞一下我精心準備的石鐘乳和石筍的幻燈片,這也就足矣。學生的表現也完全遵照我的意圖,現將內洞的教學片段摘錄如下:(在四年2班上課的情況)

(二)教學片段:

過渡:透過這種奇特的遊覽方式,一下子,看,(出示幻燈片)我們已經到了內洞了,它又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呢?你又是用什麼方法感受到的呢?

1. 快速閱讀6-7自然段。

2. 學生交流彙報。

生:我感覺到內洞很黑,我是從文中“ 漆黑一片 , 什麼也看不見”“也只能照見一小塊地方”看出來的。

師板書:黑

師:那你能讀讀看,讓我們感覺內洞確實很黑嗎?

生讀,讀完評。賽讀。

師:還可從哪些地方看出它有什麼特點?

生:我覺得內洞很寬。我是從最後一段“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看出來的。

讓學生結合讀,讓人感覺確實很大。板書:寬

生:我覺得內洞很美,有雙龍,石鐘乳和石筍。

師趁機出示石鐘乳和石筍的幻燈片,邊指邊解說:

你們看,它僅僅是美嗎?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名目有四十多種,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造型奇特,佈局巧妙,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避水金針”等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你們說它還僅僅是美嗎?

生一個個都陶醉在神奇的內洞中了,情不自禁地讚歎:哇,好美,太神奇了。

師板書:奇

師:誰能把這幾句讀一讀,讓人感覺內洞原來是這麼美、這麼神奇!

一生讀,讀得很不錯。

師:課前,我發現同學們查到了很多雙龍洞的資料,誰來告訴大家你還知道內洞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 學生補充介紹自己的資料和圖片。

學生找到了很多的資料,有關於石筍、石鐘乳和石柱的形成,有哪些詩人、作家到過這裏,還補充石筍、石鐘乳的形狀和命名,還介紹了朝真洞和冰壺洞等等,有一個學生介紹到內洞有2千多平方米,於是,我又趁機讓學生跟書上的十來進房子來比較,又拿教室才50多平方米來跟內洞對比,於是,學生更能感受到內洞原來有40-50間教室那麼大,也都發出讚歎之聲。

小結:在飄忽不定的燈光下,這麼多顏色各異、形狀變化多端的石鐘乳和石筍,是多麼神奇啊!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想象。

總結:遊覽了雙龍洞,它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呢?――神奇美麗(師趁機板書)這麼美的雙龍洞,真令人流連忘返啊!

擴展延伸到課外

你們知道嗎,葉老出洞後,並沒有直接回城,他幹什麼去了呢?原來,葉老遊玩了雙龍洞後,興致正濃,繼續遊玩了上游的冰壺洞。金華有兩個巖洞,一個是雙龍洞,另一個就是冰壺洞,那裏的景緻更迷人(師趁機又讓學生一睹冰壺洞的幻燈片),回去後葉老寫了《記金華的兩個巖洞》,建議同學們上圖書館或書店去閱讀,也可借初中的語文課本來讀一讀。

(三).課後教研:

由於這節課是作爲觀摩課,上完後,全校的老師及領導都積極參與了評課。肯定了在學習孔隙這一重、難點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有實物展示、角色模擬、作畫等,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幾乎是人人蔘與,既爲學生提供了表現的機會,也讓學生在表現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鍛鍊,如鍛鍊膽量,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等。而學習內洞時,雖然也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及探究的學習,但學習的形式就顯得單薄些,而且學生的合作也好象是走過場,有名而無實,教師精心準備的幻燈片也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好象是爲了響應現代化教學而做着好看的。如何讓學生的合作學習確鑿地落實,讓同組的成員一個都不落單,人人都有事做,也人人都能出成績呢?

爲了能真正落實合作這一問題,老師們都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自己的班級試驗,向專家請教,深入瞭解學生等等。於是一種新的教學設想出爐了。

二.教學案例二

(一)教學再設計:

學習孔隙的教學設計基本一致,在教學內洞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能結合課內外的知識來當導遊,爲了能人人蔘與,我讓導遊自己挑選遊客,甚至助手、工人等,合作不再侷限在4人小組中。爲了讓幻燈片也能物有所用,我設計讓導遊指着幻燈片來介紹。現將這一教學片段摘錄如下:

(二)教學片段:(在四年4班)

他們先是4人小組合作,其中一人當導遊,一人是提着汽油燈(臨時把礦泉水瓶當汽油燈)的工人,另外2人當遊客。他們上臺後,導遊就帶着遊客逐一介紹。

導遊: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到了內洞了。這兒很黑。

遊客:我好害怕哦!

導遊:你別怕。來,你過來一點(對提燈的工人說)。

工人:來啦,有我照(罩)着呢!(觀衆笑)

導遊:你們看,有他用汽油燈來照明,也只能照見一小塊地方,可見這有多寬了。你們要跟緊一點。遊客們,你們擡頭看,洞頂蜿蜒着雙龍,一條是黃龍,一條是青龍,你們知道這兒爲什麼叫雙龍洞嗎?就是因爲這兩條龍而得名的。

遊客(搖頭晃腦、也有假裝捋鬍子的):哦,原來如此!(又一陣開心的笑)

導遊:你們再往前看,這兒有很多的石鐘乳和石筍,它們顏色各異,形狀變化萬千,你們看,他們象什麼?

遊客深思,由於書上沒有具體的形狀,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最後老老實實地說:不知道。

導遊: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他們象,象……(搜腸刮肚,也不知該說什麼,最後也老老實實地說)其實我也不知道象什麼……(師生都笑)

遊客們突然想起:象神仙、象動物、象器具……

導遊:對對對,你們看,美吧!接下來,我帶你們在洞內走一圈。

(一起繞講臺桌走一圈)

導遊:怎樣,是不是覺得內洞很大,它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

遊客(誇張地):哇,那麼大!

導遊:好了,今天我們就參觀到這,歡迎下次來的時候,我還能當你們的導遊。謝謝!

由於他們沒有道具,所以就指着天花板介紹雙龍,指着黑板欣賞虛無的石鐘乳和石筍。顯得很滑稽,再加上本班學生的單純,實話實說,更爲課堂增添了許多樂趣。爲了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內洞的神奇,我趁機放精美的幻燈片,併爲他們逐一介紹,把他們帶進一個五彩繽紛的水晶龍宮,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內洞的美和神奇,又趁機提醒他們可以把課外的有關知識了介紹給遊客,還可以引經據典。於是,有更多的小組要求再表演一次。果真,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出色,導遊竟還有了助手,而遊客的隊伍也更爲龐大,已經不是小組的合作,而是全班合作了。導遊的解說詞當然更爲精彩了,甚至把課外的資料也融進去了,以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還引用古詩。例如:導遊在介紹石鐘乳和石筍時,不僅把我爲他們介紹的幾種融進去,還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有“猴子偷桃”,“荷花、蜻蜓”,然後遊客:“這是不是詩中所寫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遊客中有吟道:“此洞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遊!”有的`豎起大拇指:“妙,妙!”

真是妙趣橫生!之後讓學生來評評這兩組的表演。有了對比,相差自然也就更清楚。我打鐵趁熱,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剛纔所見到的景象。發覺讀得極爲不錯。

但我發覺,學生對內洞的大其實並沒有真正感受到。於是我先把“十來進房子”寫在黑板上,作爲副板,學生在當導遊是介紹到內洞有2千多平方米,於是,我在這時也把2千多平方米寫在黑板上,導遊介紹完後,再讓他們拿教室50多平方米來比較,於是底下的學生就自己算開了,有的算得快的,馬上就算出:內洞竟有40-50間教室那麼大,有的已經拿學校來比。我也不打斷他們,讓他們獨自去感受。接着朗讀課文寫到內洞大的句子自然而然發出讚歎之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已完全感受到內洞的黑、大、奇。

(三).教研再探討:

課一上完,老師們又馬上進行評課。由於有了第一次比較,這一次學生的合作顯得就特別突出,幾乎是人人蔘與,連學習困難生也能上臺,他們甭提有多自豪了,這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所以再次肯定了這堂課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成功的。

三.兩次教學的比較:

兩次上課,不能不說課堂上始終貫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在爲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孔隙時,採用的學習方法也不可謂不多,學生先自主研究課文,然後小組合作探究出學習方法,再派代表彙報。但是在四年2班教學時,尤其是在學習內洞,學生的這一教學方式的轉變並沒有落到實處,他們的彙報是優生在彙報,而小組中較差的學生則像是旁觀者,這堂課到最後好象是優生表演的舞臺,而其他人則是觀衆。但是在四年4班就不同了,它是真正進行合作的。他們有明確的分工,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能進行互補。讓他們進行角色模擬,爲他們創設了一個輕鬆和諧的環境,也緩解了部分學生的憂慮和恐懼。

四.兩次教學的反思:

本課是一篇名篇,很多名師也都拿來作爲開課的內容,我,一個初生牛犢,也敢班門弄斧,好象有點不自量力。但自以爲魯班門前弄斧,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很阿Q吧!

爲了上好這堂課,課前我向學校的許多有經驗的教師請教,他們也都很熱心地爲我出謀劃策,總算有了一個雛型,在四年2班上課時,他們跟老師配合得天衣無縫,課堂的進行都按原設想一步一步地進行着,看到他們所作的課前準備,是多麼的令人欣喜,做的模型真是漂亮極了,簡單的有紙折的,有泡沫塑料做的,有的甚至拿了真正的模型船隻來,兩頭都繫着繩子,還用彩紙做了很形象的孔隙,畫畫的顯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在投影儀下,窄小的孔隙,黝黑的山石,是多麼的逼真啊!導遊會出現的失誤,也好象都在我的意料中,所以我都能很輕鬆自如地處理,甚至還能來點小幽默。內洞的學習也沒有讓我爲難的地方。但是上完後,聽了專家們的點評,才發覺原來自己的課其實也是現在教學中那種流於形式的課,課堂看似轟轟烈烈,而實際只是少數優生表演的舞臺。

現在的公開課,很多爲了讓課堂看起來體現出“自主、合作、探究”,常常只是公式化的說“這個問題小組研究研究,討論討論”,其結果只是小組中的中心人物“自主”地“探究”之後跟同組的成員“分享”,而其他人則洗耳恭聽,這就是所謂的合作了,根本就沒有體現出真正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否達到當然就更不用說了。我想這一定不是提出這一教學方式轉變的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吧?

爲了真正轉變這一學習方式,我校的全體老師都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教改實驗當中,不斷地實驗,不斷的反思,不斷地交流,不斷地探討,在不斷地尋求中,老師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把這些寶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年輕的一代,讓我們在鍛鍊中成長、成熟。

這節課的成功是老師們的心血凝結的,是全體老師的成功!

它的成功主要體現在:

1. 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在小組合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學習目標制定者、程序設計者、情境創設者,討論參與者、協調者、鼓勵者和評價者。

2.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1) 課前指導學生作充分地預習,學習收集並初步處理資訊。

(2) 小組活動方式的多樣性,有實物展示,有角色轉換,有作畫等。

(3) 小組活動的有序性。

(4) 課件恰到好處地運用,很好地創設了學習的情境。

(5) 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長,角色轉換,創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環境。

(6) 組員全員參與,全班參與。

(7) 學生間互相補充修正。

《記金華的雙龍洞》反思 篇2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本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在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來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另外,還大膽嘗試了各種教學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觸:

成功之處:

一、對於這篇文章的講解,大膽嘗試、創新。在沒有預習本課之前,我先給學生放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音頻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聆聽這段音頻。然後讓學生談談聽到了哪些內容。在聽完第一遍的時候,有十幾位學生談了感受。然後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幾位同學要談感受。此時,學生基本上把本課的重點都說出來了。我很高興,因爲達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發現這種嘗試還是不錯的。先讓學生聽文章,再講,這樣比直接講學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這是一篇遊記,講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這也爲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做準備。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作者的遊覽路線是什麼?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學生們先自學後小組交流討論作者的遊覽路線。緊接着,我又設計一道題目:“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一幅遊覽圖,注意內洞、外洞、孔隙的畫法”。透過這道題,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理解了本課。另外,學生更容易掌握每個洞的特點。

不足之處:

從本課的學習來看,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時間還是有點緊。學生讀的時間還是有點少,像孔隙、內洞兩個自然段應該反覆讀,細細品味他們的特點。這節課,也使我領悟到: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文字的教學。讓孩子們在語言裏感受想象的美麗,在文字裏享受體驗的樂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樂學習!

《記金華的雙龍洞》反思 篇3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具體做法如下:

1、引導“讀進去,讀出來”。

課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關於孔隙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以讀爲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

2、朗讀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關鍵詞句;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或同學們聽等。這種教學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變得愛讀,想讀,並能做到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3、活躍思維,調動氣氛。

在體驗內洞之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內洞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開啟了,課堂氣氛很活躍。